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赣榆区水稻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ht54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介绍连云港市赣榆区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提出绿色防控技术,以降低农药残留,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减轻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关键词 水稻;病虫害;发生特点;绿色防控技术;江苏连云港;赣榆区
  中图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4-0107-01
  水稻是连云港市赣榆区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达3.7万 hm2,因受气候异常及种植模式改变等因素的影响,农作物病虫害连年发生。为此,农民用药频繁且加大用药量,这不仅造成大量农药浪费,还增加农业投入成本,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对农业的生态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等产生很大影响。为了贯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应提倡科学安全用药、农药减量、健康栽培。在科学应用高效低用量化学农药的同时,加强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调控和环保型农药等绿色防控措施降低农药残留,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 水稻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1.1 稻飞虱
  稻飞虱常年都有发生,发生期在每年的7—10月,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中后期褐飞虱为主,混合发生。在赣榆区白背飞虱常年中等偏轻发生,褐飞虱近5年轻发生,2006年一次暴发。灰飞虱是本地越冬害虫,以本地虫源为主,冬季以若虫在小麦、杂草上越冬,小麦收割水稻育秧后迁入稻田取食水稻,造成危害。
  1.2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在赣榆区1年发生3代,有世代重叠现象,成虫有长距离迁飞危害特性,在赣榆区田间种群发生高峰,主要集中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其主要危害代为2代[1]。
  1.3 二化螟
  二化螟为地源性、钻柱性害虫,可转株危害,在赣榆区主要为害水稻,易造成水稻枯鞘、枯心苗、虫伤株、白穗,1年发生2代,第1代危害较轻,主要危害代是第2代,遇到重发年份或遇晚秋高温会再发生1代。
  1.4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是赣榆区主要病害之一,年发生面积3.3 hm2,在整个生育期都有发生。前期主要横向发展,封行后纵向扩展,田间郁闭、偏施氮肥填病害扩展快,甚至出现穗期成片枯死绝收现象[2]。
  1.5 稻瘟病
  根据发生时期和部位,稻瘟病可分为苗瘟、叶瘟、穗茎瘟、枝梗瘟、谷粒瘟。感病品种、偏施氮肥、追肥过迟过多、稻株生长过旺田发病严重。破口期遇阴雨天气发病重,每年赣榆区发病面积1.7万hm2。
  1.6 稻曲病
  稻曲病常年都有发生。抽穗扬花期遇雨及低温、施氮肥过量或穗肥过量等发生较重;部分品种稻曲病发生也较重。
  1.7 恶苗病
  恶苗病是由种子带菌引起,重点应做好种子消毒。
  1.8 水稻细菌性病害
  水稻细菌性病害包括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在赣榆区沿海、低洼、易涝、老病区稻区发生严重。带病稻草、种子和田间残留病株为初侵染源。病菌借风雨露滴飞溅,沾染稻穗,渗进谷粒,病菌随水流传播。
  1.9 水稻病毒病
  水稻病毒病是指由灰飞虱传播的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黑条矮缩病。水稻条纹叶枯病主要危害稻麦轮作区的粳稻田,由灰飞虱传毒,水稻在苗期至分蘖期易感病,随植株的生长和抗病性而逐渐增强,一般幼穂分化期后很难感染,水稻品种间发生程度差异较大,糯稻重于粳稻,粳稻重于籼稻。早播田重于迟播田,与麦田相邻稻田发病重。赣榆区常年发生,1998—2012年发生较重,2013年后发生较轻。2011—2013年黑条矮缩病发病较重,近年发病较轻甚至不发病。
  2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在病虫害防治上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无害化防治为目标,运用高效、低毒、无残留、有利天敌、经济实用的防治措施搞好病虫草鼠综合防治工作,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之路[3]。
  2.1 选用抗性品种
  选用抗(耐)病性较强、适应性强、米质优、增产潜力大的优质稻麦品种。
  2.2 种子消毒及带药移栽
  水稻秧田全部使用无纺布覆盖,阻断毒链,防治病毒病。播种前用药剂拌种,以防治水稻苗瘟、恶苗病等苗期及种传病虫害。移栽前喷75%三环唑、烯啶虫胺防治叶瘟及飞虱。
  2.3 科学配方施肥
  根据土壤供肥性、目标产量及作物的需肥规律,优化配方施肥,以有机肥为主,以无机肥为辅,减少化肥使用量[4]。
  2.4 科學田管
  坚持浅水栽秧,薄水分蘖,适时搁田控苗,湿润灌浆,并施好分蘖肥,提高抗病能力,减少病虫害防治次数及用药量,实现绿色生产。
  2.5 科学使用药剂防治
  合理轮换农药并交替使用,以避免病虫害产生抗性。在病虫害发生关键时期,科学选用福美双、烯啶虫胺、阿维甲氧虫酰肼、氰烯菌酯、氯虫苯甲酰胺、咪鲜甲硫灵等高效、低毒、低用量、低残留农药;科学选择枯草芽孢杆菌、短稳杆菌、印楝素等生物药剂,在开展防治时做到适时用药、科学用药。
  2.6 提高病虫害田间调查及预测预报准确率
  防治前做好田间虫口密度调查工作,做到达标防治,能兼治不专治、能挑治不普治,提高病虫草害防治效率,减少农药用量[5-6]。加强病虫监测,实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协调运用农业、物理、生物等防控措施,严格控制化学农药使用量。
  3 参考文献
  [1] 杨文胜.湖南省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用药组合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
  [2] 刘文栋,葛意活,何燕.气候变化对水稻病虫害发生发展趋势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24):243-246.
  [3] 任小平.水稻病虫害的适期防治与生物农药的应用[J].农技服务,2009(3):94-95.
  [4] 刘占宇.水稻主要病虫害胁迫遥感监测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
  [5] 王艳青.近年来中国水稻病虫害发生及趋势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6(2):343-347.
  [6] 何忠全,张志涛,陈志谊.我国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策略[J].西南农业学报,2004(1):110-114.
其他文献
本文以近年来职业教育相关政策为依据,在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实践分析基础上,提出校企融合"5-3-1"合作模式。通过对五大要素、三大方面、一个项目的具体阐述为"5-3-1"校企合作模式进
摘要 研究18.7%扬彩悬浮剂等药剂不同剂量下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和对作物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18.7%扬彩悬浮剂600~750 mL/hm2对纹枯病的防效较好,且随着剂量的增加防效增加,较空白对照增产效果明显。在该处理作用下水稻稻秆粗壮,叶色清秀,长势良好,同时也对稻曲病均有不同程度的兼治作用。  关键词 18.7%扬彩悬浮剂;水稻;纹枯病;防效;增产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