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尽头》(Rainbows End)

来源 :科学24小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jm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诺·文奇
  出生日期:1944年10月2日
  出生地点:美国威斯康星州
  职业:数学家、小说家
  国籍:美国
  代表作:《真名实姓》、《深渊上的火》、《天渊》
  曾以一部网络虚拟现实为背景的中篇小说《真名实姓》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弗诺·文奇,在美国科幻界早已声名显赫,他用令人震惊的想象力和快速推进的情节,革新了读者头脑中对赛伯朋克科幻小说灰暗、隐晦的片面认识,引发了“弗诺·文奇热潮”。
  《彩虹尽头》(Rainbows End)是弗诺·文奇最新的一部长篇科幻小说。在这部科幻小说中,文奇将我们的目光从深远浩渺的宇宙拉回了现实世界。你将会被带入一个眼花缭乱的世界:医疗技术高超,可以攻克过去难以攻克的绝症;人们可以远程交流,用虚拟形象出现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实景地点;课堂上真人与虚拟人交织,知识可以像安装软件一样录入人脑……这些都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虚拟技术、人机结合,甚至还展示了目前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维基百科、搜索引擎等网络工具未来数十年内的发展图景。
  这些技术变革只是假设的几个简单的科学进步,却为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这些科技渗透到了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变化就是弗诺·文奇为之着迷的“技术奇点”,他的这一独特写作方法也被称为“奇点写作”。
  技术奇点又被翻译作技术奇异点,是一个根据技术发展史总结出的观点:未来将要发生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技术发展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极大的,接近于无限的进步。
  一般设想,技术奇点是超越现今人类,并且可以自我进化的机器智能,或者为其他形式的超级智能的出现所引发。由于其智能远超今天的人类,因此技术的发展会完全超乎人类的理解能力,人类甚至无法预警其发生。之所以被称为奇点,就是像物理学上引力接近无穷大时产生的黑洞那样的物理属性一样,已经超出一般正常模型所能涵盖的范围。
  第一个提出“技术奇点”的人是施塔尼斯拉夫·乌拉姆,而弗诺·文奇在1993年的美国宇航局的会议上重申了这个观点。他认为超越人类智能的计算器将在50年之内问世,并认为这次变化和200万年前人类的出现一样意义重大。弗诺·文奇在《彩虹尽头》中又一次向技术奇点概念发动了冲击,用十分真实的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近奇点时代的正邪斗争。
  “隐形眼镜”和“网衣”技术
  在《彩虹尽头》中,时代背景沿用了《费尔蒙特中学的流星岁月》的设定,既给人一种触手可及的真实感,又让人为小说中魔法一般的网络奇迹而感叹。人们凭借“隐形眼镜”和“网衣”这两种神奇而普遍的装备进入网络世界。在那里,人人都带着能够显示全息图像的隐形眼镜。而“网衣”的概念更加超前,它仅仅通过一些肢体活动,就能够完成思维或者命令的传达。未来,这两种设备是否真的会出现我们还不得而知,但它们的功能集中反映了现今人类对人机接口性能的渴求。
  即时培训”技术
  弗诺·文奇对生物技术的想象非常大胆,正是这部分给他的小说增加了最大的幻想色彩。小说中有人被锁在了外语培训班里,连母语都不会了,随后冲突升级,政府指挥官濒临崩溃……这大概相当于把200年后的现实和20年后的现实混合在了一起,这种既遥远又可触及的未来设计,让读者既能够理解,又感到新奇。
  “碎书扫描”技术
  在《彩虹尽头》中,罗伯特·顾卷入了图书电子化过程的冲突中。小说中描述了一种近乎残忍的扫书方法——“碎书扫描”。碎纸机的出口处设置了大量的相机,它们拍下所有碎片的图像,之后通过数码重建,就完成了书籍电子化。罗伯特·顾和一群老伙伴就为了抵制这种暴力的电子化手段,展开了一大段冒险。
  《彩虹尽头》中弗诺·文奇构建了“聚能”的可能性。小说一开始就描述了一种“亚临床病毒”,受感染的人会在一个交友广告的触发下产生购买一种杏仁糖的强烈欲望。这种病毒通过传播,并配以特殊的诱发机制,就能成为传播者掌握所有自由意志的工具。
  《彩虹尽头》对技术奇点的描述,处处迸发出科幻独有的光焰,不仅让人对技术产生痴迷,而且其本身也是一场科幻的盛宴。
其他文献
我们今天生活的地理环境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有自然的因素,但更多是人为的因素——要发展就必须了解过去。一个人如果忘记了过去,就等于没有了记忆。没有记忆的人是不完整的,他的发展方向更无从谈起。 ——侯仁之语录他被称为北京史的巨擘,如果没有他,人们恐怕难以像今天这样明白北京的历史。他被公认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开拓者之一,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将他誉为中国最富有激情的地理学家。他是最早
