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经典阅读指导要做到“四有”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feel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大量的课外经典阅读是写好作文的根本,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经典阅读中陶冶情操,学到做人的道理。扩大知识面,丰富业余生活,开发智力,提高协作能力。
  教师要在学生的经典阅读中担当起“点灯”的责任,为学生的精神世界储蓄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实实在在地滋养心灵,影响价值取向和人文关怀,为学生的生命打上浓厚的底色。
  在我们平时忙碌的教学中,又如何有目标、有层次地引导学生走进经典,阅读经典呢?
  一、有层次地精选读本
  1.基础读物——根据课标推荐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他们盲目的选择读物显然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推荐了从童话寓言到文学名著等古今中外的课外读物,如《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成语故事、中外历史故事,鲁迅的《朝花夕拾》、吴承恩的《西游记》、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高尔基的《童年》等。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推荐学生阅读,为学生的课外经典阅读提供科学的规划。
  2.拓展读物——依托教材延伸
  “得法于课堂,受益于课外”,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往往能实现“有效迁移”。例如当学生们学了《大禹治水》,我就让学生们走进“神话故事”,经历那些神奇的古代传说,他们知道了《开天辟地》《嫦娥奔月》等传奇故事。这样依托教材,构建一个与教材紧密相连的课外阅读拓展读物序列,学生往往“有兴趣读”,“很会读”,而激发兴趣就是我们指导学生阅读经典的第一步。
  二、有要求地授予阅读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学生順利地进人阅读之门,尤其是阅读经典读本,教师就要进行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开启课外阅读之门的技能。阅读的方法、形式多样,因人而异,但是仍有一些本质的东西。
  1.读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对于读书来说也是一样的。要引导学生在读书时不断思考,这是深化阅读的好办法。苏轼曾经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如果只知道读书却不会思考,那么读书再多,也只能成为“两脚书橱”,毫无用处。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将书本经验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汲取书本中的营养,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2.读写结合
  “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些话都说明了一个道理:读与写结合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可以要求学生随时记下阅读时产生的灵感、顿悟和疑问,摘抄阅读内容中的经典语句,写下所读内容的体会等,从而真切地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长久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3.根据体裁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材料的体裁非常丰富,有诗歌、小说、散文、说明文等,有以写人为主的,有以写事为主的,有写景的,有状物的,不同的题材与体裁要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及时进行点拨和指导,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深人阅读。
  三、有目标地开展阅读活动
  为了延续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经典阅读引向深入,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例如在阅读经典读本之前,可以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的方法,了解为什么要阅读经典读本,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进行形式多样的汇报展示活动。高年级可撰写为什么要读经典的报告,或者进行演讲宣传活动,中低年级可开展为什么要进行经典阅读的朗诵活动,或者进行经典阅读名言朗读互赠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地意识到阅读经典的意义和作用,从而让阅读活动的开展更有说服力、更具意义。
  在阅读经典活动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哪些是经典书籍需要阅读,可以是中国的,外国的,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现代的。通过这一活动可以让学生的视野更宽阔,同时也让学生懂得区分经典与通俗乃至庸俗书籍的区分,拥有一双睿智的慧眼。
  四、有延续的进行经典阅读
  家庭学校的阅读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在中国有多少家庭拥有阅读的氛围,有固定的阅读时间。学校的阅读行为也往往是运动式的行为,注重形式的多,关注过程的少,能以阅读习惯为培养目标的更是少之又少。这样的现象造成了学生阅读行为的要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么贪多求快,不求甚解。美国的盖特威区中学,1978年全校确定了持续默读时间,每周一和周五早晨,长度是25分钟。在这个期间,整个学校都必须把“工作”放在一边,所有人都得拿起什么读一读,每個人都自由选择自己的读物。每个周一和周五上午10点半,在整个盖特威区中学里只会听到一种声音,就是翻书页的声音,是非常渴望的翻书声,而不是原来那种不情愿的翻书声。贪多求快功利性的阅读行为在学校内应该是比比皆是,而缺少阅读乐趣的阅读行为的生命力又有多长呢?这就是我们中国学生乃至中国人有阅读习惯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再丰富多彩的形式、轰轰烈烈的活动也比不上乐在其中的慢阅读。
  总之,经典阅读能促进人的精神成长,是人终身学习的一种形式,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阅读经典,读哪些经典书籍,怎么读经典,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受阅读乐趣,并形成一生阅读经典的习惯。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程开甲小学(215000)
其他文献
山东莱芜塑料制品(集团)总厂占地面积85000 m2,建筑面积15000 m2,拥有职工1 000余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60名。全部资产1.4亿元,拥有先进的奥地利双螺杆硬质PVC 管材生产线、德国
节选文是语文教材中常见的一种类型,《我和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萧红《呼兰河传》,为了准备这篇课文的教案,我花了很长时间去读萧红,“光芒四射”园子里的一景一物深深印入我的心中,却在后期整理教案时产生疑惑,现将教学思考整理如下:  一、由一则教案引发的思考  1.“教编者的教材”还是“教原著的教材”  当下通行的《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多是“教编者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围绕“园中景”和“园中事”,引领学生感受
素质教育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众口一词的"教育理念",是因为大家已经深深地感悟到"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的传统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部分语文教师认识走向一个极端,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师主导作用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重视教学活动预设,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挖掘学生潜能,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文本预设,为“导学”预备材料  小学生正处于语文学习积累与发展期,语文学习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的能力,学生的智力发展以及今后的终身学习能力都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可以说,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素养和能力既是语文新课改的根本方向和关键所在,也是为学生自学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奠定的基础。基于此,笔者从刺激阅读、阅读方法以及增加阅读量三个方面就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简单论述,具体如下。  一、挂钩教材,刺激阅读的发生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中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