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品德与生活》课程“生活化”之教学策略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cck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所以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必须从儿童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理解良好的品德形成是离不开生活的。那么,教师如何让《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生活化”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的做法是要掌握思想品德 “生活化”的含义,把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活动上进行优化,让学生创造生活,让学生热爱生活。我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思想品德“生活化”的含义
  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特别是思想品德课,它作为一门道德教育课程,教师要理解这门课程并非就是教和学相互结合的一门简单课程,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加入生活元素,不断贴近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让课堂回归生活,构建生活课堂。我们的教学如果脱离了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那么整个课堂就会成为空洞的理论说教课。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能够突破教学模式的单一化,让教学模式变得更丰富,更能提高课堂效果,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品质。“生活化”的巧妙引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品德“生活化”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课堂上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去感受生活、去体验生活,从而过上有意义的生活,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和引导作用。
  二、《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内容要“生活化”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材内容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教材内容明显不同的是该课程是强调儿童个性,强调学校和地方特色的课程。课程内容要“生活化”就是指把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入到《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当中去学习。我们要上好思品课就必须先认真钻研教材,我们不要一成不变的全部用教材里面的内容,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使用,可以适当的加上我们本地区的一些生活元素,让学生易于接受,从而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例如,我校地处山区农村,我们这里盛产蔬菜水果,乡村旅游项目丰富,民风纯朴。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本土生活资源,可以把这些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元素加入到《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去,让学生能够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知识面,丰富教学的内容,领会生活的本质。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以组织让学生回到农村去感受一下农村生活的环境,让他们在农忙的时候帮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体会一下农民的艰苦,使他们明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三、《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活动要“生活化”
  有了较好的教学内容和设计好了的贴近生活的教学活动,那么,实施教学就是关键环节了。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可以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慢慢实现。
  首先,要巧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无论在什么学科的课堂上,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才高效。在《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调动学习兴趣,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良好的品德。比如,我在教《我在慢慢长大》这课的时候,我让学生通过欣赏自己的生活照片,让学生注意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事,如:身高、体重、衣服、帽子、脚丫等等,都有变化。从而发现自己在慢慢长大,让学生从小养成探究的好习惯。
  其次,采用生活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使《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真正“生活化”。教学活动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把生活的知识、做人的道理等寓于其中。通过课堂教学,把儿童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儿童在”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中回归生活,激发学习兴趣,获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验和真切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念、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比如,在教学《我掉了一颗牙》这一课时,我在教学设计中就考虑到把学生在生活中的经验和感受带入课堂,再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以游戏的形式展开与学生的亲密对话,寓“护牙”等知识于游戏之中,让学生适机畅所欲言,使得学生自然接受“掉牙”、“保护牙齿”等知识,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最后,教师要优化教学评价,让学生热爱生活。评价的内容主要包含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及学习效果。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之中,生活是儿童品德形成的源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品德课程的教学是为学生生活成长道路服务的。那么,我们的教学评价就应该用定性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比较合适了,主要以肯定学生学习的积极态度,培训良好品德行为的学习效果为主。可以通过竞赛、组织生活实践活动、同学之间互评和自评等方式进行评价,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上好品德课,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使评价深入到实际生活,真正帮助和促进学生道德观念以及价值观念的形成。
