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何不是卵生

来源 :祝您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onf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为何不是从蛋中孵化出来?瑞士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找到了哺乳动物从卵生向胎生变迁的基因证明,证实了这些改变是在进化史上逐渐发生的。
  地球上总共有3种类型的哺乳动物,分别是最普遍的胎盘动物(人类、狗、猪、虎等)、有袋动物(袋鼠和负鼠等)以及单孔目动物(鸭嘴兽以及某些针鼹鼠。单孔目是指粪尿、生育均是在一个孔中完成)。
  在最新的研究中,瑞士洛桑大学基因组整合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对这3种哺乳动物的代表物种进行了遗传研究,并将得到的结果与典型的卵生动物——鸡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3类哺乳动物具有相似的遗传区域,编码酪蛋白(乳汁中的一种蛋白质)的基因,在3.1~2亿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中就已经存在,早于胎盘的进化。这表明,在胎生之前,这3种哺乳动物都有卵生期。
  此外,研究人员还留意了鸡体内3个编码卵黄蛋白原(蛋中的一种蛋白质)的基因,结果发现在单孔目动物,如鸭嘴兽中仅存1个这样的功能基因;而在另外两种哺乳动物中,所有的3个都成了“伪基因”——它们的DNA区域仍与功能基因十分相似,但包含的少许差别能有效地关闭该基因。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3个基因向伪基因的转变是先后发生的,最晚的一个在距今7000~3000万年前丧失了功能性。从那时起,哺乳动物就转向了胎生。
  新的研究结论表明,哺乳动物在停止产卵之前就已经可以产奶。实际情况很可能是,随着哺乳能力的出现,物种对卵黄和卵生方式作为后代营养来源的依赖性降低,最终、对胎盘的“认同”让哺乳动物中的绝大多数抛弃了卵生方式。即便是与产卵相关的基因发生变异,成为伪基因,也再不会影响到这些动物的健康和适应性。
  
  编辑 方 舟
其他文献
为了可视化仿真惯性平台初始对准过程和运动规律,利用实时建模工具MultiGen Creator(Creator)建立了惯性平台的模型,并采用渲染引擎OpenSceneGraph(OSG)进行驱动渲染,实现了一个
曾国藩和李鸿章是晚清两位最重要的官员,他们的关系复杂而微妙,从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再到同事关系,最后到李鸿章的地位、声望甚至超过了曾国藩。这种关系变化是如何实现的呢?李鸿章曾三次帮助曾国藩收拾烂摊子,从中可以略窥一斑。  李鸿章替曾国藩带兵援沪  李鸿章首先是曾国藩的学生。他的父亲李文安与曾国藩是同年进士,有着“同年”之谊,因此李鸿章和李瀚章都先后拜在曾国藩门下。1845年,李鸿章赴京会试,结果名
文章以某伺服作动系统测试设备的软件研发为背景,针对Windows系统由于线程优先级少、隐含不确定的线程调度机制以及优先级倒置等原因而造成的非实时性差,无法满足实时测控要求
为解决对装备保障实体进行流程型组织设计中流程识别方法存在不足的问题,构建一种新的流程识别模型。在分析流程识别参考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设计结构矩阵(DSM)的"依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