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课堂模式”下语文分层生态教学初探

来源 :启迪·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guo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1课堂模式”是目前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尝试,分为“概问引标,课前先学”、“精问生发,自主探学”、“追问互助,合作深学”、“查问测效,即时补学”和“延问精练,课后固学”五个环节。
  如何有效实施“121课堂模式”,使之充分发挥强劲优势?笔者的做法是,实施“分层养殖,生态发展”。“分层养殖”是借用水产养殖的一个专业术语,它的原意是根据青鱼、草鱼、鲢鱼和鲈鱼等在水中低、中、高不同的栖息水层和食性,将它们分层混合放养,由于充分考虑到它们不同需求,而投以饵料,从而大大提高水域的立体空间效益。
  “121课堂模式”下的语文分层教学与此类似。不同个性特征、心理倾向、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学生,要在同一课堂共同发展,也需要分层定位、分头前进,才能达到更好的整体效益。
  “分层养殖”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基于学情划分层次
  首先要认真调查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分为低、中、高三个不同层次。要对学生进行准确和明确的定位,不要让长颈鹿和小绵羊去吃同一高度的树叶。定位解决了,“水层”就分出来了,这是“分层养殖”的前提。这个过程比较琐碎,需要教者耐心细致地去做,但它是一个有志于实施分层生态教学的教师把教学细化到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措施和必然要求。
  二、基于学情预设目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教者要根据学生低、中、高不同层次的“食性”,在字、词、句、篇、听、说、读、写各方面进行难度目标的“预设”,目标的设置要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学的难度系数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避免过高或过低,力争做到“一生一得”“异层异得”,这样的教学,最终会引起所有学生的“共震”和“共鸣”,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在此,笔者举一教学实例来说明。在讲授《人琴俱亡》时,笔者采取分层教学,用分组汇报的方式,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舞台”。课前我根据学生情况分层进行教学目标“预设”,以不同学生的特长、水平,精心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承担相应的任务。有正音解词的、有汇报《世说新语》概况的、有讲述《世说新语》故事的、有介绍魏晋名士的……使人人都有机会发表他所能达到的感受和见解,并且让他们在和别人的交流、切磋、辩论中弥补自己预习的不足。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更重要的是关注了不同学生阅读的程度和学生参与课堂的广度,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三、基于分层建立健全班级管理机制
  在“121课堂模式”下语文分层生态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体会到,光是“分层”还不够,还需要把“水”激活,才能“养住鱼”、“养大鱼”。这就要靠良好的班级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如每月对于量化积分在积分排行前10名的同学可以随机获得一张“昭阳卡”,如果凑齐一套“昭阳卡”则可兑换一张“至尊昭阳卡”。学生可以使用“免作业卡、免背诵卡、免请家长卡、选座位卡”等“昭阳卡”,但每名学生一学期只能使用一次。诸如此类的方法有效地把“水”激活,学生的积极性普遍得到了提高。
  四、基于目标,处理好“分”与“合”的关系
  “121课堂模式”下语文分层生态教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个性化教学,要不断处理好“分”与“合”的关系,强化全局意识。“分”不是目的,“分”是为了发展,只有全体学生赢得了较大的发展,才能说“分层养鱼”取得了成功。
  总之,“分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都有较大的改进,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借鉴性。能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与现代教育思想完全一致。另外,“分层教学”比较适合成绩分化明显的班级。但是教学过程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对效果的评判只能用分数、成绩来衡量,某些项目内容(如学习品质、阅读能力)无法量化体现出来,所以还需在后面研究中作进一步深化探讨。
其他文献
[摘 要]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容易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授之以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有趣的数学实验,有效地开展数学活动,通过创设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教师构建新的数学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才能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中数学 自主学习  “在教师主
目的 探讨在湿热环境中医疗救援卫勤建设.方法 回顾总结中国国际救援队在湿热环境下医疗救援的数据.通过计算医疗救援效率指数(Medical Rescue Efficiency Index,MREI)及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