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卷馍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AMB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山的前一天,爷爷就把大伯在山上的生活起居准备妥了:一捆被褥、半袋苞谷糁、十多个大红薯、一瓶腌韭花,另外还有一锅花卷模。
  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乡下不但缺吃,还缺烧。种罢麦,大伯便和村里的几个男人结伴去三十里外的霸王山拾柴火。
  借宿地是熟人提前安排好的,就是山脚下的蚂蚁沟。村里的人家都很热情,想方设法给拾柴人提供方便。大伯借宿的房东是老两口,还有一个闺女山杏,十九岁。房东大爷把一间西屋腾出来,又让山杏端来锅碗瓢盆,大伯的“宿营”地就扎好了。
  山杏一进屋,大伯的目光立时被黏着了,心也咚咚地跳起来。大伯已经二十六岁,在乡下,这早已是“兔子跑过岭”的年纪,虽长得一表人才,脑瓜也活络,可因为家穷,还是光棍一条。山杏见大伯肆无忌惮地盯着自己,脸刷地红了:“大哥,有事了言一声!”说着放下炊具,像只受惊小鹿似的,跳出房间。大伯的目光一直黏在山杏身上,直到山杏进了东屋,才依依不舍地收回。
  拾柴的人一天只生两次火,早上和晚上,中午带干粮在山上吃。大伯他们几个到蚂蚁沟时已经晌午,午饭就在村里生火做。奶奶生下父亲不久就去世了,作为长子,大伯早早学会了做饭。他往锅里添上水,倒入剁成块的红薯,溜上花卷模,点燃劈柴,锅滚后下入苞谷糁,熬。
  饭很快做好了。揭开锅盖,那苞谷糁黄得耀眼,那红薯红得诱人,满屋子飘香!特别是那冒着热气的花卷模,好面(麦子面)裹着高粱面,一圈白,一圈黑,白裹着黑,黑圈着白,煞是好看,让人眼谗,就着韭花吃,香!甜!
  大伯一边吃饭,一边回想着山杏的俊模样:大大的眼睛,红白的脸蛋,壮实的身躯,一条粗辫子垂向腰际,像极了《红灯记》里的李铁梅。大伯越想越激动,心说自己要是能娶到这样的姑娘,当牛做马都值!大伯咬了一口模,把筷子伸向罐头瓶,却咋也夹不上韭花。低头一看,暗自笑了——筷子伸到了瓶外。此时在对面房间的木窗后,山杏正偷偷地瞅着大伯吃饭。当大伯抬头朝院子里寻觅她时,正好和窗后的目光撞在一起。窗后的身影一闪,便不见了。
  山杏之所以偷看大伯吃饭,是羡慕大伯的家境。那时候乡下人家都吃窝窝头,若能吃上花卷模,家境肯定差不了。可山里地少,口粮不够吃,她家一天三顿菜糊糊、菜团子,就是窝窝头,有时候也吃不上。在这山沟里,啥时才能过上好日子啊!自己要是能嫁个这样的人家,这辈子也算没白活!想到这里,山杏红白的脸像火烤一样,热辣辣的。
  大伯忍不住又朝对面看了一眼,低头咬馍时,看到了手中的花卷膜,心里一笑,抓起两个,趁山杏父母端碗到院外面吃饭的机会,偷偷溜到对面屋里,双手捧给山杏:“你吃模。”
  山杏脸又一红,慌忙推开。惊慌中,山杏的小手碰到了大伯的大手,触电似的缩了回去:“俺……不饿!”
  还是大伯胆大,一把拉过山杏的手,把模塞给她,吓唬道:“你要不吃,俺搬到别人家住。”在这里,要是拾柴的人半道搬出去住,外人会说这家人不热情,遭人睡骂。
  “别搬,别搬,俺吃!”山杏轻轻地咬了一口模,咂咂嘴,“真好吃!”
  “好吃就都吃了,还有哩。”
  “俺不像是牛犊子,能吃恁多!”
  “嘿嘿!”
  几句话过后,山杏的羞涩感、拘谨感小了许多,试探道:“你家……是不是天天都吃花卷模?”
  “是啊,是啊。俺黄土洼地平田肥,一亩麦子能打三百来斤呢。”大伯顺杆子爬,吹嘘道。
  山杏惊得张大了嘴:“产量恁高!俺村的麦子长得像山羊胡子,一亩才合四五十斤。”
  “不但天天吃花卷模,隔三差五还吃顿肥肉哩!”大伯继续吹。
  “咦——!那不成老财主了?”
  “老财主比不上,但也差不多吧。”
  见山杏满眼惊羡,大伯更来劲了:“俺队有四惧牛,两头驴,全大队哪个队都比不上!”
  接着又比划道:“俺队的西瓜长这么大,苞谷棒结这么长!”
  “那不成精了?!”
  “可不是嘛,全大队的人都眼气!”说到这儿,大伯见好就收,撇下山杏独自发呆。
  吃过午饭,大伯便进山了。
  大伯正在拾柴时,山杏竟也来了。一到山上,山杏就帮大伯拾。她见大伯割的柴比较“绒”,便割了一把梗硬的篙棵说:“要割这样的,耐烧。”
  大伯答应着,边割柴边看山杏,一不小心,手被镰刀割了个口子。山杏啊了一声,赶紧拽把草药捣碎,敷到伤口上,又掏出手绢包紧,话里满是关切:“疼不?”
  “不疼,不疼。”大伯齜牙咧嘴。
  拾够一车柴火,大伯也俘获了山杏的芳心。
  很快,山杏成了我大妈。大妈被娶进俺家后,才知道受了骗:因为活路重,出力大,只有在上山拾柴时,大伯才吃花卷模。平时吃的比她家强不到哪儿去,只不过多吃几顿窝头罢了!
