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师严群与《严群文集》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ak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先师严群(1907-1985),字孟群,号不党(取“君子群而不党”之义),福建侯官人,是严几道先生(复)的侄孙。先生幼时即甚受几道先生钟爱,认为可成大器。七岁即开始人私塾读《四书》、《五经》。人中学后,因阅读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著作,受其影响,遂立志终身致力于哲学研究。193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哲学系,继人燕大研究院深造,于1934年获硕士学位。次年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就读。先生对古希腊文、拉丁文有深厚造诣,并兼通梵文、希伯来文、马来文、泰文等多种古文字,即是在美国刻苦学习所结的硕果。当时先生立志要从古希腊文翻译柏拉图全集,竟放弃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在美国一面读书,一面译书,先后译出柏拉图著作达全集的2/3以上。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先生拒绝在美国教书的聘约,以全部积蓄购买大量西方哲学书籍后回到祖国,执教于母校燕大哲学系。
  在先师的众多门人中,我是唯一不曾学过哲学的学生,但是却和先师颇为有缘。1941年太平洋战争骤起,燕大被敌占而停办,先生乃任教于私立中国大学以勉强维持生活。当时亡友高庆琳兄曾到中国大学遍听名教授讲课,向我提到过先师。故我一到北京,便登门拜谒先生。是时,我虽与先生素昧平生,但却长谈良久,宛如旧时相识。1945年抗战胜利,我重新上大学,考入燕大文学院(一年级不分系),随即受业于先生。1946年我又考上清华大学中文系三年级当插班生,因宿舍太吵无法用功,便借住于先生当时在燕大南门甲八号的寓所,住了两個学期。
  在寄住期间,早晚承先生謦欬,获益反较在课堂听讲为大。先生虽以治西方古典哲学为主,然承家学,谙国故,于孔、孟、老、庄及诸子之学亦精研有心得,其思想与主张全盘西化者迥异。又喜收藏名家书法手迹,精于鉴赏。且先生对青年人提携不遗余力,视门人如子侄,故师生间共同语言甚多。我在清华就读的一学年中,竟成了先师的一個对哲学外行的“人室”弟子。
  1947年先生南下,就浙江大学聘,我亦转学人北大,彼此未相见者十余年。60年代初,先生来北京开会,遂侍先生在城内盘桓数日。未几“文革”开始,天各一方,从此未再与先生晤面。而十年浩劫中,使先生最痛心的,除藏书损失外,更有积累多年而尚未付梓的大量译稿几乎“全军覆没”。这对先生的打击实在太大,自此身心两瘁,精神饱受摧残。故与先生通信时,先生亟想让我到杭州见面,并几次托人带过口信。1984年春我南下讲学,原拟到杭州拜谒先生,不料病倒在上海,只得铩羽而归。谁想1985年新年刚过,先生竞猝然病逝。人天永隔,抱憾终生,至今思之,犹怅恨无已也。
  二
  先师逝世后,几位师弟师妹一直搜求遗著,谋为先生出版文集。2001年春,接王维贤兄自杭州来信,告以已辑得先生遗文35篇及专著5部,并寄来部分遗稿,嘱我写序。其中以研究古希腊哲学的论著为多,尤集中在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哲人的思想的分析与探讨。其有关我国先秦哲学的论著,则着重于《老子》一书,及《中庸》、《大学》两篇带总结性的儒家哲学的系统研究。我对西方哲学(尤其是古希腊哲学)实在外行得近于无知,不敢妄加评说。但通过对先师原稿的学习,却给了我一個进修的机会。根据我读后粗浅的体会,《文集》中分量较重的还是以论述古希腊哲学的文章为多。自苏格拉底而柏拉图而亚里士多德,先师似对后两人兴趣更大,体会也更深。由于当时国人对西方哲学还比较陌生,先生的文章写法总是偏于以述为作,或者说述中有作,即对他研究的对象和课题都带有介绍性质和阐释的内容。而在阐释中进行发挥,表述了自己的主张和意见,于浅出中蕴涵着深入。更由于先生在论文写作方面受过严格的科学训练,逻辑性极强,文章的条理与层次极为清晰明白,使人读了毫无艰涩深奥之感。如先生论《老子》的“道”,全篇条贯分明,眉目疏朗,宛如一幅生理解剖图,把“玄之又玄”的内容写得了如指掌。又如论《中庸》与《大学》的思想内容,不仅纲举目张,而且用图表方式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诠释,而個人的独到见解即寓于其中。