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低起点,多层次”教学是根据新课程提出的个性化教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的有差异的教学,力争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生吃得饱”,是数学教学“以人为本”、“心中有学生”的体现。
关键词:数学教学;差异性;层次性;以人为本;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5-0049-02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新课程理念。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往往还存在“一刀切”的现象,对学生提出共同的要求,采取相同的手段,致使学生疲于应付,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两级分化,出现差生“晕车”、优生“陪读”等不理想的现象。这种忽略学生差异的教学与新课程理念是格格不入的。
国外研究人员对教学“差异性”和“个性化”的研究较早,提出了一些比较鲜明的观点,呼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来开展教学。国内最近几年也开始重视研究“个性教育”,教师也越来越感到“差异性”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存在,开展了对教学“差异性”的研究。但由于对新课程所引起课堂教学的各种变化还认识不足,我们需要多种探索与实践。“低起点,多层次”教学是可采用的方法之一:教学目标分层设置,教学内容分层安排,教学形式分层组织,教学评价分层实施。
一、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分层设置
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教师既要重视《课标》教学要求的统一性,又要重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设置分层的教学目标,做到统一性与差异性有机结合。要根据课程目标和班级学生的实际,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目标,使全体学生达到一定的基本要求,同时又要在目标设计时留有弹性,即设置层次性,以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满足,都能得到发展。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与自己现有水平相应的学习任务。完成教学目标应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即既有知识技能的增长,又有智慧、情感、信念、意志、价值观等发展和生成。对于“学困生”来说,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数数,能抽象出数量关系,能提出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对于优生,不仅能提出和解决简单问题,还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课堂,开放的课堂需要开放的目标,开放的目标需要开放的教师。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需要开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新课程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一课应通过创设捐款、购物、乘车、存钱等活动情境,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面值,知道大小面值之间的进率,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渐养成爱护人民币和勤俭节约的好品质。
二、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分层安排
1.分层提问。
数学教学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分层安排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情景,由浅入深,分层递进,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首先要设计好分层提问。如果问题过难,“学困生”的思维跟不上,甚至茫然不知所措;如果问题过易,优生会觉得没有兴趣,造成注意力分散。设计提问要确保各类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回答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善于将学习任务转化成学生易感兴趣的问题,并尽量设计出问题情景。既要激发优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要激励“学困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给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相应的学习任务,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分层练习。
练习是形成和巩固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基本活动形式。设计有针对性的适合课堂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的练习,对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分层练习中,在每个学生保证完成一定题量的基础上,让他们自由选择,同时鼓励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以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如《认识钟表》一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生活经验认识整时和半时。据课前调查,有30%的学生已会认整时和几时半,因此在设计练习时就设计了一系列闯关的题目,鼓励每一个学生向更高的层次攀登。①说一说,下列钟面的时刻,(课件出示下列钟面上的时刻:9时、12时、10时半、5时半、1时、11时半)。②在作业纸上写出以上钟面的时刻。以上练习虽然提供的是同一个条件信息,但两题的要求却不一样,第②题写出时刻比第①题说一说的要求要更高些。通过反馈交流让只做第①题的同学也了解到第②题的写法,同样在倾听同伴的发言中了解了时刻的写法。接着同样设计了第二组题目让学生选择:①按要求拨出下列时刻:7时半、8时、4∶30、6∶30。②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拨自己喜欢的时刻,另一个同学写出该时刻(两个角色自由选择、伙伴也自由选择)。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活动,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求知的欲望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实现各自的自由,达到多层次学习优化的目的,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
三、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分层实施
1.按能力隐性分层。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每一个学生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按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分层,但采用的都是隐性的分组教学。大多“学困生”是暂时性的,特别是刚进学校的低年级学生,他们当中有的是缺乏家庭辅导,有的是前期开发不够。如果多给他们机会,多关爱、多鼓励,他们也会变成优生,所以我采取的都是隐性分组教学,通常采用的是分类自学、分类质疑、分类指导、分类练习。把这类环节自然地融入正常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活动之中,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培优辅差。如:在上《认识人民币》一课,课前就对全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有50%的同学已经会认人民币,于是课前的头一天就分别要求,对已经会认的同学,要求他们晚上跟家长一起去购物;对还不认识的同学,要求他们回家让家长把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拿出来认一认。这样,为第二天的新课扫清了许多障碍。
2.按兴趣显性分层。
按兴趣分层很容易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支持,更有益于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特长与亮点而增长成功的信心。在教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统计》一课就采用了按兴趣分层的方法来进行。“统计”的第一课原来安排在省编教材的四年级教学,而在新教材中却安排在第一册,跨度很大,要让刚上小学的一年级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在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上表示数据及提出问题进行分析确有一定的难度。但画画是学生都喜欢的,所以可以让喜欢画画的同学引领大家学好这一课。课前对全班喜欢画画的同学进行了鼓励,从象形统计图入手激发他们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让全班同学都在对小动物、图形、学习用具等摆摆、数数、剪剪、贴贴、画画中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学生的兴趣不同,随着课型的不同,小组成员也不断变化,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引领别人学习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评价分层实施
新课程强调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因人而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困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上进;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不断超越自己。同时在评价过程中,不但要对结果进行评价,更要对过程进行跟踪评价。对一些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有时难以取得理想结果的,也要对他们的探究过程实施分层评价,挖掘出有价值的成分,特别是对他们的探究精神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总之,教学评价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学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实践证明:实施多层次教学有利于提高教与学的目的性、层次性和主动性,克服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被动性与盲目性,从真正意义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新课程精神。
