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鉴定名画的新方法
紫外光用紫外光照射画布,使画面以不同方式反光。例如,较新的画面看上去比较旧的画面要暗一些,而不同颜料对光线的反应各不相同。
核磁共振与医学磁共振扫描仪原理相同。磁场发出高频波,被颜料中的氢原子吸收,产生可读取的信号。在一幅画中,不同颜料对高频波的吸收速率不同,颜料的年代不同,对高频波的吸收速率也不同,科学家因此能破译一幅画中各层的厚度,并把不同的层区分开来。
在其短暂生涯的仅仅一个十年(1880~1890年)中,荷兰画家梵高就创作了超过800幅油画和1200幅素描。然而,与其疯狂的创作节奏不相匹配的是,这位多产画家一生只卖出了3幅作品,由此可知其生存窘况——灵感无穷,却没有新画布来展现它们。梵高拿什么作画呢?研究认为,他常常是手上有什么就用什么,比如毛巾或被画家自认为不好的已完成的画。据估计,梵高的画作中可能有多达30%的都是画下有画,画中藏画。
实际上,梵高并非唯一的画布“回收者”。一百多年来,科学家运用X射线技术,已经在毕加索、惠斯、达芬奇等多名画家的作品下面,发现了隐藏的画。不过,常规的X射线技术只能描绘这些画中画的黑白图像,而近十年来,运用更先进的技术,科学家和艺术鉴定家在不损坏表层画的情况下,重新检测了数百幅名画,看见了这些画中画的前所未见的細节。
名画法医学
发现隐藏的画中画,并非对名画作进一步检验的唯一动机,博物馆专家、艺术商人和收藏家也运用各种高科技手段辨识赝品。虽然分析绘画技巧、检验颜料等,也能相对容易地识别伪造得不太好的赝品,但一些赝品制作者本身就是艺术家,他们使用符合历史特点的材料在旧画布和旧画架上制造赝品,并且手法精細,面对这类案例,常规方法往往就无能为力了。因此,今天的科学家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寻找在原画中存在的可扫描特质,比如隐藏层(画中画),而这些部分是造假者很难伪造的。
对历史学家来说,揭示画中画还能反映画家的创作思路,就仿佛越过画家的肩头去审视他们绘画的过程。2005年,伦敦国立画廊对达芬奇1508年的画作《岩间圣母》进行了检验。在这幅画中,圣母玛利亚用右手扶婴孩圣约翰,左手下坐着婴孩耶稣,耶稣身后坐着一名妇女。科学家运用红外反射复制法对《岩间圣母》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在这幅画的下面还有画:圣母玛利亚跪在地上,一只手放在胸部,另一只手向外伸展,手指触碰到了画框的边缘。专家们认为这层画作并未完工,达芬奇可能还计划在她的身前画上圣婴耶稣。红外反射复制法的原理是,红外光经过颜料层,暗色颜料吸收红外光,浅色颜料则反射红外光;反射光被红外相机捕捉,再数字还原成隐藏画的黑白概图。
研究还发现,从远处看,隐藏的圣母的头部是用连续的线条画成的,近看却是用颜料或墨水以短而重叠的笔触画成的,这暗示达芬奇当时是在已有的记号上作画。不过,圣母的手臂以及背景中的风景,却是使用一只较粗的画笔一气画成的。历史学家由此判断,达芬奇只给这幅画勾勒了部分轮廓,余下部分是徒手画的。
科学家还使用改进的红外反射复制法,对先前发现的毕加索的《老吉他手》的画中画进行研究,从而展示了画中妇女若有所思的神态和长长的暗色头发,但无法看出其他颜色。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使用常规X射线技术扫描梵高在1887年的画作《一块绿草地》,发现了画中画——一幅妇女肖像画,但只是黑白的轮廓图。
X射线检测的原理是,由原子重量小的元素构成的颜料,如碳基颜料,能让X射线轻易通过,因此它们在X射线胶片上看起来是透明的;而包含有重元素的颜料,如铅粉,它们会阻挡辐射,因此在胶片上看起来是暗的。由于普通X射线只能用黑、白两种颜色进行记录,所以当时科学家对《一块绿草地》所进行的成像工作只得到了画中画的模糊轮廓。
更强大的X光
200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科学家开发了一种新技术,并运用这种新技术破译了之前在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著作中无法读到的文本。这个新技术就是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使用来自同步加速器的辐射轰击目标,从而显示隐藏文本。比利时科学家迪克等人决定运用这种技术测试梵高的《一块绿草地》。