这是先生治中国哲学的一大特色。因此,像我这样对哲学所知有限的人,也能循文章的思维脉络而逐步深入腠理,有所领悟。更由于先生学贯中西,在论述某一家哲学思想时,往往用对比方法互相映照,进行研索。如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之比较,对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之比较,都能给读者以深层次的启发,从而留下鲜明印象,并提高了对这些哲人的思想内涵的认识。总之,这部《文集》中诸篇论著,都贯穿着这三個方面的特色:述中有作,深入浅出;文章逻辑性极强,有条理、有系统,引导读者循其思路而步步深入;用对比方法看中西哲学思想之异同,从中体现出先师本人的真知灼见。
  三
  读后掩卷深思,感到有两点想法,愿一申鄙见。这两点想法都关涉到以孔子为奠基人的先秦儒家学派。一点想法是当前学术界有個流行术语,叫作“新儒学”,我认为不必要。盖先秦时代承孔子衣钵而有专著传世者,主要是孟、苟两家。《孟子》书中所反映的思想即不全同于孔子,而《荀子》之学与孔子的思想则差距更大。如称“新儒学”,则孟、苟二氏之学已属于“新”的范畴了。至于汉之董仲舒、扬雄,则与孔子更有所不同。尤其是董仲舒所代表的今文学派,其学甚至与先秦儒家学派有枘凿矛盾处,不是新不新的问题了。下而及于程朱理学,有的学者或以“新”称之。其实就其不同的一面而言,连程颢、程颐兄弟二人的见解都有所不同,遑论周濂溪和张横渠!至南宋朱熹,其思想之内涵更丰富,其理论之差距更大。如以朱熹为“新”,岂先于朱熹者皆“旧”乎?到了近、现代,由于西风东渐,凡治中国哲学者或多或少皆吸收了西方哲学思想的内容,可谓“新”矣。然而每一位学者皆有其個人的见解,而且各不相同,可以说无人不“新”。既自孔子以下,凡属于儒家学派者,其学皆与孔子不尽相同,无不可称为“新”。然则又何必把“新儒学”的桂冠加诸当世某一学者或某一学派之上呢?天下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個人(甚至被克隆出来的也未必完全一样),也就没有完全相同的哲学思想。如以此为“新”而彼为“旧”,岂不多此一举乎?
  另一個想法是,有些学者把孔子当成“教主”,把儒家学派认作“儒教”(或称“孔教”),自康有为大张厥论,至当代某些学者仍力主此说。这种看法我不同意。夫孔子之不同于释迦牟尼、耶稣,《论语》、《孟子》之不同于《新约》、《旧约》、《可兰经》,中国读《四书》、《五经》的知识分子之不同于天主教徒、伊斯兰教徒,此显而易见者也。就近取譬,即以先师严群师之遗著而言,其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完全不同于西方之神学;其论《老子》之“道”,亦完全不同于中国之道教;其论《中庸》、《大学》之思想与朱熹之学说,更是只见其哲学思想而一无阐发宗教教义之痕迹。何况后世之治儒家之学者(包括《五经》、《四书》),清代汉学家无论矣;即以近、现代学者而论,自梁启超、胡适以下,如冯友兰、梁漱溟、熊十力、钱穆诸先生,无不以治儒家之学著称于当世。细绎诸家之说,归根结底,皆是论述儒学思想而非宣传所谓孔门之“教义”。以教主视孔子,和以宗教教义视儒家思想,皆小孔子与儒学者也。执此以读先师之文集,或可见鄙说之非妄谬。
  (本文编辑 谢宁)
其他文献
颇像橄榄的分析见解  网络促进言论民主的作用,想来是毫无疑问的。不少关心民情的党政大员多把上网视为体察民情、上情下达的利器,每每亲历亲为。更有大学校长放下身段,在毕业典礼上狂飙“网络体”与学生套近乎。然而,象牙塔里的学者似乎却越来越怕上网触电了。鄙校一位语言学教授因为担忧“神马”“浮云”“杯具”之类的网络体对中文的侵蚀,发表了一篇批评文章,被网民们群起攻之,骂得个狗血淋头,老先生伤心至极,从此不在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常缩写为UC Berkeley或UCB)成立于1868年,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中最古老的一所,也是所有加州分校中唯一以California为校名的,简称Cal。每年的学校开放日,就能看见学生挥舞着蓝底金字的“Cal”大旗,在主图书馆(DOE)前的草坪上来回奔跑。伯克利的吉祥物是熊,学生也自称金熊(Golden B
读周汝昌《千秋一寸心》。    常常有青年朋友对我说,词比诗更难懂:诗的内容比较具体,不懂的地方看看注释,弄清楚诗外的背景和诗里的典故,就可以知道一个大概了;而词往往没有什么特别的背景,有时也不用什么典故,每个字都认识,每句词也能看明白,而加在一起就不懂了,难得欣赏,一些很有名的作品也不知道它有什么妙处。  这种情形我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有过;其实读词难,读诗亦复不易。许多诗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背景,不