  虽说骗了大妈,但大伯对大妈的感情真,又能吃苦,出工之余,还偷偷地捣腾点小生意,日子慢慢好起来。大妈就死心塌地地跟大伯过日子。每次给我说起这事,大妈满脸都是幸福:“你大伯呀,看着老实,其实鬼精!”
  责任编辑/乙然
其他文献
我的老家在山东莱芜深山中。我真正在老家生活,只有童、少年期的十五六年,但老家生活诸多细节,常在脑子里冒出来。一直想构思点东西写出来,却一直未能落实。一则自2012年开始一直在进行《近代十卷书》系列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很磨人;再则缺一个契机。   2018年5月初,莱芜市文联组织了一个短期文学培训班,作为主持和主办者,我听完了所有的课程。几乎不约而同,几位授课专家都讲到了汪曾祺。汪曾祺的作品我只读
预热  师:吴老师第一次来成都,谁能用一两句话来介绍介绍成都吗?  生:我们成都有武侯祠,历史悠久!  师:你在说服吴老师今天上完课不要走,当一回游客!  生:我们这里有杜甫草堂,诗圣杜甫的很多诗都是在这里创作的。  师:你在说服吴老师在成都定居下来,也来过过“诗圣”的生活!  生:我们的棠湖小学风景优美,设施先进。  师:你在说服我留在咱棠湖小学当老师吗?  生:我们这里有很多小吃,譬如“龙抄手
《遨游汉字王国》是小学阶段首次以独立单元形式呈现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其主旨是引导学生通过丰富扎实的活动,感受祖国文字之妙,激扬起孩子们“中国人,中国字,中华魂”的情感,给予其心灵的荡涤。对于学生而言,“围绕主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是令他们欣喜和向往的一种学习形式,如何让此次“遨游”之旅满载而归呢?我和孩子们进行了一番愉快的尝试。  一、开一扇窗:却原来字字珠玑  活动的开展好比一幕剧,我觉得“
北师大王蔷教授指出,當前英语课程改革的新动向主要有三个方面:关注学科育人价值,关注学生思维发展,关注学科核心素养。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王教授同时指出有关英语核心素养的三点注意:核心素养的理念需要反复强调,加强认识,不断学习;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从何处入手,思考核心素养对实际教学的直接影响。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笔者借助学校开展的英语话剧社团,通过师生
《两小儿辩日》一课选自《列子·汤问》,主要讲的是两个小孩在辩论太阳究竟是早上的时候近还是中午的时候近,争论不下去问孔子,孔子也答不上来,两个小孩笑着说:“孰为汝多知乎?”本故事内容简单,在已经接触过古文《杨氏之子》和《学弈》等课文后,学生们要理解该文的意思并不难。所以,如果我们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只简单地定位在读懂的层面上,显然有点过低了。如果我们进一步去深入研读课文就会发现,两小儿在辩日的过程中,方
1  每个星期六上午的十点到十一点,我都会去城西的说道茶馆里,见一个叫邹启民的男人。  也许因为总是在周末的晌午,所以茶馆里的人一直都很少。在邹启民提前订好的雅间里,我拿出录音笔和笔记本,摆在桌面上,再冲他点点头,示意他可以开始了。  你一定会奇怪,为什么是这里,而不是咖啡馆对不对?邹启民笑了,到了我这个年纪,你就会明白,人不管怎么样,都会回归到原来的自己。我本来就是个喝茶的人,即使喝了再多的咖啡
她姓柳。13岁就被卖到妓院。像粪坑边的柳树,在污秽的环境里,日渐婀娜多姿。她天生丽质细高身材,走起路一摇一摆,艺名风摆柳。风摆柳时年18岁,已是秦淮河上的当红妓女。她结识了抗日英雄杨明。他妻儿死于日机的大轰炸中,他满怀悲愤投入到台儿庄战役中,率部与日寇血战三天三夜,歼敌3000余名。杨旅长手握大刀片,在日军中冲杀,被日寇砍掉了一只胳膊,血染军装浑然不觉,直到昏死。战士们护在旅长的身边继续搏杀,一个
【课前谈话】  一、聊钓鱼  师:同学们,离上课还有一段时间,咱们先来聊聊。喜欢钓鱼吗?  生:(特别兴奋,尤其是男生)喜欢!  师:好像男孩子声音响亮些哦!男孩子们来谈谈,为啥这么喜欢钓鱼呢?  生:因为每次钓到鱼之后,都特别兴奋。  师:哦,那份成功感让你特别期待。  生:我喜欢钓鱼时的那份  安静。  师:那你们一般在什么时候去钓鱼呢?  生:我喜欢在夏天的中午去钓鱼,因为那会儿鱼比较好钓。
武汉的樱花又开了,那是在为援鄂天使们绽放微笑。袁天慧,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中医师,是天使中的一员。  2020年新年刚过,袁天慧接到院里电话,被问是否想去湖北支援。她没有一丝犹豫,立刻答应了。  “不跟家里商量一下吗?”电话那头问。  “不用了,他们会支持的。”次日一早,袁天慧就踏上了前往武汉的行程。她是医院那批支援者中唯一的女医生。  在武汉的日子里,这位1985年出生的青年中医成为
一头乌黑微卷的长发,略有些单薄的身形,还有清秀的脸庞上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这是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王霞给人的第一眼印象,文静、温和、秀丽。然而,只有真正熟悉她的人才知道,这个能够在光电成像与光电检测领域苦研多年,并取得一系列成就的科研女子,并非表面看上去的那么娇柔。事实上,出生于中国甘肃的她,骨子里一直透露着一份超乎常人的坚毅和韧性,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铁娘子”。  “铁娘子”的成长之路  甘肃,位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