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陪孩子做作业?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ssf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不要亲自陪着孩子写作业,这是很多家长无所适从的问题。不陪着孩子写作业,孩子的作业丢三落四,错漏百出,甚至干脆不做。陪着孩子写作业,孩子又缺乏独立性,不肯自己动脑筋去解决问题,对父母形成依赖心理。到底应不应该陪孩子一起写作业?针对这个话题,华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的冯夏婷教授谈了自己的看法。
  
  Q:怎么样的情况下或什么样的孩子父母可以陪同写作业呢?
  A:一般来说,当孩子还比较小的时候,比如刚进入小学的孩子,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理解能力也比较差,还不懂得“作业”是怎么回事,回到家也经常是把作业丢到了脑后。对于这类刚入学的孩子,家长的陪伴是很有必要的,不只是写作业,还可以陪孩子一起读书、写字,感受学习的快乐,同时指导孩子的写字姿势,如何收拾书包,准备学习用品等等。在父母的陪同下,可以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动脑、动手的能力,同时在父母的指导下,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一过程同时也增进了亲子互动,促进了亲子沟通。
  Q:陪孩子做作业要一直陪下去还是陪到一定年龄即可呢?
  A: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自觉能力的提高,父母就可以逐渐地从陪孩子写作业中抽身而出了。一般来说,到了小学高年级以后,孩子就具有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了,这时,父母也不必陪同孩子写作业,只需要针对孩子不懂的问题做些辅导,同时检查孩子完成作业的情况即可。孩子的学习主要依靠的还是自觉性,特别是等到孩子上初中、高中以后,主要依靠自己的自觉、自律来学习,父母仅仅起到一个督促帮助的作用。在孩子还小,还不会学习的时候,家长可以当孩子暂时的“拐棍”,陪着孩子一起学习写作业,但是家长当“拐棍”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尽快“丢掉拐棍”,学会独立学习,而不是要永远当孩子的“拐棍”。
  
  Q:家长陪孩子写作业应该怎么样陪呢?
  A:陪孩子写作业已经成为许多家长每天的必修课了,但是家长们陪的方式各有不同。有的是在孩子写作业时搬个椅子在旁边盯着写,还随时纠正孩子的错误,比如哪个字写得不好,哪里算错了,这种陪同很像一个“监工”;有的家长是不时地过来,先了解一下作业有哪些,再时不时地过来看看写的情况如何?最后再仔细地检查作业,查出的错题要求孩子改正,最后学习成了家长的事,孩子开始学会了依赖。所以,家长陪孩子写作业的方式非常重要。
  轻松快乐的学习才是学习的最佳状态,所以家长应该尽可能地在陪的过程中引导孩子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陪孩子写作业要做到:第一,陪孩子进入学习状态。孩子都是喜欢自由的,他们需要一个过程才能进入学习状态,所以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不能要求孩子马上安静下来全神贯注地写作业,要根据孩子的兴趣,调动孩子的学习动机,慢慢地引导孩子进入学习状态。第二,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孩子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做,许多家长也是因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任务而陪。“为了作业而作业”会让学生心烦,家长心累!家长在陪孩子写作业过程中,一定要潜移默化地让孩子感觉到学习的兴趣,挖掘学习的兴奋点和快乐因素,可以夸孩子又学会了哪些字,懂得了哪些知识,让孩子觉得自己特别棒。第三,发现问题,及时辅导改正。家长陪孩子写作业,要注意观察和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和毛病,并找到好的方法及时给以辅导并解决,这种解决并不是家长代劳,而是令孩子自行改正。孩子作业写错了,家长不要指责,也不要急于告诉答案,而应心平气和地指出来,给孩子思考的空间,等到孩子实在想不出来时,再与孩子一起讨论解决。要培养孩子自己检查作业的好习惯,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习内容出题目让自己做,做完之后让孩子当老师来检查错误,还可以提供一支红笔给孩子,让孩子模仿老师。这样不仅引起孩子的兴趣,而且在批改的过程中,孩子自然就会培养仔细检查作业的能力和习惯。
  
