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关键,同样也是学生进步的关键,数学课堂又是创新的主要阵地。课堂环境在教学中有着明显的作用,学生在轻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可以广泛思考,快速思考,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突破创新。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创新
一、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勇于创新
学生在轻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可以广泛思考,快速思考,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突破创新。因此,数学课堂应树立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的理念,营造尊重学生的教学环境,将“师生关系”转变为“朋友关系”,转变教師强硬教学的现状,激发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让所有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1.放下双手,做好“导航灯”,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思考更多,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探索者。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创新,鼓励他们创新,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当学生有创新思维性质的独立见解时,老师不能去否定它存在的合理性,反而要支持学生创新,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让所有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例如:在第十册数学教材中,立方体的表面积,让学生认清立方体及立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可让学生手拿学具动手操作(学生每个人都有一个可拆卸的立方体盒子),让学生分开计算制作这个纸盒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思考什么是必需的条件等问题?(测量长度、宽度、高度)之后,让学生使用各种方法做到这一点。这样,让学生大胆地运用折叠纸盒的方法,更加亲身探索知识,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使教学“活”起来。
2.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评论回答问题的正确性,或者让他们补充个人对特定问题的看法。为学生提供亲自参加的机会,培养学生从欢呼者变为参与者的意识,可以说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例如:在教数学课本第十二册《银行》章节时,让家长带领学生去银行看看“存款”或“支出”的账单,拿出少量的人民币,让学生亲自填写清单,然后在课堂上由学生谈论他们的个人体验。当学生亲自参与这些活动时,课堂知识也更加牢固,而自己参与的意识也自然地产生。有些学生参与的活动很多,但他们可以说是集体的,或被迫的,或敷衍的。他们不一定明白为什么要参与。因此,教师不但要善于组织学生参与活动,还需要让学生理解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和需要学习的内容,并做好总结工作,为下次教学总结有效的经验。
二、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每个数学老师都特别清楚,以什么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加重要。在实践中,我认为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1.训练独立见解的思维能力
独立见解,即不是从别人那里复制来的,而是自己思考获得的不同想法。人类的所有创造,都是创造思维的产物,都是独立见解的产物。尽管许多独立见解构不成创造,或者是错误的,但都不能否定独立见解是一种创新思维。素质教育强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在教学中,当学生有独立见解时,老师不能直接否定它存在的合理性,反而要给予鼓励。学生有独立见解,标志着学生从传统的“盲从学习”到现代的“有独到见解学习”的跨越。倡导和培养学生追求学习的独立见解,一是要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入手,让学生认识到“我”是独立存在的,“我”的独立存在就必须与别人不同,最根本的是见解与众不同;二是要培养学生在独立学习上下功夫;三是要在学生的“独特见解”上大做文章,展示学生独特见解的过程;四是要改革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标准,重视对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维的评价,增加赋分权重。
2.训练有纵向深度的思维能力
当学生学习了新知识并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模式后,在某一阶段,往往会机械地照搬模式去解决新问题,教师如不加以引导,学生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心理,造成思维的呆板和僵化。因此,在习题教学中,当学生获得基本解法后,应紧密结合例题,改变原题的条件、问题、情节或结构,引申出新的题目,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从而训练学生纵向深度的思维能力。
三、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当一个学生有良好的问题意识时,他会通过自己的眼睛发现,并利用他的大脑进行分析和创造,其创新精神将会萌芽和成长。只有敢于问为什么,才会发现这种现象。要注意培养学生在“毛巾”教学中发现问题的意识,同时,可以借助直观的教学辅助来进行教学,这有助于创造情境并帮助学生找到问题。例如: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教学中,可以进行老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分组操作相结合,让学生知道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是圆的周长的一半,宽是圆的半径。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进行操作和展示。通过让学生操作,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在操作中萌芽,操作必须到位,每个参与者都要亲自动手。例如:在教授“计算三角形面积”时,首先让学生猜测如何探索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拿出在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并在书后切出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两个完全相同的钝角三角形)。根据教科书的三个要求单独进行拼图操作,并在同一表中讨论以下问题:从上述实验操作中,我们可以看出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不管是哪一种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之间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操作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找到答案:由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可以组合而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等于三角形的底和高,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三角形面积=底×高÷2,该操作可以加深对公式中“÷2”的理解。通过大脑思考,并讨论这个过程,计算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完全成功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小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培养创新意识的萌芽阶段,学生有一个好的创新思维,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要在教学中改变教学方法与观念,创造新型教学环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手段,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为目的,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增强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创新能力,培育新世纪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廖燕燕,揭海明.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6(12).
[2]姚平.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对策[J].新课程·中旬,2016(11).
