搬玉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1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搬的差不多都搬上了楼。
  舅舅点了一支烟,稍作歇息,面前只有这个大物件还没搬上去。
  发愁。三十几岁的舅舅用略带沧桑的眼神打量着它,像在看一个倔强的老头儿。
  那是一块玉石,可它太大了,大得有些夸張:高出人的腰,又宽,少说得有七十来斤。整块玉石保留了原始粗糙的样貌,嶙峋怪状的,中间有很多孔洞和凹凸,光一照,各处泛出微黄的、乳白的、青灰的光,比苏州园林里的奇石还漂亮。如今它坐在一个圆底的三足架上,等着被搬上楼。
  舅舅扔掉烟头,抠着玉石上两个能使上劲的洞孔,一步一步往楼上搬。
  每次搬它时,舅舅都要讲它的故事,好像讲着讲着搬起来就不那么累了。这块玉石第一次被搬进家里是在20世纪90年代。那时,老太爷在院里搓完麻将,拄着拐棍去了展览馆门口的广场,那里正在办一场玉石展览。他好弄些个古玩花鸟,也的确淘来不少好东西,小叶紫檀的算盘、宜兴的紫砂壶……老太爷板着脸慢慢地逛着,小的入不了眼,就看上了这块七十来斤的玉石。他招呼来我外公和舅舅,把钱一拍,指着爷儿俩:“搬!”
  那次搬运是爷儿俩共同完成的,当时一个四十多岁,一个十来岁。外公抱着玉石中间,舅舅托着底,一步一挪地回到院里,搬进正屋。当过兵的外公累得扶着腰,看着玉石,像在看一个倔强的老头儿。
  有五六年的时间,这块玉石一直风风光光地装点着客厅,家里的文化气息就是这时候有的。一次,听说有位熟人认识几个鉴赏古玩的,老太爷要拿去让人看看。没说的,还是爷儿俩的活儿,只不过这次是舅舅抱中间,外公托底了。舅舅又高又瘦的身子不协调地弯下去,双手使劲往上托,挪到了专家的桌子前。
  “老先生,这些玩意儿不赖!”专家把玩着老太爷带来的算盘、茶壶,老太爷听了高兴。但是专家的表情很快严肃起来,在玉石泛出的光的映照下,他的脸色显得更加阴沉:“这件一般。”专家又说了什么“籽料”“润度”,说玉的品相不好,是下等料,有些树脂材料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一次,三个人都不服气:放屋里显得滋润,还不是好玉?就是不太水灵,养一养就好了。于是,老太爷在前,爷儿俩在后,回家。他们像抬着一顶家传的、破旧的轿子。
  但是,等到搬进楼房时,玉石被摆在了阳台的西南角,盖上了一层厚毛毡,不再那么显眼了。外公去世,老太爷也老得不得不温柔慈祥了。不知哪一年,再掀开毛毡,那块玉石上落了一层灰,透出灰白黑黄的颜色,像是包了泥在里面。舅舅对我说:“你看那块玉石和你差不多高,你去抱着它搓,看能不能搓出‘水头儿’。”说完他就笑,我也笑。再一次要把那块玉石搬下楼时,我还太小,不能给舅舅当帮手,他一个人拦腰抱起玉石,我听到了二十多岁的舅舅粗重的喘息声。
  往后的十多年,几上几下,舅舅搬动玉石将近十次,一次比一次稳当,一次比一次熟练地运用巧劲儿,搬着它走在不同高度的楼梯上。舅舅的肩膀由原来的瘦弱,到之后的强健,再到有一段时间的臃肿又结实。他不止一次厌烦地说,还不如切了,磨它百十来只手镯,带去哪里都方便。可十多年过去了,他每一次流着汗抱起它,仿佛它只能是一整块大的,切分不得。
  四层,五十余级台阶。舅舅让搬运工人歇着,自己慢慢搬了上去———没人比他更清楚抠玉石的哪一处最稳妥。
  舅舅稳稳地放下玉石,疲惫而淡定地擦擦汗:“以后你要是有间像样的办公室,你老舅就给你搬过去。玉石好不好放一边儿,这算是咱家传下来的。”
  “就放家里吧,一直放家里。”
  “那再说……来,给我托着底,咱爷儿俩给搬屋里去。”
其他文献
关于李白,世间早有了无数定位与评判。  余光中先生一句“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引发了人们对这位谪仙愈加热烈深刻的追思与怀想,这有些过度的追捧将他变得标签化。若询问十个人李白是什么样的人,想必有八九人会说:“潇洒、自由,不汲汲于功名利禄,看淡人间繁华。”  我却觉得未必如此。  人们只见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却不闻他行游山水之际那几不可闻的惆怅,“世间行乐亦如此”,只是如此,不过
“人与人之间的壁垒被打破,你们只凭相同的爱好就能结交千万个值得干杯的朋友。”《后浪》中的这一句话,形象地描述了大数据时代下人们交友的現状。这其中有同声相应、志趣相投的愉悦感,但愉悦的背后也暗含着误入茧房的危机。  诚然,在互联网、大数据的加持下,信息的获取更便捷,个体能够从狭隘封闭的自我中走出来,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向往的人、事、物。但与此同时,信息的高墙也更加密不透风,将我们困于其中。  的确,
