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听一位青年教师教学《夕阳真美》这篇课文时,要求孩子理解“壮丽”一词是这么引导的:
师:“壮丽”是什么意思啊?
生:“壮丽”是“美丽”的意思。
师:“丽”是美丽的意思,“壮”呢?
生:(无语)
师:“壮”是指“壮观”,那“壮丽”就是——
生:(齐)“壮观美丽”的意思。
就这样一个小小的环节,引起了听课老师较大的关注,听课老师在评课时提出了许多想法:多数听课者认为,对“壮丽”一词的理解采用“扩词”法,用“壮观、美丽”这两个词来解释一个词,运用不当,云里雾里,越解释孩子越糊涂,而且容易误导孩子,让孩子以为以后解释词语都可以运用类似的方法,可能出现理解偏颇。还有的老师认为这个环节的处理显得太简单,可以适当地出示天安门广场、波涛汹涌的大海、气势磅礴的长江三峡等图片,引导孩子看图后意会,知道“壮丽”是用来形容高大威武的建筑物或者形容山川壮观、风光奇美的。
看似一个细小的环节,却激起了不小的波澜,“壮丽”一词到底该如何来理解?
调查:
带着听课后犹然未解的困惑,我们回到自己的课堂,对二至五年级做了调查统计:
调查题:
(1)什么是“壮丽”?
(2)用“壮丽”一词造句。
孩子对“壮丽”一词字面的理解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从造句中可以看出孩子对这样一个抽象词语的理解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其实,“壮丽”一词在语文教材第五册《拉萨的天空》:“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第七册《天安门广场》:“天安门红墙黄瓦,雕梁画栋,显得雄伟壮丽”中会不断重复出现。
我们走访被调查班级的语文教师发现,对于该词语的教学,教师比较淡化,没有一个教师意识到不同年级的孩子要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更不要说采用不同方法,多数人认为学生在低年级接触过该词,对这个词语已经理解了,以后不需要再重复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对该词的理解来自自己的不断内化,自己语感的不断提升,这是儿童学习语言的自然发展规律带来的。当我们面对公开课出现这类热点探讨的时候,不妨冷思考一下:
1 儿童对词语的认知是一个逐步吸纳的过程。
对“壮丽”一词的理解,二年级的孩子还似懂非懂,只不过给“壮丽”找到了一个近义词而已。这时对孩子的要求不必过高,如果我们对孩子拔苗助长,用成人的眼光和水平去看待孩子的发言要求偏高的话。就违背了自然的进程规律,往往会把事情弄得很糟。孩子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恐惧甚至抵触的情绪,反之教学顺其自然,把握好孩子能理解的程度即可,这样孩子学得愉快。
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该实验证实孩子的学习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生理的成熟。其实,不仅儿童的生理机能发展取决于生理的成熟,儿童的学习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成熟之前的早期训练对最终的结果并没有显著作用。儿童对词语的认知逐步由浅入深,提早的强化理解往往适得其反。
从上表中也能看出,随着年级的升高,三年级孩子对词语理解的正确率大大提高,基本上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四五年级已经能很全面说出词语的内在含义了,并不需要老师特别讲解,孩子的理解越来越精确,语言表述越来越成熟,这就是一种对词语认知的自然发展规律,随着孩子其他方面理解力的提高,孩子对字词句的感悟力也会大大加强。
2 儿童对词语的运用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二年级孩子用“壮丽”造句,由于和“美丽”混淆,所以病句很多;三年级正确率开始提高;到了四年级,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在造句的过程中搜索到了“珠峰”、“北极光”、“瀑布”这些画面,看来他们对词语的理解已经很清晰。运用也自如了;五年级,孩子造的句子就更丰富。
孩子是发展中的人,随着生活阅历的积淀、阅读容量的增加,对“壮丽”一词的理解、运用不再是从简单的词语表面文字去认识,而是在认真思索,并把它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语言素养正在逐步发展起来。
综上所述,那就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儿童学习语言的自然发展规律”,“孩子是自然发展中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世界,他们的年龄、思想、心理需求、智力等,这些都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方式来生活,如果我们在教学时忽视这些状况,不考虑这些因素,对孩子提出违背其发展规律的要求。那我们的教学可能得到的是适得其反的结果。
(作者单位 常州市钟楼区芦墅小学)
师:“壮丽”是什么意思啊?
