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涉及影视,戏剧,美术,音乐等,有“文史一家”之說。语文老师只有广泛阅读,才能在课堂上“教思横溢,妙语泉涌”。然而,如果你满腹才华,但是不善于口头表达,也是上不好语文课的。另外,语文学科博大精深,假如运用好拓展迁移训练,能很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就以上三个重点,具体谈谈我的看法。
一、阅读是语文老师必备的能力
语文课堂深刻而有底蕴,建立在老师广博的知识储备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广泛的阅读可以提高语文老师的自身素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参里的水和土是有限的,不能灌溉出娇艳的花朵和参天大树。教师的阅读面越广、越丰富,就越能更好地感知、理解、挖掘出课文的深意,从而更好地驾驭教材,在课堂上才能更好地与学生自由交流。丰子恺,一位美术老师,有很高的文学修养,胜过很多中文系毕业的语文老师。他的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富有激情和个性,具有广度和深度,能引人入胜。所以学生对这样的老师除了佩服还是佩服。反之,语文教师的讲解枯燥空洞,把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肢解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时,学生怎能从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记得一位老师在讲一段文言文时,文中讲到了一个名叫李广利的人,老师把标点断在了“广”字后面。显然,这位老师由于古代历史知识匮乏,只知道西汉武帝时期有个大将叫李广,而不知道同西汉武帝时期还有个叫李广利的庸将,结果闹了笑话。有时在课堂上,遇到善于思考的学生,提出一个延伸问题,有的老师会因为知识浅薄而“卡壳”。现在的学生对鲁迅的文章普遍感觉阅读困难,如果我们在文学史的框架中去阅读,知人论世,讲清鲁迅所处的时代,讲清楚鲁迅为人和为文的作风与特点,有些文章并不难理解。语文老师非得增加自己的知识底蕴,唯有自身知识丰厚才能带动学生去追求和你同等的丰厚——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如果语文教师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在课堂上能结合课文内容旁征博引、吟诗诵词、讲述典故,学生必定会如沐春风、如饮甘醇。事实证明,教师飞扬的文采和广博的见识,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可谓一箭双雕。
二、优秀的语文老师应具备演讲能力
著名教育家吕叔湘指出:“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语言艺术,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演讲者和语文教师有很多共同点,首先是上文提到的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因为演讲者和语文教师要想打动观众或吸引学生,必须要做到旁征博引,妙语惊人。其次,语文教师的语言和演讲者的语言一样要有艺术性。这种艺术性实际上就是一种感染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必须以最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他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率先垂范的作用。他不但要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和亲和力,还要有悦耳的声音、和谐的语调及优美的态势语。这样才能生动幽默、撩动人心。举个例子,我曾经被学生指出缺乏激情和亲和力,语调也生硬了些。一开始我不注意,认为是吹毛求疵。然而后来不论我的课备得多充分多好,讲得多卖力,还是得不到学生的好评,才意识问题的严重性。后来,我看了一些演讲方面的视频,学习了一些演讲的技巧。为了使语言不像念经一样枯燥无味,我还增加了无声语言——态势语,尽量发挥语言的感染力。这样,我像一个演讲者似的情感充沛,以情夺人,从而感染了学生,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三、注重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迁移”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围绕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讲解,不利于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形成能力。按照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拓展迁移”训练正好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平台。所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给学生留出这么一块“课外时间”。为了锻炼学生的文笔,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可以在讲解现代诗歌时,让学生仿编诗歌,甚至创作新诗。我尝试过,学生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基本上每个人都能创作出一首小诗。讲小说时,也可以让学生续编结局或改变原来的结局再重新创造一个自己心目中的结局。如在讲鲁迅的《祝福》时,学生如对那个时代发生在祥林嫂身上的悲剧接受不了,可以通过自己的创作改写她的命运。比如写她的丈夫没死、她的阿毛没死,祥林嫂会是什么样的命运等。学生的兴致都很高,都愿意拿起笔来写。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大增强,从总体上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另外,还可给学生设计一个挖掘社会本质的探究问题,如:“是谁害死了祥林嫂?”从而得知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凶手,以至那个社会才是害他的真正凶手。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阅读是语文老师必备的能力