  总之,教无定法,适用最重要。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已经不能再沿用传统的以说教手段为主的教学方法了,我们要以新课标的要求为标准,应从学生的生活實际出发,教学内容要适当加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所组织的活动要“生活化”,评价以鼓励为主,最终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其他文献
亲爱的家长,当您看到这个题目,并选择继续往下读的时候,我首先要向您表示感谢以及祝贺。感谢不用说,是因为您在浩瀚信息的海洋里对这个小问题,做了短暂停留。祝贺,是因为这个题目里已经蕴藏了一个最大的前提。那就是,我们本身认可经典。我们认识到了经典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经典何以为重要。也许此时您也只是带着一点朦胧的概念,是的,经典的书目阅读是重要的,那么经典书目到底是什么,如何界定经典,以及他们到底重要在哪里
根据我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发现小学生和初中生中获奖的人数,大大超过高中生。这是一种既令人感到奇怪、也令人感到担忧的现象,即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创造力却在不断地下降。  让我们再看看孩子想象力的发展情况(因为想象力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两个点“··”,然后问过高中的学生,黑板上画的是什么?答案只有两个;数学中的小数点,或英文中的句号。  然而当问及小学生时,答案可就
【摘要】幼儿园的墙面以及活动区的环境创设,是激发幼儿自主探索与学习的环境支持。隐含教育性的环境创设能有效促进幼儿亲身体验周边的环境,在环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为幼儿提供体验式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什么样的幼儿园环境创设能有效促进小班年龄幼儿参与体验式的科学探究,这是作为小班年龄阶段一线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小班;室内环境创设;体验式;科学探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本报综合消息 11月27日上午,首场“粤港澳同一堂课·走进大湾区”网络教研活动在珠海市文园中学举行,首次由来自粤港澳三地的专家、学者、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省教育研究院院长汤贞敏、副院长李海东,省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李昶,珠海市教育局调研员陈智霖,澳门濠江中学校长尤端阳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现场活动中,珠海市文园中学教师程珊珊、澳门濠江中学教师廖富成分别执教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平方差公式》。两位老师将信息
本报综合报道 天山珠水情相映,民族团结爱同行。6月13日,广州市市政职业学校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为44名2017届内地新疆中职班毕业生隆重举行以“感恩母校,回报社会;放飞梦想,助力成长”为主题的毕业典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孙琦、广州市教育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广州市天河区元岗街派出所副所长、学校法治副校长刘立宏,广州市市政职业学校党委书记黎城荣等出席。  毕业典礼分为“回望、感恩、祝
摘要:小学和中学是两个相连的学段,从小学到中学,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学习形式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使不少初一新生很被动,从而产生不适应感,最终跟不上初中学习。本文从语文教学这一角度,尝试将小学语文教学和中学语文教学连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实现语文学习从小学平稳过渡到中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小衔接  中小衔接是指小学和初中这两个学段之间的前后互相连接和过渡,也叫小升初衔接教育。然而,不少初
广州市黄埔区九龙第一小学地处发展中的中新知识城核心地带,是一所立足乡村、向城镇化发展的小学。学校历年来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着力于帮助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让家长充分认识到时代变迁给孩子成长带来的新挑战,提升家长的育人水平,更好地发挥家校共同育人的作用。这些想法和做法,由于地域文化、家长受教育层次、学校工作方式等的限制,学校在家校合作尤其是家长教育方面的进展并不理想,家长不愿意到学校,学校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总是在动态中发展变化的。优秀学生不一定永远优秀,后进学生也不可能始终落后。教师在看待学生时,要善于用敏锐的眼光發现学生的闪光点,摒弃形而上学的观点,要用发展的眼光,充分相信和发掘学生的发展潜能。  显微镜:放大后进学生的优点。  对于学生尤其是后进学生的闪光点,教师可以适当地夸大,哪怕是只有“芝麻小”的亮点,教师也可以艺术地将之说成是“西瓜大”,并毫不吝惜地加以鼓励,以激发
【摘要】体能大课间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部分,是学校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广州市南沙区农村小学体能大课间活动进行调查,结合现状分析了广州市南沙区农村小学体能大课间活动开展的情况,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村小学;体能大课间活动;分析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2007年7号】文件关于《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
【摘要】依照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学校是当前主要任务。依法办学、依法治校、依法从教,学校才能良性发展。  【关键词】学校法治建设;领导力;驱动力;生命力;辐射力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部署。全社会自觉开展法律知识的学习,法治观念明显增强,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学校法治建设依照《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以培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