生:“壮丽”是“美丽”的意思。
师:“丽”是美丽的意思,“壮”呢?
生:(无语)
师:“壮”是指“壮观”,那“壮丽”就是——
生:(齐)“壮观美丽”的意思。
就这样一个小小的环节,引起了听课老师较大的关注,听课老师在评课时提出了许多想法:多数听课者认为,对“壮丽”一词的理解采用“扩词”法,用“壮观、美丽”这两个词来解释一个词,运用不当,云里雾里,越解释孩子越糊涂,而且容易误导孩子,让孩子以为以后解释词语都可以运用类似的方法,可能出现理解偏颇。还有的老师认为这个环节的处理显得太简单,可以适当地出示天安门广场、波涛汹涌的大海、气势磅礴的长江三峡等图片,引导孩子看图后意会,知道“壮丽”是用来形容高大威武的建筑物或者形容山川壮观、风光奇美的。
看似一个细小的环节,却激起了不小的波澜,“壮丽”一词到底该如何来理解?
调查:
带着听课后犹然未解的困惑,我们回到自己的课堂,对二至五年级做了调查统计:
调查题:
(1)什么是“壮丽”?
(2)用“壮丽”一词造句。
孩子对“壮丽”一词字面的理解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从造句中可以看出孩子对这样一个抽象词语的理解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其实,“壮丽”一词在语文教材第五册《拉萨的天空》:“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第七册《天安门广场》:“天安门红墙黄瓦,雕梁画栋,显得雄伟壮丽”中会不断重复出现。
我们走访被调查班级的语文教师发现,对于该词语的教学,教师比较淡化,没有一个教师意识到不同年级的孩子要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更不要说采用不同方法,多数人认为学生在低年级接触过该词,对这个词语已经理解了,以后不需要再重复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对该词的理解来自自己的不断内化,自己语感的不断提升,这是儿童学习语言的自然发展规律带来的。当我们面对公开课出现这类热点探讨的时候,不妨冷思考一下:
1 儿童对词语的认知是一个逐步吸纳的过程。
对“壮丽”一词的理解,二年级的孩子还似懂非懂,只不过给“壮丽”找到了一个近义词而已。这时对孩子的要求不必过高,如果我们对孩子拔苗助长,用成人的眼光和水平去看待孩子的发言要求偏高的话。就违背了自然的进程规律,往往会把事情弄得很糟。孩子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恐惧甚至抵触的情绪,反之教学顺其自然,把握好孩子能理解的程度即可,这样孩子学得愉快。
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该实验证实孩子的学习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生理的成熟。其实,不仅儿童的生理机能发展取决于生理的成熟,儿童的学习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成熟之前的早期训练对最终的结果并没有显著作用。儿童对词语的认知逐步由浅入深,提早的强化理解往往适得其反。
从上表中也能看出,随着年级的升高,三年级孩子对词语理解的正确率大大提高,基本上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四五年级已经能很全面说出词语的内在含义了,并不需要老师特别讲解,孩子的理解越来越精确,语言表述越来越成熟,这就是一种对词语认知的自然发展规律,随着孩子其他方面理解力的提高,孩子对字词句的感悟力也会大大加强。
2 儿童对词语的运用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二年级孩子用“壮丽”造句,由于和“美丽”混淆,所以病句很多;三年级正确率开始提高;到了四年级,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在造句的过程中搜索到了“珠峰”、“北极光”、“瀑布”这些画面,看来他们对词语的理解已经很清晰。运用也自如了;五年级,孩子造的句子就更丰富。
孩子是发展中的人,随着生活阅历的积淀、阅读容量的增加,对“壮丽”一词的理解、运用不再是从简单的词语表面文字去认识,而是在认真思索,并把它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语言素养正在逐步发展起来。
综上所述,那就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儿童学习语言的自然发展规律”,“孩子是自然发展中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世界,他们的年龄、思想、心理需求、智力等,这些都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方式来生活,如果我们在教学时忽视这些状况,不考虑这些因素,对孩子提出违背其发展规律的要求。那我们的教学可能得到的是适得其反的结果。
(作者单位 常州市钟楼区芦墅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