语文课堂深刻而有底蕴,建立在老师广博的知识储备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广泛的阅读可以提高语文老师的自身素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参里的水和土是有限的,不能灌溉出娇艳的花朵和参天大树。教师的阅读面越广、越丰富,就越能更好地感知、理解、挖掘出课文的深意,从而更好地驾驭教材,在课堂上才能更好地与学生自由交流。丰子恺,一位美术老师,有很高的文学修养,胜过很多中文系毕业的语文老师。他的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富有激情和个性,具有广度和深度,能引人入胜。所以学生对这样的老师除了佩服还是佩服。反之,语文教师的讲解枯燥空洞,把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肢解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时,学生怎能从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记得一位老师在讲一段文言文时,文中讲到了一个名叫李广利的人,老师把标点断在了“广”字后面。显然,这位老师由于古代历史知识匮乏,只知道西汉武帝时期有个大将叫李广,而不知道同西汉武帝时期还有个叫李广利的庸将,结果闹了笑话。有时在课堂上,遇到善于思考的学生,提出一个延伸问题,有的老师会因为知识浅薄而“卡壳”。现在的学生对鲁迅的文章普遍感觉阅读困难,如果我们在文学史的框架中去阅读,知人论世,讲清鲁迅所处的时代,讲清楚鲁迅为人和为文的作风与特点,有些文章并不难理解。语文老师非得增加自己的知识底蕴,唯有自身知识丰厚才能带动学生去追求和你同等的丰厚——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如果语文教师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在课堂上能结合课文内容旁征博引、吟诗诵词、讲述典故,学生必定会如沐春风、如饮甘醇。事实证明,教师飞扬的文采和广博的见识,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可谓一箭双雕。
二、优秀的语文老师应具备演讲能力
著名教育家吕叔湘指出:“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语言艺术,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演讲者和语文教师有很多共同点,首先是上文提到的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因为演讲者和语文教师要想打动观众或吸引学生,必须要做到旁征博引,妙语惊人。其次,语文教师的语言和演讲者的语言一样要有艺术性。这种艺术性实际上就是一种感染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必须以最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他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率先垂范的作用。他不但要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和亲和力,还要有悦耳的声音、和谐的语调及优美的态势语。这样才能生动幽默、撩动人心。举个例子,我曾经被学生指出缺乏激情和亲和力,语调也生硬了些。一开始我不注意,认为是吹毛求疵。然而后来不论我的课备得多充分多好,讲得多卖力,还是得不到学生的好评,才意识问题的严重性。后来,我看了一些演讲方面的视频,学习了一些演讲的技巧。为了使语言不像念经一样枯燥无味,我还增加了无声语言——态势语,尽量发挥语言的感染力。这样,我像一个演讲者似的情感充沛,以情夺人,从而感染了学生,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三、注重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迁移”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围绕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讲解,不利于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形成能力。按照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拓展迁移”训练正好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平台。所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给学生留出这么一块“课外时间”。为了锻炼学生的文笔,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可以在讲解现代诗歌时,让学生仿编诗歌,甚至创作新诗。我尝试过,学生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基本上每个人都能创作出一首小诗。讲小说时,也可以让学生续编结局或改变原来的结局再重新创造一个自己心目中的结局。如在讲鲁迅的《祝福》时,学生如对那个时代发生在祥林嫂身上的悲剧接受不了,可以通过自己的创作改写她的命运。比如写她的丈夫没死、她的阿毛没死,祥林嫂会是什么样的命运等。学生的兴致都很高,都愿意拿起笔来写。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大增强,从总体上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另外,还可给学生设计一个挖掘社会本质的探究问题,如:“是谁害死了祥林嫂?”从而得知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凶手,以至那个社会才是害他的真正凶手。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