2013年6月23日晚19时12分,月球过近地点,距地球356991千米,月亮视直径最大,角距为33.47分,月亮、地球和太阳几乎排成一条直线。紧接着,21分钟后即19时33分,地球又迎来月圆时刻,这便是2013年最大最圆的月亮——“超级月亮”。  “超级月亮”的说法始于1979年,为占星家理查德·诺勒所定义。经多年修正后,该天象名词指的是:新月或满月期间,又恰逢月球与地球间距离较平常更近,换言之
古时,人们夜观星空,占卜算卦,预测未来。不过在长期观测星空的过程中,他们发现,星星的位置关系竟然可以准确地告诉我们时间,而最早的天文学就是为了准确报告时间而诞生的。  现在的天文学家依旧观测星空,不过早已不是为了预报时间,而是为了科学地了解物理规律。我们知道,遥远的星光仅仅是电磁波的一部分,从那遥远天体发出来的除了可见光,还有电磁波的其他部分,比如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等,这些成分同样包
在一项最新的研究中,美国神经系统科学家利用光线控制神经活跃性,通过激活控制强迫性行为的大脑回路,成功阻止了老鼠的强迫性行为——梳理毛发。研究人员发现,具有强迫性行为的老鼠大脑中,都有一种名为Sapap3的基因,其基因蛋白质代码存在于大脑纹状体神经突触中,该大脑部分与沉溺和重复性行为问题有关。同时,他们发现Sapap3基因具有光敏性,可通过光线进行控制。这项研究结果不仅将有助于科学家研制新型强迫症的
日前,科学家研制出一款可以打开“时间空洞”的新型设备。如果我们将一段需要隐藏的信息置入这个“时间空洞”中,那么就可以实现信息秘密传输,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认为这个“时间空洞”能让物质隐形。这款设备不仅可用于秘密信号的通讯,对信息进行保密,也可以创造一个极短的隐身时间。那么“时间空洞”究竟能持续多久呢,答案是0.00012秒。
仙女座星系是银河系的近邻,科学家通过钱德拉X射线空间望远镜发现了仙女座星系中的26个新黑洞,其中7个分布于中央黑洞周围,它们是名副其实的“宇宙陷阱”。黑洞是一类拥有强大引力的天体,几乎不会发出可见光,只有当物质落入黑洞时,才会形成强大的X射线喷流。在大多数星系中央,都存在着超大质量的黑洞,它们就如同星系的“马达”,通过强大的引力场控制着整个星系,并以一定的速度旋转。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正在研制一种“4D打印技术”,这种技术能够使宏观等级的3D打印材料按照预编程序自主组装。一旦这项新技术研制成功,我们就可以大胆设想一下未来的管道系统,管道可以按照预编程序,自主膨胀或收缩,改变容量或者管内液体的流速,实现蠕动式水流。这项4D打印技术绝对是颠覆性的。4D打印过程使用的材料可以改变形状,能够自主响应水、空气、重力、磁性或者温度的变化,因此它不但能够创造出有“智
路易斯维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卡伦·柯林斯率领他的研究小组,发现了一个距离地球大约700光年的神秘星系,那里拥有一个类似土星大小的行星,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KELT-6b行星。研究人员通过一种专门用于探索系外行星的陆基望远镜,对KELT-6b行星进行日常观测。然而,令人惊讶的是KELT-6b行星的公转周期仅为7.8个地球日,这意味着这颗星球上的一年仅相当于地球上一周的时间。而且,KELT-6b行星是一颗炙
从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一片空白,到现在成为一个时代的信息载体,我国集成电路的发展可以用“飞跃”来形容。而徐元森正是这个飞跃的经历者和见证人……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一间实验室里,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科学家,戴着一副老花眼镜,站在一台精密的大型设备前,指导几位年轻的科研人员在研究一个国家重点新课题。他仔细地分析着刚通过实验得出的数据,很快得出一个结果,并向科研人员部署下一步的实验。他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炼丹术” 流传了将近两千年,华夏大地上涌现出了不少的炼丹家,成为中国古代科学史上不可抹去的篇章。  神秘的炼丹术虽游走在迷信与科学的夹缝中,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由于我们祖先在此间的反复探索与实践总结,为化学初期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并促进了火药的发明。  封建王朝盛行“炼仙丹”  封建统治者相信得道就能成仙,成仙意味着肉体借助某些仙药得到永生。早在公元前三、四世纪的战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