  Q:如何让孩子从“陪”平稳地过渡到“不陪”?
  A:家长不可能从孩子上学的第一天起一直到求学结束都陪在孩子的身边。一开始的“陪”就是为了以后的“不陪”。为了让孩子能从有父母“陪”的状态过渡到“不陪”,父母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孩子要有计划地安排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需要家长陪是因为家长经常提醒孩子有哪些作业,家长必须要教会孩子自己记全作业,同时做完作业之后要自己检查。第二,相信孩子,同时教育孩子要自信。孩子做作业喜欢家长陪,是因为他们缺乏自信,所以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要经常对孩子说“我相信你可以做到”、“你能行”等肯定性的话语,树立孩子的自信,激发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动力。第三,从“陪”到“不陪”需要一个过程,家长不能从“陪”马上就过渡到“不陪”孩子写作业,要循序渐进,有一个从扶到放的过程,例如可以慢慢地减少陪的时间,每天都减少一点,或者与孩子进行协商,如果可以独立完成作业,就进行适当的奖励。
  
  Q:如果家长的陪同使孩子养成依赖心理怎么办?应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学习能力?
  A:有的孩子若没有父母的陪同,就一刻也坐不住,作业也写不好,对父母的陪同已经养成了依赖心理,养成了一个不好的习惯。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应该及时察觉,逐渐减少陪同孩子写作业的时间。首先,父母要教会孩子做一个写作业的计划,把每天的作业先汇总,不要遗漏,然后安排做作业的秩序,先写哪些,后写哪些,每一项作业大致需要多长时间。孩子有了“写作业的计划”后,自然就会按部就班地照着去做了。其次,父母应该慢慢地减少与孩子一起写作业的时间,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养成独自完成作业的习惯。当孩子习惯性地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又问:“这道题我这样做对了吗?”或“妈妈,告诉我这道题怎么做?”这个时候,父母要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鼓励她去尝试,同时要相信自己。经过一段时间,孩子就会逐渐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形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Q:家长陪孩子写作业会让孩子觉得厌恶从而起到反作用吗?
  A:许多家长出于对孩子的负责和关爱,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在孩子写作业时都陪在一旁。这样的情况,家长陪的时间越长,孩子越感觉家长像一个监工,而孩子从骨子里都是不喜欢一个监工在旁边的,虽然表面上会屈从,但是心底却在反抗。所以家长陪孩子写作业应该因人而异,因需而陪。对于不需要陪的孩子,家长的陪同会让孩子觉得厌恶,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会觉得家长在旁边陪着,指指点点,像守犯人一样,让他们觉得很不舒服,有的甚至与父母唱起了反调,父母强调要写工整写正确,他偏要做得马虎潦草和错误,这样父母的陪同反而起到了反作用。对于不需要家长陪的孩子,家长应该要充分信任孩子可以自觉学习好,要大胆放手。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家长陪孩子写作业绝非长久之计,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自己学习的能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应该是“放手而不撒手”,放手并非意味着可以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而是要给孩子独立的空间,既要让孩子觉得没有被监视的感觉,也要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其学习的重视,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其他文献
在幼儿园里,内向的孩子最容易被老师忽视,他们不惹事,被其他小朋友欺负了,往往会选择忍让。内向的孩子胆小、不敢与小朋友一起玩,不知道如何与小朋友交往,就连课堂的实践活动也都不敢尝试。  为内向的幼儿打开一扇交往的窗,鼓励幼儿自由、广泛地交往,帮助幼儿真正体会交流的乐趣,这是我们每一个幼儿教师的责任。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比如:开展“双休日幼儿家庭结伴游戏活动”。老师在与
春节串门,让孩子与礼同行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礼仪修养是一个人全部品德的基础,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为,既不利于孩子自身的发展,也将严重危害孩子的品性。”英国教育家斯宾赛如是说。的确,一个有礼貌的孩子往往能够更受欢迎,因而拥有更广阔的交往境地。春节来临,按照中国传统的习俗,正是亲朋好友串门的好时机; 同时,对年轻的爸妈来说,也是实施孩子礼貌教育的好时机。    春节带孩子与亲朋好友相聚时,
  
