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如何进行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

来源 :大观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enze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O7-0062-01
  摘要:课程改革要求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断更新,要求教师合理把握教材的同时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拓宽教学思路,发挥美术学科的优势,以美术欣赏教学为载体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素养。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美术 欣赏课 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美术专业知识和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中美术欣赏的几点体会。
   一、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特征
   解析传统的美术作品的研究资料很多,有很多教学资源可以利用,它比较适合当代的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一方面,它满足了师生对艺术的渴望和需求;另一方面,它营造了很好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但是在欣赏现代美术作品的时候,情况并非如此。问题在于理解和欣赏现代艺术的着眼点通常不能被学生所接受,学生们对“作品情境”的理解和感知也很困难。这并不是说对传统艺术的理解不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活动。但是,一个不具备现代审美意识的人,往往能欣赏传统美术作品而不能欣赏现代美术作品。例如,在凡·高、毕加索等大师的名作前,许多大学生常常向专业老师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这些作品好在哪里?”因此,全面了解中外美术历史,包括了解当代的美术发展及其成就,是高中美术欣赏教学重要的教学内容。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欣赏教学
   欣赏启发性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通过提示、参与分析、组织讨论等手段来让学生自己感受作品,自己阅读作品,自己做出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这种方式真正体现了学生自己感受,阅读作品,深入理解的主体参与性,从欣赏中掌握方法,寓教育于欣赏之中,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作为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对作品进行直接的瞬间观察和感受来获得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第二阶段参与分析,即理性分析阶段,教师让学生去感受作品的外部形式美,接着自然的引导学生从作品的体裁、题材、造型、明暗、色彩、空间、肌理、风格等方面入手作初期的分析,进而逐渐由表及里的推进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的研究,最终引发对艺术形象构成和思想内涵的理解,思考作者通过作品传递的信息是什么?经过分析比较后,再次感受作品,学生就会有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来促使学生更深入的阅读作品、丰富相关美术、历史等知识,查阅有关资料。
   三、艺术的审美价值与评价
   1.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艺术的审美价值具有客观性。在艺术欣赏过程中,由于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人们的艺术价值观也会有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审美价值没有客观性,因为价值并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是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文化习俗和个体经验是造成审美价值和审美评价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对某一作品的审美判断中,不同的主体会出现不同的审美感受,因而也会得出不同的审美评价。
   2.审美评价的功利性
   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判断中潜伏着利害判断。我们对画中葡萄的色彩和形状产生美感体验的同时,也可以作为“望梅止渴”的生理体验,纯粹的几何形所传达出的普遍情感也能激起个人无意识的利害判断;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因为审美价值的判断要受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制约,即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价值判断。
   3.审美评价的结果是主客观的统一体
   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应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分。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用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例如,使用“老师体验到?”和“老师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即他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的和永久的成分,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审美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四、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提高自身艺术素养迫在眉, 美术欣赏课的学科特征要求美术教师有丰富的美术史、美术基础、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理论知识的素养。作为美术教师还应当形成现代文化心态,广泛的了解和接纳来自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艺术流派的美术作品,形成一种建立于世界文化基础上的审美文化态度。例如:参观博物馆,重大展览,利用网络资源等,这样有利于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了解当代美术的特征,从而学会鉴赏,学会评论,以加深对美术的理解。此外,还要积极思考、探索,加强交流,以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以迎接高中美术课程改革提出的挑战。
   五、要美术常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
   美术常识课和美术欣赏课在一般场合并不分开,统称为“美术欣赏课”。美术常识就是关于美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美术语言等,美术常识重在研究为什么美;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重在感受美。如果美术欣赏课只重视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而忽视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的形式元素的探究,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欣赏方法难以掌握,欣赏能力难以形成。美术欣赏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甚至肤浅的层面上,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应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如: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爵士乐》,若以像不像去评判这件作品,而不去分析作者如何运用点、线、面的纵横交错以及色彩的冷暖、面积的大小等形式要素,给人造成的心理感受与爵士乐、百老汇所特有的属性的联想和分析,学生是不会正确理解这件作品的。所有这些,若不通过美术基础知识,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而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去评述它,美术欣赏难以收到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尽管教学活动的各个阶段和各个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目标来教学。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谰. 教育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2]王大根. 美术教学论[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尹少淳. 美术与美术教育[M].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其他文献
19世纪末期,在工艺美术运动的感召下,欧美各国掀起了一场规模更失、范围更广的装饰艺术运动,这场运动涉及范围之广与影响之大都是空前的,包括建筑、家具、产品、服装、平面设计、
干线公路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急需提高。文章结合S209干线公路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简要介绍了公路路基边坡、水灾害防治等问题,为今后干线公路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文章分析了水利工程建设的特点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对水利工程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的方式和措施,旨在加大对水利工程质量的控制力度,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利国
目的探讨获得性长QT间期伴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LQTT)的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对16例获得性LQTT的临床资料、心电图特征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获得性LQTT治疗的重点是去
‘#赢i蠢囊!”蛰哪’:菇、籍旌翳鬻鬻孽攀繁震誊鬻藜囊i燃黼蒸《瓣≮舔黼媾鬻戮蠢器搿黼搿群∞ij;.I.._iⅥ.^鲤l黼麟鬻鬻m黼薹需麓iii^i;y《》~张激}x~‘v#“麓糍霪器Ⅲ篱删灞
本文以武汉市地区青少年空间辐射范围内的社区、学校为调查样本,研究了社会大众对学校社工的知晓度与需求度的情况。根据问卷调查、实地访问等方式,了解社会大众是如何对待青少
通过分期播种的方法,对任省、市区试中表现出色、拟于梅州市试种推广的杂交稻新组合,枉自然条件下进行耐寒性鉴定,结果表明:穗期日平均气温≤23℃、且穗期≤20℃极端低温的天数达
跨文化交际f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ituralcommunication)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wellHymes提出的,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
《幼学琼林》是明、清两代盛行全国各地的蒙学教材。其编排方式新颖,卷类条目清晰;内容丰富多彩,堪称蒙学教材中的“小百科”全书,兼有“成语小词典”之称。其采用两两相对的骈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