题目  经典的文学、音乐、影视、绘画等作品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经久性,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精神创造的结晶。面对经典,也就是面对伟大。  请以“经典的力量”为题目,自定立意,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700字。  题目解析  本题属于命题作文,写作方向和要求比较明确,考查学生对经典作品意义的认知。此题看似简单,但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学积累和情感体验很难写得出彩,正
题目  请以“一本书的奇特之旅”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展开想象,思想健康,有叙述、有细节;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700字。  题目解析  当奇特之旅的主角不再是人而是一本书时,考生就应从观察者、思考者、使用者、推广者的身份来构思故事,以人类与书籍的关系来思考如何更好地安放书籍。  从构思到写作的旅程如此奇特而丰富:我们观察一本书的过去、现在,想象一本书未来的命运,思考书籍应该如何被使用
事件回放  据说,现在的“90后”崇尚“佛系”,这不是说他们都皈依佛门了,而是指常保持一种淡泊的心态——凡事不愿较劲,不想折腾,别人提供的服务就算自己不满意,也平静接受。  时事鲜评  生理年龄不算太老,心理年龄却已步入中年,大概是“90后”这代人正在面临的困局。现实可能是,我们还没有积累足够跟生活较劲的资本,却在挑战来临时缴械投降,看似解脱,实则逃避。  难怪有人评价说,哪里是什么“佛系”,明明
小猕猴:啾啾先生,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对吧?  啾啾先生:是的,怎么了?  小猕猴:古人又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每三人就有一个孔子的老师,那孔子的“父”是不是有点多?  啾啾先生:哈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又不是孔子说的,不然孔老先生也不会推崇“不耻下问”了。  小猕猴:我懂了。不过还是请啾啾先生谈一谈“学无常师”吧!  原文重现: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
绵密的气泡绕过洁白柔软的如花朵般盛开的银耳,从颗颗圆实的枣子身边掠过,于即将冲出水面的刹那“啵”的一聲破裂———哦!是莲子在底下尽情呼吸。  锅里热热闹闹地炖着冰糖雪梨,妈妈就在一旁守着,抽空择个菜,又或是做些手工,总之寸步不离。直到香味溢满屋子,她才站起身来叫我。  每年换季时,我常常咳嗽,又不爱吃药,于是就有了冰糖雪梨。效果是极好的,往往喝上几顿,咳嗽就彻底好了。  今年家里买了养生壶,炖汤熬
最近,湖南耒阳留守女孩钟芳蓉受到各方关注,因其高考考出676分的成绩,位居湖南省文科第4名,却选择了北大考古专业。以钟芳蓉的高考成绩,她在北大本来可以有更多选择,但出于喜欢历史和文物的兴趣,她选择了很冷门的考古专业。对兴趣的坚守,使得钟芳蓉吸引了考古界众位前辈的关注。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10余家考古单位联动,向钟芳蓉赠送考古书籍和相关文创产品。北京大学官方微博勉励钟芳蓉寻根
题目  有一句谚语,说:山坡上开满了鲜花,在牛羊的眼中它只是饲料。如今不是鲜花少了,而是牛羊的眼光多了。  以上这段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结合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题目解析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中说,园里的那一棵古松,在一位木商、一位植物学家、一位画家看来,是三种不同的东西——因为木商用着实用的态度,植物学家用着科学的态度,而画
拿起书,是深夜;放下书,已艳阳高照。  灼热的阳光穿过窗户,直射在我的眼眸上。我看着自己的影子一点点拉长,仿佛我的心也在时光的流逝中一点点拉长。  福贵,名字中寄寓了无限美好,却被命运无情地嘲弄:家珍死了,凤霞死了,有庆死了……那些寄托于名字中的美好愿景也在丧乱中离去,那些渺小的祈愿在生命的重压下被碾压、被踏碎。  福贵的一生,从失去开始,在不断失去中走向平静。起初,我还有怨气,还有同情,还有为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