对于学术研究而言,学术规范之所以不可或缺,是与学者作为现代社会的知识人角色分不开的。与传统社会不尽相同,对学术的研究、对学问的追求业已成为现代学者的志业。因此,在现代学术体制下,作为学术研究从业者,只有经过严格的学术规范教育、专业培养和学术训练,才有可能入学术之门、得学术之道。就是说,若想以学术为业,即理应依据学界的成文法则或约定俗成的规则行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正是学术界的常态写照。在这种
经历了相当长时间“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境况,历史忽然“火”起来了。电视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讲史节目,书店里塞满了形形色色的历史读物,真使人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感。然而无论什么东西,只要一“火”,就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火”起来的历史读物,当然也不可能逃脱这一规律。东拼西凑、草率成篇者有之,搜奇猎艳、耸人听闻者有之,信口雌黄、任意褒贬者有之,甚至时常出现“关公战秦琼”式的硬伤。  
刘绪源《“杨红樱现象”的回顾与思考》(《博览群书》2009年第3期)在回顾了近几年关于杨红樱作品引发的种种争论后,对于此间暴露出的当下文学批评被纳入到商业运转中的现象作当头棒喝,其中观点确实有振聋发聩、醒人耳目处。刘文对于杨红樱作品的评价是很明确的,即这是“商业童书”,而且从出版界在对童书评价体系的反思和对于杨红樱的肯定评价中发现了“书业‘托拉斯’的雏形已在蠢蠢欲动”,看到商业童书正在“迅速攫取出
《孔二先生——孔子的平凡世界》恰如其书名一样平实,像是于万千神话和戏说当中为我们刨出了一个卸了妆的孔老二,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孔夫子。点睛之句“世间无圣人,唯有真仲尼”,仿佛作者所炼之丹药,净水送服,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的通彻之感油然而生。作者娓娓道来孔二先生的生平,以及追随他的主要弟子们的故事,白描了儒家思想创始集团的台前幕后,让我们得以洞窥《论语》巨著的创作花絮。研究《论语》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但此书
画画这个东西,会的人很多,画得好的极少,画得好上加好的,可以说是少而又少,邢先生当然算是少而又少的。  丰子恺大师与邢振龄先生的画不同于传统的中国画,他们别开了中国画的新天地。他们画出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想,但又是以小见大。画的是活的人生,活的社会,所以他们画的是历史,是历史的画,是与历史永存的。  “晨起舞墨夜读书,错将花甲当花季。”这是邢振龄先生写的诗,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邢振龄先生很勤奋:
编者按: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发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迅速展开,中国思想界迎来“解冻的日子”。35年过去了,重读这段记述历史的文字,回望暖意与春寒的交锋,仍会让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一篇文章,会有这么大的震撼力,这么大的吸引力和号召力,特别是在没有中央发出通知要各报必须转载的情况下,大家能够如此地齐声呼应,一唱百
即使是在充满奇思妙想的少儿类图书中,《赶象人》也显得十分特殊,由于罕见的丰富性和多重性,以至于很难用惯常的题材分类对它进行概括。少儿读物,最常见的失误就是低估读者的智力、知识与能力。我们常常感慨如今的孩子见多识广,他们生活在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论想象,他们是看星球大战长大的一代;论激烈,电子游戏中令人目不暇接的对抗赛也是小菜一碟;论离奇,有什么能比哈利波特的魔法学校更让人着迷?离奇故事、紧张情节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