关键词:数学教学;差异性;层次性;以人为本;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5-0049-02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新课程理念。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往往还存在“一刀切”的现象,对学生提出共同的要求,采取相同的手段,致使学生疲于应付,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两级分化,出现差生“晕车”、优生“陪读”等不理想的现象。这种忽略学生差异的教学与新课程理念是格格不入的。
国外研究人员对教学“差异性”和“个性化”的研究较早,提出了一些比较鲜明的观点,呼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来开展教学。国内最近几年也开始重视研究“个性教育”,教师也越来越感到“差异性”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存在,开展了对教学“差异性”的研究。但由于对新课程所引起课堂教学的各种变化还认识不足,我们需要多种探索与实践。“低起点,多层次”教学是可采用的方法之一:教学目标分层设置,教学内容分层安排,教学形式分层组织,教学评价分层实施。
一、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分层设置
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教师既要重视《课标》教学要求的统一性,又要重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设置分层的教学目标,做到统一性与差异性有机结合。要根据课程目标和班级学生的实际,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目标,使全体学生达到一定的基本要求,同时又要在目标设计时留有弹性,即设置层次性,以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满足,都能得到发展。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与自己现有水平相应的学习任务。完成教学目标应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即既有知识技能的增长,又有智慧、情感、信念、意志、价值观等发展和生成。对于“学困生”来说,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数数,能抽象出数量关系,能提出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对于优生,不仅能提出和解决简单问题,还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课堂,开放的课堂需要开放的目标,开放的目标需要开放的教师。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需要开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新课程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一课应通过创设捐款、购物、乘车、存钱等活动情境,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面值,知道大小面值之间的进率,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渐养成爱护人民币和勤俭节约的好品质。
二、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分层安排
1.分层提问。
数学教学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分层安排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情景,由浅入深,分层递进,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首先要设计好分层提问。如果问题过难,“学困生”的思维跟不上,甚至茫然不知所措;如果问题过易,优生会觉得没有兴趣,造成注意力分散。设计提问要确保各类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回答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善于将学习任务转化成学生易感兴趣的问题,并尽量设计出问题情景。既要激发优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要激励“学困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给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相应的学习任务,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分层练习。
练习是形成和巩固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基本活动形式。设计有针对性的适合课堂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的练习,对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分层练习中,在每个学生保证完成一定题量的基础上,让他们自由选择,同时鼓励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以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如《认识钟表》一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生活经验认识整时和半时。据课前调查,有30%的学生已会认整时和几时半,因此在设计练习时就设计了一系列闯关的题目,鼓励每一个学生向更高的层次攀登。①说一说,下列钟面的时刻,(课件出示下列钟面上的时刻:9时、12时、10时半、5时半、1时、11时半)。②在作业纸上写出以上钟面的时刻。以上练习虽然提供的是同一个条件信息,但两题的要求却不一样,第②题写出时刻比第①题说一说的要求要更高些。通过反馈交流让只做第①题的同学也了解到第②题的写法,同样在倾听同伴的发言中了解了时刻的写法。接着同样设计了第二组题目让学生选择:①按要求拨出下列时刻:7时半、8时、4∶30、6∶30。②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拨自己喜欢的时刻,另一个同学写出该时刻(两个角色自由选择、伙伴也自由选择)。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活动,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求知的欲望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实现各自的自由,达到多层次学习优化的目的,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
三、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分层实施
1.按能力隐性分层。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每一个学生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按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分层,但采用的都是隐性的分组教学。大多“学困生”是暂时性的,特别是刚进学校的低年级学生,他们当中有的是缺乏家庭辅导,有的是前期开发不够。如果多给他们机会,多关爱、多鼓励,他们也会变成优生,所以我采取的都是隐性分组教学,通常采用的是分类自学、分类质疑、分类指导、分类练习。把这类环节自然地融入正常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活动之中,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培优辅差。如:在上《认识人民币》一课,课前就对全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有50%的同学已经会认人民币,于是课前的头一天就分别要求,对已经会认的同学,要求他们晚上跟家长一起去购物;对还不认识的同学,要求他们回家让家长把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拿出来认一认。这样,为第二天的新课扫清了许多障碍。
2.按兴趣显性分层。
按兴趣分层很容易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支持,更有益于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特长与亮点而增长成功的信心。在教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统计》一课就采用了按兴趣分层的方法来进行。“统计”的第一课原来安排在省编教材的四年级教学,而在新教材中却安排在第一册,跨度很大,要让刚上小学的一年级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在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上表示数据及提出问题进行分析确有一定的难度。但画画是学生都喜欢的,所以可以让喜欢画画的同学引领大家学好这一课。课前对全班喜欢画画的同学进行了鼓励,从象形统计图入手激发他们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让全班同学都在对小动物、图形、学习用具等摆摆、数数、剪剪、贴贴、画画中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学生的兴趣不同,随着课型的不同,小组成员也不断变化,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引领别人学习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评价分层实施
新课程强调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因人而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困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上进;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不断超越自己。同时在评价过程中,不但要对结果进行评价,更要对过程进行跟踪评价。对一些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有时难以取得理想结果的,也要对他们的探究过程实施分层评价,挖掘出有价值的成分,特别是对他们的探究精神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总之,教学评价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学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实践证明:实施多层次教学有利于提高教与学的目的性、层次性和主动性,克服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被动性与盲目性,从真正意义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新课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