与传统X射线辐射相比,同步加速器的辐射强度是前者的100~1000倍,因此能在几乎不造成任何变形的情况下穿透画作较深的颜料层,迅速扫描画面之下隐藏的特质。其原理是:来自加速器的强力辐射束使目标材料原子的内层电子偏离轨道,留下空穴,而外层轨道的电子跃迁至内层轨道填补空穴,在这一过程中,发射被称为“荧光辐射”的特定波长的波,通过分析这些波就能确定被扫描物质的元素组成。
由此,科学家观察到了《一块绿草地》下面的肖像画的一些細节:梵高在创作这幅画时,使用由硫化汞制成的朱红色颜料,为画中的妇女的帽子、嘴唇和部分皮肤着色,同时还使用含有锑酸铅的鹅黄色颜料,以及锌白和铅粉颜料,凸显出画中的其他区域。
梵高为什么要遮盖原来的画作?历史学家根据保存下来的信函得知,从1884~1885年,在荷兰小村纽南生活期间,梵高用系列画作描绘了当地的农民,并把这些画寄给他在巴黎的弟弟西奥,后者是艺术商人。离开纽南两年半后,他去巴黎与西奥待在一起。西奥负担哥哥的生活花销,而梵高则把弟弟给的钱都花在了购买绘画材料上。迪克认为,冲动,贫穷,再加上受法国先驱艺术影响而改变了的美学风格,最终导致梵高在这幅旧肖像画上重新创作了色彩缤纷的自然风景,从而与新艺术运动同步。
更多的发现
运用X射线荧光成像法,科学家还揭示了达芬奇是怎样画出栩栩如生的人像的。他们运用这种技术研究达芬奇对晕涂法(一种层次渲染方法)的使用,即运用一系列微妙的光学效果来模糊轮廓,柔化过渡处,像烟雾一样揉合阴影。
2010年夏季,迪克等人宣布,他们已经确认达芬奇的《蒙娜丽萨》及其另外七幅肖像画中的每一层的厚度及颜料组成。他们同时还公布了达芬奇的晕涂法“菜单”:使用了某些颜料和添加物,还使用了半透明画法——只施以极薄的颜料。
迪克等人还对荷兰画家伦勃朗、西班牙画家戈雅、德国浪漫派画家菲利普·奥托·龙格,以及梵高的先前已用常规X射线检测过的多幅作品,进行了X射线荧光成像检测。最近,他们在龙格19世纪早期所画的一幅妇人肖像画的下面,发现了另一妇人画像,前者褐色头发,衣着端庄,后者金发蓬松,略显轻佻。
科学家认为,运用高科技手段揭示画中画、颜料与风格等,无疑有助于澄清有关名画的很多争论。
紫外光用紫外光照射画布,使画面以不同方式反光。例如,较新的画面看上去比较旧的画面要暗一些,而不同颜料对光线的反应各不相同。
核磁共振与医学磁共振扫描仪原理相同。磁场发出高频波,被颜料中的氢原子吸收,产生可读取的信号。在一幅画中,不同颜料对高频波的吸收速率不同,颜料的年代不同,对高频波的吸收速率也不同,科学家因此能破译一幅画中各层的厚度,并把不同的层区分开来。
在其短暂生涯的仅仅一个十年(1880~1890年)中,荷兰画家梵高就创作了超过800幅油画和1200幅素描。然而,与其疯狂的创作节奏不相匹配的是,这位多产画家一生只卖出了3幅作品,由此可知其生存窘况——灵感无穷,却没有新画布来展现它们。梵高拿什么作画呢?研究认为,他常常是手上有什么就用什么,比如毛巾或被画家自认为不好的已完成的画。据估计,梵高的画作中可能有多达30%的都是画下有画,画中藏画。
实际上,梵高并非唯一的画布“回收者”。一百多年来,科学家运用X射线技术,已经在毕加索、惠斯、达芬奇等多名画家的作品下面,发现了隐藏的画。不过,常规的X射线技术只能描绘这些画中画的黑白图像,而近十年来,运用更先进的技术,科学家和艺术鉴定家在不损坏表层画的情况下,重新检测了数百幅名画,看见了这些画中画的前所未见的細节。
名画法医学
发现隐藏的画中画,并非对名画作进一步检验的唯一动机,博物馆专家、艺术商人和收藏家也运用各种高科技手段辨识赝品。虽然分析绘画技巧、检验颜料等,也能相对容易地识别伪造得不太好的赝品,但一些赝品制作者本身就是艺术家,他们使用符合历史特点的材料在旧画布和旧画架上制造赝品,并且手法精細,面对这类案例,常规方法往往就无能为力了。因此,今天的科学家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寻找在原画中存在的可扫描特质,比如隐藏层(画中画),而这些部分是造假者很难伪造的。
