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拍红叶

来源 :电脑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zhe1983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到了秋高气爽的金秋时节,拍摄红叶是摄影者每年秋天的保留节目之一。那么怎样才能将红叶拍出满意的效果呢?
  
  古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此时诸如北京的香山和八大处等地的大片红叶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外艳丽。尤其在每年的十一月,更是层林尽染姹紫嫣红,山间路旁的红叶红得各有特色和韵味。以下几个要点,将助你拍出别有韵味的红叶。
  1.首先是构图。拍摄红叶构图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但主要是全景构图、局部构图和特写构图三种最基本的方式。在全景构图中,画面的红叶应占到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左右,同时在红叶上部能拍摄进起伏的山峦和蓝天白云等背景则更好;在局部构图中,画面中的主体红叶应与陪衬的树木融为一体,并保持树木与画面的平衡感;在特写构图中,可以以一张或几张叶形和色彩比较好的红叶为主体,以临近(中、远景)的红叶为陪衬,同时要尽量拍摄出主体红叶的纹理,那是相当漂亮的特写照片了。
  2.其次是拍摄技巧。摄影爱好者使用卡片机拍摄红叶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因为卡片机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有良好的景深效果,尤其拍摄局部红叶风光照片时更能充分发挥出它的优势。
  拍摄红叶一般宜采用逆光或侧逆光,顺光拍出的红叶远不如用上述光线拍出的艳丽和漂亮。这是由于顺光拍摄会造成红叶的反光,而且顺光拍摄时,红叶上的尘土、污迹会掩盖住它的真实色彩。
  3.不同时段拍摄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早晨或傍晚拍摄红叶,由于色温比较低,此时拍出的红叶是比较和谐的暖色调;在晴有云的散射光下拍摄时,可以拍出布光非常均匀的红叶照片,这是最理想的拍摄光线;大晴天中午是不适宜拍摄红叶的,由于太阳光线强烈,往往会使拍摄出来的照片(白色光线部分)高光溢出。但如果此时用逆光拍摄红叶密集的地方,往往会拍到意想不到的星光效果,不妨可以试试。
  4.要注意曝光的要点。拍摄红叶只有采用合适的曝光才能拍摄出漂亮的照片。因为在拍摄红叶时常常会有其他颜色的叶子掺杂其间,时阴时明会各占一定的比例,所以在拍摄时应以亮度偏低的部分或景物的暗部来进行测光,一旦曝光过度,通常是难以挽回的。
其他文献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阅读教学承担着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拓展学生视野的重要任务,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重视阅读教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法,高效完成阅读教学。而通过激活想象,能够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文本中的内涵,让学生收获独特的阅读体验,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保证阅读教学的质量。  一、角色表演,营造想象的空间  小学生虽然可能理解能力不够,但是形象思维特别强,并且具有非
一、认识不足  课改在农村小学推行十多年,给农村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但在触及教学的核心——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上,做得还是不够,课改理念指导下的改课,要“真实的学习”。在农村区域,观察现今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在教师教的层面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忽视学生的预习。指导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养成不够,有的只停留在口头布置,没有实际的载体提供检查和监控,加上农村家长的认识和能力不强,基本是有名无实,没有
电子政务的应用与发展时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信息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高校要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必须更好地加强管理,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高校发展电子政务是高校
摘要 边塞诗的繁荣是唐代诗歌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在承袭前人创作基础上的结果,它历经汉魏南北朝乐府,隋代边塞诗歌的积累而在初唐逐渐走向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摆脱了宫廷应制诗的瓶颈,初步成为了诗人手中用以表现个人胸怀抱负的突出体裁。本文试就初唐边塞诗的发展勾画出这一重要过程。  关键词 初唐 边塞诗 发展 梳理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是浴血沙
随着课改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本着“务实、有效”的教学目标,开展了深入的课堂探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语文课堂最需要的是朴实简单,只要打通阅读中的三个环节,即教学生读通文本、品读字词、读活意涵,就能使阅读教学大放异彩。  一、读通文本,理顺文脉  在文本通读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完成两个方面的阅读任务:一是鼓励学生认真预习,看准字形,读准字音,读懂字义,教师针对生僻字词、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推出后,一些思想靠前的教育工作者紧跟时代步伐,探索出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深度推进课改的今天,教育领域也迎来了自己的“新常态”,这是一场课程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法的全方位变革。如何构建语文新常态课堂?笔者结合自身在班级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拆障”: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在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总是以先知先觉的权威面目呈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留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