和许多成年人一样,孩子往往也喜欢听表扬而反感批评。而法国家长和教师普遍认为,那些在孩提时代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也大多会对批评持“敬而远之”,或干脆“拒之门外”等消极态度。由此,他们进而认定,从小就学会接受批评无论对一个人的完整人格的塑造,还是对促成其事业的成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一些儿童教育专家的建议下,法国家长往往采用下列方法——  教育孩子不必对他人的批评大惊小怪  家长教育孩子,当
两位老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方法却大相径庭。甲老人很勤快,树苗成活后,隔三岔五就去浇水,还常常施以各种肥料。而乙老人似乎有点“懒”,树苗成活后就很少再去照料了。偶尔去了,也只是扶一把被风刮倒的树苗,至于水和化肥一类的东西,他几乎从不操心。  一晃两三年过去了,两片胡杨林都长得颇具规模。可是,忽然有一天卷起了沙尘暴。风停后,人们惊讶地发现:甲老人种的树差不多都被风刮倒了,有的甚至连根拔起;而乙老人
典型个案:  我家大羽今年上幼儿园中班,在班上还算个乖巧的孩子,可就是特别喜欢和别人比较。晚上和小朋友一块儿游戏,我将小卡片作为游戏奖赏分发给他们,可他看见别的小朋友卡片比他的多,就不高兴了,还不自由主地掉眼泪,甚至大人说上一句:“好了,大伙儿一块儿玩!”他便号啕大哭。如果见到别人的画画得比他好,他也会立马把那个小朋友的画撕得粉碎,然后还嘟哝一句:“看你还画得比我好!”  其实,孩子争强好胜,凡事
案例  1965年,卡菲瑞先生在美国西雅图景岭学校图书馆担任管理员。一天,一对夫妇向他推荐自己的孩子,说他们的孩子功课完成得很快,有很多空余时间,又非常喜欢图书馆,希望能到图书馆里做点事情。卡菲瑞先生想了想,同意了。  不久,一个身材瘦小、黄色头发的小男孩来了。卡菲瑞先生耐心地告诉小男孩图书分类上架的方法,小男孩听后立刻心领神会。后来,又给他看了一大摞过期借阅书卡,书卡上的书起先认为已经还了,但实
案例:  5岁的宁宁说话口吃,还没张嘴说话,小脸就憋得通红,急着要把话说出来,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几乎无法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在幼儿园里,小朋友取笑他,模仿他。妈妈急了,领着孩子去找大夫,大夫在多次接触、了解情况以后,诊断出意想不到的结果——    宁宁的口吃病缘于他3岁左右学习语言时,由于妈妈性子急,每逢儿子张嘴说话时,妈妈就嫌儿子慢,总打断孩子,替他把话说完。儿子为了防止妈妈一再打断自己的话,
本期选题定下来后,我们通过对少年宫的孩子进行访问的形式,展开了就“孩子是否在兴趣班得到了有效学习”这一话题的调查,内容主要围绕“学习意愿”、“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快乐指数”4个部分进行。  选择兴趣班的主要依据:  自己兴趣:36.6%  家长意见:63.4%    你在兴趣班的学习状态:  主动乐意:21.8%  需要监督:78.2%    你觉得兴趣班的学习效果:  增进兴趣:34.7
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父母有技巧、有耐心地付出心血栽培训练。在培养儿子自我管理能力的过程中,我逐渐总结出一套比较有效的方法,用6个字来概括就是:放手、指导、监督。       放手树立孩子自我管理的意识  每个孩子都有自主的愿望,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强,这种自主的愿望就会越来越强烈。因此,父母应该顺应孩子的愿望和需要,适时放手,让孩子做他能够做、应该做的事,从点滴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