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小蠊在低温胁迫下的转录组研究

来源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t_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德国小蠊在低温胁迫下的转录组及低温应答基因的功能富集类别和代谢通路,推测其低温应答分子机制,完善德国小蠊温度适应分子机制.方法 试虫为本实验室饲养,以25℃恒温培养箱环境为对照,对4℃低温处理2h的德国小蠊成虫进行转录组测序,识别差异表达基因,利用Gene Ontology Database基因功能富集数据库和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基因及基因组京都信息数据库对基因功能富集和代谢途径进行分析.结果 共得到44589020个“读序”,计算后表明低温应答上调表达基因332个、下调表达基因371个.低温应答基因功能富集为27个类别和35个KEGG代谢途径,基因分类包括羧酸代谢、胁迫应答反应、碳水化合物代谢、神经递质分泌、碳酸盐脱水酶活性、氧化还原酶活性、裂解酶活性、丙酮酸脱氢酶活性、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水运输、非生物胁迫反应、通道活性、多细胞组织过程、肌膜、质膜、类固醇激素反应、有机物质应答反应、外肽酶、蛋白质代谢、“P-P水解”驱动蛋白跨膜转运蛋白活性、ER靶向蛋白质、水解酶活性、营养储存活性、转移酶活性、金属羧肽酶活性、脂质转运蛋白活性和细胞分裂等方面.结论 德国小蠊可能从羧酸代谢、胁迫应答等27个方面应对低温胁迫,为完善德国小蠊温度应答和耐受分子机制提供了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 建立基于泰勒幂法则(Taylor's power law)的诱蚊灯抽样模型.方法 2019年4-11月在上海市15个区,每旬共设置229个C02诱蚊灯监测点对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密度进行监测,以此
目的 了解和掌握黑龙江省病媒生物监测点蚊虫常见种类、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为蚊媒传染病的风险评估和蚊虫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7-2017年黑龙江省病媒生物监测点蚊虫监
目的 了解福建省3个国家级监测点白纹伊蚊密度季节消长及对7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科学制定登革热防控策略和合理使用卫生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3-12月,在福建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