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参观规则是民国时期博物馆开放管理的重要制度保障.开放时间、开放方式、观众管理、观众服务四要素构成了民国时期博物馆参观规则的主要内容,客观上发挥了维持博物馆运行秩序、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民众素质的作用.民国时期博物馆参观规则为当代中国博物馆开放管理提供了制度原型.民国学界展开了关于博物馆开放管理的理论探讨,但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一定差距.通过以参观规则为中心的历史考察,有助于勾勒民国时期博物馆开放管理的概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参观规则是民国时期博物馆开放管理的重要制度保障.开放时间、开放方式、观众管理、观众服务四要素构成了民国时期博物馆参观规则的主要内容,客观上发挥了维持博物馆运行秩序、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民众素质的作用.民国时期博物馆参观规则为当代中国博物馆开放管理提供了制度原型.民国学界展开了关于博物馆开放管理的理论探讨,但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一定差距.通过以参观规则为中心的历史考察,有助于勾勒民国时期博物馆开放管理的概貌.
其他文献
当“讲好中国故事”蔚然成风,策展人和设计师都迫切地想找到运用展览讲述故事的方法.然而展览的叙事研究本身并不生产引人入胜的故事,对展览的叙事分析不仅是为了探索展览的故事结构,也是为了探讨展览所呈现的文化现象和讲述视角.同时,作为一种方法的展览叙事,是理解我们所生活世界的视角,也为个体对抗宏大叙事与权威话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新博物馆学在我国的引入和积累并不一定能促成一个更为学理化的现代学科的发展,它自身的脉络也存在着分散性和不统一性.但是,通过梳理其不同脉络的发展路径可以看到,其在对博物馆“物”性的反思、“自下而上”等问题上仍然有共通之处.新博物馆学在我国并非已然“成功”或“失败”,作为一个研究话题,其仍有诸多研究方向值得展开.
本文在梳理教育理论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尝试界定博物馆教育理论之内涵.通过厘清教育理论内容构成,反思教育理论自身局限,梳理由教育理论研究到博物馆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将博物馆教育理论研究划分成17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至今三阶段.从中发现问题并尝试对博物馆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做出预判:立足博物馆教育和对象的特殊性;重视教育学理论的内容构成及其关联启示;参与构建教育生态系统.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关心与推动下,文教部门和单位越来越重视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结合事业发展,先后制定了相关政策.鉴于该工作同时涉及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并唯有通过学校教育方可实现制度化,故相关政策优化要进一步基于师生、学校需求,深化制度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关键是践行“一体两翼”.“一体两翼”指我国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结合以“课程”作为“一体”,以“考试评价”与“招生选拔”作为“两翼”,且“两翼”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串联.其中,课程贯穿于中小学的全过程,在此仅就作为主渠道的日常课程教学展开探讨,以期为我国文教
以常规的水印特征作为依据,构建视频水印特征决策表,确定视频水印特征,采用小波变换技术分解视频水印图像,基于分解后的结构,置换处理像素点,得到水印信息特征,将水印属性特征与信号特征作为发射识别机的输入,经过发射识别机处理后,获得检测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基于小波变换的盲检测方法在面对噪声攻击和剪切攻击时,视频水印图像没有遭到破坏,检测前后水印图像误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