[3]王志.浅议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转变[J].祖国,2016(13):169-169.
[4]李艳华.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3):102-102.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创新
一、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勇于创新
学生在轻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可以广泛思考,快速思考,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突破创新。因此,数学课堂应树立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的理念,营造尊重学生的教学环境,将“师生关系”转变为“朋友关系”,转变教師强硬教学的现状,激发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让所有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1.放下双手,做好“导航灯”,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思考更多,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探索者。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创新,鼓励他们创新,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当学生有创新思维性质的独立见解时,老师不能去否定它存在的合理性,反而要支持学生创新,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让所有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例如:在第十册数学教材中,立方体的表面积,让学生认清立方体及立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可让学生手拿学具动手操作(学生每个人都有一个可拆卸的立方体盒子),让学生分开计算制作这个纸盒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思考什么是必需的条件等问题?(测量长度、宽度、高度)之后,让学生使用各种方法做到这一点。这样,让学生大胆地运用折叠纸盒的方法,更加亲身探索知识,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使教学“活”起来。
2.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评论回答问题的正确性,或者让他们补充个人对特定问题的看法。为学生提供亲自参加的机会,培养学生从欢呼者变为参与者的意识,可以说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例如:在教数学课本第十二册《银行》章节时,让家长带领学生去银行看看“存款”或“支出”的账单,拿出少量的人民币,让学生亲自填写清单,然后在课堂上由学生谈论他们的个人体验。当学生亲自参与这些活动时,课堂知识也更加牢固,而自己参与的意识也自然地产生。有些学生参与的活动很多,但他们可以说是集体的,或被迫的,或敷衍的。他们不一定明白为什么要参与。因此,教师不但要善于组织学生参与活动,还需要让学生理解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和需要学习的内容,并做好总结工作,为下次教学总结有效的经验。
二、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每个数学老师都特别清楚,以什么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加重要。在实践中,我认为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1.训练独立见解的思维能力
独立见解,即不是从别人那里复制来的,而是自己思考获得的不同想法。人类的所有创造,都是创造思维的产物,都是独立见解的产物。尽管许多独立见解构不成创造,或者是错误的,但都不能否定独立见解是一种创新思维。素质教育强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在教学中,当学生有独立见解时,老师不能直接否定它存在的合理性,反而要给予鼓励。学生有独立见解,标志着学生从传统的“盲从学习”到现代的“有独到见解学习”的跨越。倡导和培养学生追求学习的独立见解,一是要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入手,让学生认识到“我”是独立存在的,“我”的独立存在就必须与别人不同,最根本的是见解与众不同;二是要培养学生在独立学习上下功夫;三是要在学生的“独特见解”上大做文章,展示学生独特见解的过程;四是要改革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标准,重视对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维的评价,增加赋分权重。
2.训练有纵向深度的思维能力
当学生学习了新知识并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模式后,在某一阶段,往往会机械地照搬模式去解决新问题,教师如不加以引导,学生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心理,造成思维的呆板和僵化。因此,在习题教学中,当学生获得基本解法后,应紧密结合例题,改变原题的条件、问题、情节或结构,引申出新的题目,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从而训练学生纵向深度的思维能力。
三、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当一个学生有良好的问题意识时,他会通过自己的眼睛发现,并利用他的大脑进行分析和创造,其创新精神将会萌芽和成长。只有敢于问为什么,才会发现这种现象。要注意培养学生在“毛巾”教学中发现问题的意识,同时,可以借助直观的教学辅助来进行教学,这有助于创造情境并帮助学生找到问题。例如: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教学中,可以进行老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分组操作相结合,让学生知道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是圆的周长的一半,宽是圆的半径。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进行操作和展示。通过让学生操作,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在操作中萌芽,操作必须到位,每个参与者都要亲自动手。例如:在教授“计算三角形面积”时,首先让学生猜测如何探索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拿出在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并在书后切出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两个完全相同的钝角三角形)。根据教科书的三个要求单独进行拼图操作,并在同一表中讨论以下问题:从上述实验操作中,我们可以看出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不管是哪一种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之间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操作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找到答案:由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可以组合而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等于三角形的底和高,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三角形面积=底×高÷2,该操作可以加深对公式中“÷2”的理解。通过大脑思考,并讨论这个过程,计算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完全成功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小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培养创新意识的萌芽阶段,学生有一个好的创新思维,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要在教学中改变教学方法与观念,创造新型教学环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手段,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为目的,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增强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创新能力,培育新世纪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廖燕燕,揭海明.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6(12).
[2]姚平.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对策[J].新课程·中旬,2016(11).
[3]王志.浅议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转变[J].祖国,2016(13):169-169.
[4]李艳华.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3):1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