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语文教学;相机诱导;质疑;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12(B)-0083-01
中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尝谓老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白为研索,自求解决,故老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此话强调了教师“相机诱导”的重要性。事实上,也只有在相机诱导之下,学生才能通过“自为研索”而达到“自求解决”的目的。笔者认为。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探究式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是通过简单的“问答式”引导来让学生获得知识,而应采用恰当的诱导,让学生对文本知识自觉地产生质疑,从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下面,笔者就以《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为例,来谈谈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相机诱导这种教学方法。
一、巧设问题的诱导是学生发现并产生质疑的关键
但凡学过《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的学生都记住了作者对阿长真挚热烈的感情和欲扬先抑的手法,这个结论当然是不错的。但教师如果不讲,学生该如何获取这个结论呢?有没有不同的结论呢?相反。教师如果改变了唱主角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学生熟悉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相机诱导,提出一个引起学生质疑的问题,譬如笔者就提出“你能用一个字概括出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感情吗?”这样一个问题,激起学生对文本和教师问题的质疑,从而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笔者在教授这篇文章时,就曾出现了这样令人欣喜的场面: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组内未能达成统一的意见,学生就开始自由辩论了起来,有说作者对阿长是“憎恶”的,因为阿长喜欢“切切察察”;也有依据“长妈妈”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说爱的;还有根据“长妈妈”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给“我”买回了“别人不肯”的《山海经》的事得出“我”对“长妈妈”是“敬”的……对于学生们的种种发现笔者并没有否定其中任何一个。而是分别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这时,学生们对笔者的肯定和表扬开始不满起来,他们纷纷站起来和笔者辩论,有再次重复说“爱”的理由的,笔者就用他们曾经说过的“烦”的理由去反驳他们;有再次说“憎”的事例的。笔者就用他们讲过的“敬”的事例回应他们……
通过这样的辩论,笔者与学生建立了对话的平台,也让学生的探究火花一次次的迸发。
二、诱导学生从文本的探究走向生活和文学的研究是课堂教学的目的
文本的探究和学习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环节,而不是最终的环节。只有利用课内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诱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又一次的波动,激起他们对更广阔的生活语文和典范的文学作品的浓厚兴趣,才能把探究性学习引向深入。笔者在教授《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经过上述的双方争执,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流露出迷惑的神色,就在这时。一个令人惊喜的场面出现了:一位同學站了起来,他大声说:“老师,你身上有没有让别人感到不满意的地方?难道我们会因为你身上的一些小缺点而憎恶你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又一次掀起了讨论的热烈场面,有说教师优点中所隐藏的缺点的;还有向大家阐述自己对某个历史人物是非感受的……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我们不能因为父母身上的某些小缺点而去厌烦他们。同样。鲁迅也没有因为阿长身上的一些消极落后的东西而去否定她的仁慈和善良,毕竟人无完人,只要他们从本质上是与人为善的,我们都应理解和善待他们。就在大家沉浸在理解文本和生活中人物的愉悦中的时候,这时,又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质疑道:“作者对阿长身上的陋习就没有批判的意思吗?阿长身上的陋习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同样亲人朋友及历史人物身上的一些缺点和失误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面对同学的质疑和窃窃私语,笔者并没有让他们接着去探究,而是把“学习点评一个人”作为一个课题布置给了他们,要求他们通过观察身边的人或者通过阅读文学历史作品中的人物来研究它。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这是探究式教学的精髓。”只要教师钻研文本,相机诱导,就会使学生激起质疑研究的火花,从而促使他们去理解和探究大语文的奥妙。也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也才能培养出具有人文素养和文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编辑:郭裕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12(B)-0083-01
中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尝谓老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白为研索,自求解决,故老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此话强调了教师“相机诱导”的重要性。事实上,也只有在相机诱导之下,学生才能通过“自为研索”而达到“自求解决”的目的。笔者认为。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探究式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是通过简单的“问答式”引导来让学生获得知识,而应采用恰当的诱导,让学生对文本知识自觉地产生质疑,从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下面,笔者就以《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为例,来谈谈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相机诱导这种教学方法。
一、巧设问题的诱导是学生发现并产生质疑的关键
但凡学过《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的学生都记住了作者对阿长真挚热烈的感情和欲扬先抑的手法,这个结论当然是不错的。但教师如果不讲,学生该如何获取这个结论呢?有没有不同的结论呢?相反。教师如果改变了唱主角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学生熟悉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相机诱导,提出一个引起学生质疑的问题,譬如笔者就提出“你能用一个字概括出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感情吗?”这样一个问题,激起学生对文本和教师问题的质疑,从而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笔者在教授这篇文章时,就曾出现了这样令人欣喜的场面: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组内未能达成统一的意见,学生就开始自由辩论了起来,有说作者对阿长是“憎恶”的,因为阿长喜欢“切切察察”;也有依据“长妈妈”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说爱的;还有根据“长妈妈”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给“我”买回了“别人不肯”的《山海经》的事得出“我”对“长妈妈”是“敬”的……对于学生们的种种发现笔者并没有否定其中任何一个。而是分别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这时,学生们对笔者的肯定和表扬开始不满起来,他们纷纷站起来和笔者辩论,有再次重复说“爱”的理由的,笔者就用他们曾经说过的“烦”的理由去反驳他们;有再次说“憎”的事例的。笔者就用他们讲过的“敬”的事例回应他们……
通过这样的辩论,笔者与学生建立了对话的平台,也让学生的探究火花一次次的迸发。
二、诱导学生从文本的探究走向生活和文学的研究是课堂教学的目的
文本的探究和学习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环节,而不是最终的环节。只有利用课内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诱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又一次的波动,激起他们对更广阔的生活语文和典范的文学作品的浓厚兴趣,才能把探究性学习引向深入。笔者在教授《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经过上述的双方争执,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流露出迷惑的神色,就在这时。一个令人惊喜的场面出现了:一位同學站了起来,他大声说:“老师,你身上有没有让别人感到不满意的地方?难道我们会因为你身上的一些小缺点而憎恶你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又一次掀起了讨论的热烈场面,有说教师优点中所隐藏的缺点的;还有向大家阐述自己对某个历史人物是非感受的……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我们不能因为父母身上的某些小缺点而去厌烦他们。同样。鲁迅也没有因为阿长身上的一些消极落后的东西而去否定她的仁慈和善良,毕竟人无完人,只要他们从本质上是与人为善的,我们都应理解和善待他们。就在大家沉浸在理解文本和生活中人物的愉悦中的时候,这时,又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质疑道:“作者对阿长身上的陋习就没有批判的意思吗?阿长身上的陋习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同样亲人朋友及历史人物身上的一些缺点和失误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面对同学的质疑和窃窃私语,笔者并没有让他们接着去探究,而是把“学习点评一个人”作为一个课题布置给了他们,要求他们通过观察身边的人或者通过阅读文学历史作品中的人物来研究它。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这是探究式教学的精髓。”只要教师钻研文本,相机诱导,就会使学生激起质疑研究的火花,从而促使他们去理解和探究大语文的奥妙。也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也才能培养出具有人文素养和文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