对历史学家来说,揭示画中画还能反映画家的创作思路,就仿佛越过画家的肩头去审视他们绘画的过程。2005年,伦敦国立画廊对达芬奇1508年的画作《岩间圣母》进行了检验。在这幅画中,圣母玛利亚用右手扶婴孩圣约翰,左手下坐着婴孩耶稣,耶稣身后坐着一名妇女。科学家运用红外反射复制法对《岩间圣母》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在这幅画的下面还有画:圣母玛利亚跪在地上,一只手放在胸部,另一只手向外伸展,手指触碰到了画框的边缘。专家们认为这层画作并未完工,达芬奇可能还计划在她的身前画上圣婴耶稣。红外反射复制法的原理是,红外光经过颜料层,暗色颜料吸收红外光,浅色颜料则反射红外光;反射光被红外相机捕捉,再数字还原成隐藏画的黑白概图。
研究还发现,从远处看,隐藏的圣母的头部是用连续的线条画成的,近看却是用颜料或墨水以短而重叠的笔触画成的,这暗示达芬奇当时是在已有的记号上作画。不过,圣母的手臂以及背景中的风景,却是使用一只较粗的画笔一气画成的。历史学家由此判断,达芬奇只给这幅画勾勒了部分轮廓,余下部分是徒手画的。
科学家还使用改进的红外反射复制法,对先前发现的毕加索的《老吉他手》的画中画进行研究,从而展示了画中妇女若有所思的神态和长长的暗色头发,但无法看出其他颜色。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使用常规X射线技术扫描梵高在1887年的画作《一块绿草地》,发现了画中画——一幅妇女肖像画,但只是黑白的轮廓图。
X射线检测的原理是,由原子重量小的元素构成的颜料,如碳基颜料,能让X射线轻易通过,因此它们在X射线胶片上看起来是透明的;而包含有重元素的颜料,如铅粉,它们会阻挡辐射,因此在胶片上看起来是暗的。由于普通X射线只能用黑、白两种颜色进行记录,所以当时科学家对《一块绿草地》所进行的成像工作只得到了画中画的模糊轮廓。
更强大的X光
200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科学家开发了一种新技术,并运用这种新技术破译了之前在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著作中无法读到的文本。这个新技术就是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使用来自同步加速器的辐射轰击目标,从而显示隐藏文本。比利时科学家迪克等人决定运用这种技术测试梵高的《一块绿草地》。
与传统X射线辐射相比,同步加速器的辐射强度是前者的100~1000倍,因此能在几乎不造成任何变形的情况下穿透画作较深的颜料层,迅速扫描画面之下隐藏的特质。其原理是:来自加速器的强力辐射束使目标材料原子的内层电子偏离轨道,留下空穴,而外层轨道的电子跃迁至内层轨道填补空穴,在这一过程中,发射被称为“荧光辐射”的特定波长的波,通过分析这些波就能确定被扫描物质的元素组成。
由此,科学家观察到了《一块绿草地》下面的肖像画的一些細节:梵高在创作这幅画时,使用由硫化汞制成的朱红色颜料,为画中的妇女的帽子、嘴唇和部分皮肤着色,同时还使用含有锑酸铅的鹅黄色颜料,以及锌白和铅粉颜料,凸显出画中的其他区域。
梵高为什么要遮盖原来的画作?历史学家根据保存下来的信函得知,从1884~1885年,在荷兰小村纽南生活期间,梵高用系列画作描绘了当地的农民,并把这些画寄给他在巴黎的弟弟西奥,后者是艺术商人。离开纽南两年半后,他去巴黎与西奥待在一起。西奥负担哥哥的生活花销,而梵高则把弟弟给的钱都花在了购买绘画材料上。迪克认为,冲动,贫穷,再加上受法国先驱艺术影响而改变了的美学风格,最终导致梵高在这幅旧肖像画上重新创作了色彩缤纷的自然风景,从而与新艺术运动同步。
更多的发现
运用X射线荧光成像法,科学家还揭示了达芬奇是怎样画出栩栩如生的人像的。他们运用这种技术研究达芬奇对晕涂法(一种层次渲染方法)的使用,即运用一系列微妙的光学效果来模糊轮廓,柔化过渡处,像烟雾一样揉合阴影。
2010年夏季,迪克等人宣布,他们已经确认达芬奇的《蒙娜丽萨》及其另外七幅肖像画中的每一层的厚度及颜料组成。他们同时还公布了达芬奇的晕涂法“菜单”:使用了某些颜料和添加物,还使用了半透明画法——只施以极薄的颜料。
迪克等人还对荷兰画家伦勃朗、西班牙画家戈雅、德国浪漫派画家菲利普·奥托·龙格,以及梵高的先前已用常规X射线检测过的多幅作品,进行了X射线荧光成像检测。最近,他们在龙格19世纪早期所画的一幅妇人肖像画的下面,发现了另一妇人画像,前者褐色头发,衣着端庄,后者金发蓬松,略显轻佻。
科学家认为,运用高科技手段揭示画中画、颜料与风格等,无疑有助于澄清有关名画的很多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