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分析评价3.0 T MR不同DWI序列对胰腺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经病理证实的30例胰腺癌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39~ 72岁,平均 (58±15) 岁。术前在3.0 T MR上行基于自旋回波-回波平面成像 (SE-EPI) 及b值为0和600 s/mm2的DWI序列,包括X、Y、Z轴扩散梯度憋气DWI (BH600ALL) 、Z轴扩散梯度憋气DWI (BH600SI) 、呼吸门控DWI
【机 构】
:
200032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200032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200032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200032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2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评价3.0 T MR不同DWI序列对胰腺癌诊断中的作用。
方法经病理证实的30例胰腺癌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39~ 72岁,平均 (58±15) 岁。术前在3.0 T MR上行基于自旋回波-回波平面成像 (SE-EPI) 及b值为0和600 s/mm2的DWI序列,包括X、Y、Z轴扩散梯度憋气DWI (BH600ALL) 、Z轴扩散梯度憋气DWI (BH600SI) 、呼吸门控DWI (TRIG600 ALL) 、呼吸门控反转恢复脂肪抑制DWI (TRIG600ALL+ FS) 及自由呼吸反转恢复脂肪抑制DWI (FB600ALL+ FS) 。统计学分析各序列图像胰腺癌的对比噪声比 (contrast noise ratio,CNR) 和对比度 (contrast,C),以及胰腺癌、邻近正常胰腺和远端炎症区的ADC值,数据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时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检验,方差不齐时进行数据转换或者非参数检验。
结果胰腺癌在5个DWI序列中的对比噪声比 (F=11.444,P<0.001) 及对比度 (F=5.447,P<0.05)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RIG600ALL与TRIG600ALL+ FS中胰腺癌的对比噪声比最高 (分别为16.45±10.37和13.38±9.10),TRIG600ALL+ FS上胰腺癌的对比度最高 (0.39±0.15) 。胰腺癌在5个DWI序列中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7.910,P>0.05) 。BH600ALL和BH600SI的胰腺癌、邻近胰腺及远端炎症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2.327及0.626,P值均>0.05),而TRIG600ALL、TRIG600ALL+ FS和FB600ALL+ FS显示的胰腺癌、邻近胰腺及远端炎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5.353、15.976及14.556,P值均<0.05) ;其中胰腺癌的ADC值统计学上均低于邻近胰腺及远端炎症 (P值均<0.05) 。
结论TRIG600 ALL+ FS中胰腺癌的对比度及对比噪声比高于其他序列,测量的ADC值也能够更好地反映胰腺癌、邻近胰腺及远端炎症的组织病理状态。在临床上有助于胰腺癌的筛查与诊断。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巨淋巴结增生症 (CD) 患者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并行CT检查的22例CD患者资料,并将CT影像表现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其CT表现特点。结果临床分型局限型18例,包括胸部5例、腹膜后8例、盆腔及腹股沟5例;弥漫型4例。18例局限型CD病理分型均为透明血管型,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平扫CT值为 (45±16) HU,边缘清晰,内部可见斑点状、分叉状钙化及
目的观察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术中和术后1个月内脑血管并发症,并分析其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2年6月306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Wingspan支架成形术的术中及术后1个月内脑血管并发症情况,包括术中至出院时发生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脑梗死、脑出血和死亡。患者中男178例、女128例,年龄26~ 80岁、平均 (59±11) 岁。病变位于大脑中动脉水平段
目的探讨双能量CT肺动脉成像 (DE-CTPA) 联合间接下肢静脉造影 (CTV) 在诊断静脉栓塞症 (VTE) 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9例下肢水肿且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 (PE) 患者行DE-CTPA联合CTV检查。所有患者于CT检查前1~ 2 d均已行下肢深静脉超声 (US) 检查。由2名放射专家分别对DE-CTPA和DEPI进行5级评分,并行Kappa一致性分析,同时对CTV和US诊断下肢
目的分析甲状腺间变癌的CT表现,评价CT在明确甲状腺间变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甲状腺间变癌的临床及CT资料,女7例、男3例;发病年龄25~ 78岁,中位年龄为61岁;均采用MSCT行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0例中8例为单侧病灶,其中2例病灶较大侵及峡部;2例病灶累及双侧甲状腺。肿瘤最大径为2.9~ 12.8 cm,平均 (4.5±1.4) cm;病灶边缘均不
目的与关节清理术对比,研究微骨折治疗关节剥脱性骨关节炎 (OCD) 的有效性,探讨MR检查结果对应的组织学基础,指导临床更好地应用MR检查结果进行OCD术后的随访。方新西兰大耳兔27只,按照随机区组法分成3组,各9只,分别于3、5、7周取材,选单侧膝关节制作OCD模型,6只行微骨折术 (微骨折组),3只关节清理作为对照 (关节清理组) 。于术后3、5、7周分别行MR扫描,成像序列主要为3D双回波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