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所以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必须从儿童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理解良好的品德形成是离不开生活的。那么,教师如何让《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生活化”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的做法是要掌握思想品德 “生活化”的含义,把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活动上进行优化,让学生创造生活,让学生热爱生活。我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思想品德“生活化”的含义
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特别是思想品德课,它作为一门道德教育课程,教师要理解这门课程并非就是教和学相互结合的一门简单课程,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加入生活元素,不断贴近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让课堂回归生活,构建生活课堂。我们的教学如果脱离了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那么整个课堂就会成为空洞的理论说教课。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能够突破教学模式的单一化,让教学模式变得更丰富,更能提高课堂效果,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品质。“生活化”的巧妙引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品德“生活化”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课堂上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去感受生活、去体验生活,从而过上有意义的生活,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和引导作用。
二、《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内容要“生活化”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材内容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教材内容明显不同的是该课程是强调儿童个性,强调学校和地方特色的课程。课程内容要“生活化”就是指把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入到《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当中去学习。我们要上好思品课就必须先认真钻研教材,我们不要一成不变的全部用教材里面的内容,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使用,可以适当的加上我们本地区的一些生活元素,让学生易于接受,从而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例如,我校地处山区农村,我们这里盛产蔬菜水果,乡村旅游项目丰富,民风纯朴。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本土生活资源,可以把这些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元素加入到《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去,让学生能够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知识面,丰富教学的内容,领会生活的本质。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以组织让学生回到农村去感受一下农村生活的环境,让他们在农忙的时候帮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体会一下农民的艰苦,使他们明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三、《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活动要“生活化”
有了较好的教学内容和设计好了的贴近生活的教学活动,那么,实施教学就是关键环节了。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可以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慢慢实现。
首先,要巧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无论在什么学科的课堂上,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才高效。在《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调动学习兴趣,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良好的品德。比如,我在教《我在慢慢长大》这课的时候,我让学生通过欣赏自己的生活照片,让学生注意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事,如:身高、体重、衣服、帽子、脚丫等等,都有变化。从而发现自己在慢慢长大,让学生从小养成探究的好习惯。
其次,采用生活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使《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真正“生活化”。教学活动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把生活的知识、做人的道理等寓于其中。通过课堂教学,把儿童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儿童在”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中回归生活,激发学习兴趣,获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验和真切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念、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比如,在教学《我掉了一颗牙》这一课时,我在教学设计中就考虑到把学生在生活中的经验和感受带入课堂,再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以游戏的形式展开与学生的亲密对话,寓“护牙”等知识于游戏之中,让学生适机畅所欲言,使得学生自然接受“掉牙”、“保护牙齿”等知识,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最后,教师要优化教学评价,让学生热爱生活。评价的内容主要包含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及学习效果。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之中,生活是儿童品德形成的源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品德课程的教学是为学生生活成长道路服务的。那么,我们的教学评价就应该用定性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比较合适了,主要以肯定学生学习的积极态度,培训良好品德行为的学习效果为主。可以通过竞赛、组织生活实践活动、同学之间互评和自评等方式进行评价,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上好品德课,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使评价深入到实际生活,真正帮助和促进学生道德观念以及价值观念的形成。
总之,教无定法,适用最重要。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已经不能再沿用传统的以说教手段为主的教学方法了,我们要以新课标的要求为标准,应从学生的生活實际出发,教学内容要适当加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所组织的活动要“生活化”,评价以鼓励为主,最终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一、明确思想品德“生活化”的含义
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特别是思想品德课,它作为一门道德教育课程,教师要理解这门课程并非就是教和学相互结合的一门简单课程,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加入生活元素,不断贴近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让课堂回归生活,构建生活课堂。我们的教学如果脱离了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那么整个课堂就会成为空洞的理论说教课。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能够突破教学模式的单一化,让教学模式变得更丰富,更能提高课堂效果,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品质。“生活化”的巧妙引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品德“生活化”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课堂上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去感受生活、去体验生活,从而过上有意义的生活,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和引导作用。
二、《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内容要“生活化”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材内容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教材内容明显不同的是该课程是强调儿童个性,强调学校和地方特色的课程。课程内容要“生活化”就是指把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入到《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当中去学习。我们要上好思品课就必须先认真钻研教材,我们不要一成不变的全部用教材里面的内容,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使用,可以适当的加上我们本地区的一些生活元素,让学生易于接受,从而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例如,我校地处山区农村,我们这里盛产蔬菜水果,乡村旅游项目丰富,民风纯朴。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本土生活资源,可以把这些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元素加入到《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去,让学生能够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知识面,丰富教学的内容,领会生活的本质。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以组织让学生回到农村去感受一下农村生活的环境,让他们在农忙的时候帮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体会一下农民的艰苦,使他们明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三、《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活动要“生活化”
有了较好的教学内容和设计好了的贴近生活的教学活动,那么,实施教学就是关键环节了。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可以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慢慢实现。
首先,要巧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无论在什么学科的课堂上,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才高效。在《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调动学习兴趣,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良好的品德。比如,我在教《我在慢慢长大》这课的时候,我让学生通过欣赏自己的生活照片,让学生注意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事,如:身高、体重、衣服、帽子、脚丫等等,都有变化。从而发现自己在慢慢长大,让学生从小养成探究的好习惯。
其次,采用生活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使《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真正“生活化”。教学活动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把生活的知识、做人的道理等寓于其中。通过课堂教学,把儿童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儿童在”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中回归生活,激发学习兴趣,获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验和真切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念、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比如,在教学《我掉了一颗牙》这一课时,我在教学设计中就考虑到把学生在生活中的经验和感受带入课堂,再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以游戏的形式展开与学生的亲密对话,寓“护牙”等知识于游戏之中,让学生适机畅所欲言,使得学生自然接受“掉牙”、“保护牙齿”等知识,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最后,教师要优化教学评价,让学生热爱生活。评价的内容主要包含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及学习效果。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之中,生活是儿童品德形成的源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品德课程的教学是为学生生活成长道路服务的。那么,我们的教学评价就应该用定性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比较合适了,主要以肯定学生学习的积极态度,培训良好品德行为的学习效果为主。可以通过竞赛、组织生活实践活动、同学之间互评和自评等方式进行评价,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上好品德课,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使评价深入到实际生活,真正帮助和促进学生道德观念以及价值观念的形成。
总之,教无定法,适用最重要。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已经不能再沿用传统的以说教手段为主的教学方法了,我们要以新课标的要求为标准,应从学生的生活實际出发,教学内容要适当加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所组织的活动要“生活化”,评价以鼓励为主,最终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