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尊重博士生的选择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jiu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某名牌大学博士生突然放弃留校继续做科研的机会,与北京一所重点中学签约做数学老师。其导师写下3000多字的长信,表达惋惜与困惑。数日后,该生在一个社交网站上贴出一封长信回复老师:“我已经厌恶科研了。”
  博士去当中学老師,自然会引来人们的关注。毕竟,在很多人眼里,博士生去当中学老师是“大材小用”。而在现实中,受就业压力所迫,也不乏博士生毕业后去当中学老师的。相比其他博士生而言,该博士生又有些例外。他不是因为找工作有压力等原因而去“屈尊”的,相反,他是主动放弃了在别人眼里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环境,心甘情愿去中学当老师。况且,这位博士生还是被导师特别看好的科研人才。
  人们的惋惜,其实是建立在“功利”想法之上的。因为他们通过比较后,认为博士生去当中学老师是“大材小用”。培养了那么多年,花费了那么多心血,结果却只是去了中学教师的工作岗位上,怎不是“浪费”?而去大学里做科研,未来的作用和贡献会更大,一项发明创造或许就能改变世界,这和教书育人的中学老师似乎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在这种功利性的观念和比较下,该生去中学教书就显得有些不合适。实际上,“功利”严重干扰了我们的正常判断。人性化的教育就需要舍弃功利,也需要顺其自然。
  该生的一句“厌恶科研”让我们明白,他的放弃,是尊重内心的一种选择,也是对自己乃至社会负责任的一种选择。而这种选择,无所谓“屈尊”与否,无所谓“大材小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既对社会和个人有益,也真正做到了人尽其才!
其他文献
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具有自身的优势,然而,新生事物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文章归纳了当前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大学英语教师最优化地实
[摘要]从2008级大学生开始,“90后”大量进入高校,这就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必须把“90后”大学生的成才问题摆到重要日程,有针对性地研究影响“90后”大学生成才的心理因素,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才能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成才 “90后”大学生 心理因素  [作者简介]郭学军(1956- ),男,河北大名人,重庆三峡学院政治法律系主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