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厉鹗《悼亡姬十二首》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gosh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厉鹗诗歌以“冷峻孤峭”著称,鲜涉爱情风月。《悼亡姬十二首》不仅在意象和典故的运用上具有高超的艺术性,更以其真挚温情的情感表达方式,在厉鹗的作品中占据着独特地位。此外,与一般悲痛追怀的悼亡诗相比,组诗在儿女情长的表层之下,又隐喻了压抑厉鹗一生的伦理困境。
  关键词:厉鹗;悼亡诗;悼亡姬;伦理困境
  作者简介:王倩(1993-),女,汉,江苏徐州人,苏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专业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0-02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忧兮。”追思亡妻的文学传统,自《诗经》已有之。西晋潘岳作《悼亡诗三首》,建立了较为成熟的情感表达机制,悼亡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一种类型。所谓“哀莫大于死别,悲莫甚于生吊”,文人对亡者的眷恋与人世孤独的黯然,由内心生发而诉诸笔端,使人览之凄然。
  一、厉鹗与朱月上
  厉鹗一生有一妻两妾:发妻蒋氏、妾朱月上、妾刘姬。康熙五十五年(1716),厉鹗二十五岁,在师长的安排下娶妻蒋氏,出自门户相当之家;雍正十三年(1735),四十四岁,纳妾朱月上,“姬人朱氏,乌程人。姿性明秀,生十有七年矣……予取净名居士女字之曰月上” [1];乾隆七年(1742),五十一岁,在扬州纳妾刘姬,出身与朱氏相同。
  在厉鹗的1400首诗中,仅有一首《寄内》是写给正妻蒋氏的,此诗中几乎难以看出夫妻间的关心思念,可以推断厉鹗与其正妻的感情较为平淡,关于刘姬的记录则更少。而厉鹗不仅亲自为朱氏取字月上,更在她去世的一年后,连写足足十二首悼亡诗。在此之后,接着写下《小园杏花一株去年颇盛,今春月上之后叶发而绝无一花,因用旧韵志感》、《清明日过朱姬湖上权厝》两首,杏花、游湖,触景皆生情。由此可见,妻妾三人中,厉鹗对朱氏用情最深。
  厉鹗在《悼亡姬十二首》的小序中,记述二人相识始末,精简完整,相当于一篇人物小传。乙卯年的中秋月圆之夜,友人沈幼牧为媒,厉鹗于碧浪湖纳姬人朱氏为妾。朱氏灵秀且通笔墨,与厉鹗志趣相投,自有一番赌书泼茶的意趣。厉鹗久病未愈,朱氏也“事予甚谨”,悉心照料。但二人仅仅相伴七载,红颜薄命的朱氏因疾延医问药却遭误诊,年仅二十四岁。一向秉持清冷雅正的厉鹗痛苦不已,以充满个人情感的外露笔触为她写下《悼亡姬》的组诗。
  二、《悼亡姬十二首》的情感内容
  (一)伤逝哀痛——真挚
  悼亡诗的感情格调,基本上是哀婉凄苦的。首先,死亡是人生的终途,对于文人来说,除了普遍的悲痛外,生死之哀的体会较之常人也更加透彻敏感。厉鹗在组诗第六首中写道“不禁双鬓为伊皤”,诗人沉浸在巨大的悲痛当中,竟致使须发皆白。第六首中还有“一场短梦七年过,往事分明触续多”与 “此生只有兰衾梦,其奈春寒梦不通”,厉鹗将他与朱氏相伴的七年称作一场“短梦”,已见悲情,而后又如陷泥淖般绝望地说,在朱氏离他而去后,艰难的人生更是雪上加霜,梦是虚幻的,而如今连这虚幻缥缈的梦也无法联通了。厉鹗在诗中丝毫不掩饰自己在爱姬去世后的脆弱孤独,这种痛苦的真情奠定了十二首诗的整体基调,表达出锥心彻骨的伤悼之情。
  (二)追忆往昔——温情
  在巨大的悲痛之后,即使能平静下来,日后也难免触景生情,尤其是朝夕相处之地,更是容易睹物思人。在组诗中,尤以第八首为甚。在这首诗中,厉鹗假托业已去世的朱氏,回忆两人曾经共度的美好时光。厉鹗终身没有凭借科举入仕,不得不为家计奔波。诗中提到两个时间节点,炎炎夏日朱氏为他烹茶煮苕,寒冬腊月里则不辞辛劳,寻找柴火为丈夫点火取暖。无论冬夏,世态虽有炎凉,朱氏却能温柔体贴地时刻体察他的冷暖。第十二首中又提到“当时见惯惊鸿影,才隔重泉便渺茫”,诗人试图从追忆中再度勾勒出当时只道是寻常的一幕幕,仿佛朱氏仍活在世间。厉鹗关于朱氏的回忆始终是温情脉脉的,并没有轰轰烈烈的往事,他正是在日常琐事中寄托了自己无限的思念。
  (三)伦理困境——悲己
  《悼亡姬》的情感与一般的悼念亡妻的诗相比还有独特之处,从礼法上来说,妾室朱氏的去世并不能致使家庭结构的崩坏,因为他的正妻蒋氏仍旧健在。因其姬妾的地位,《悼亡姬》中的道德情感大大削弱,作者并不着重在描写中体现亡者的賢良淑德。但组诗看似只是儿女情长,实际上却仍旧隐喻着厉鹗所面对的伦理困境。朱氏去世时“年仅二十有四,竟无子”,无子不独是朱氏的悲剧,也是厉鹗无法摆脱的噩梦。厉鹗自幼失怙,长兄以卖淡巴菰叶来维持生计。虽有诗才,可终身科举不顺使他贫困潦倒,后继无嗣更让他陷入了孝道伦理的困境。在以子嗣孝道为重的社会里,他不仅难以达成读书人的使命,连礼法中最基本的“人”的使命也没有完成。“十年九月十一日辰时,卒。无子,母太夫人犹在堂也” [2],厉鹗直至去世也是膝下空虚,尤其是他的母亲始终在世,即使再事母至孝,也无法摆脱孝道伦理的巨大缺失。
  他和朱氏虽心意相通,但厉鹗纳妾的初衷也是为了繁衍后代,他为子嗣故数次买妾,可始终未能如愿,朱氏陪他同甘共苦,最后一个姬妾刘姬在数年后却抛弃了这个贫寒的家庭。这里需注意厉鹗纳刘姬的时间,仅在朱氏去世一年之内。朱氏不是正妻,在礼法上他甚至无需守孝。乾隆七年,厉鹗一边满怀悲痛地写下十二首诗,另一边却将纳新妾,看似是矛盾,但这正充分彰显了厉鹗的家庭悲剧。无子是笼罩他一生的阴影,唯一给他慰藉的朱氏不仅没能完成他的心愿,还早早离他而去。他按下悲痛再娶妾生子,却仍旧是一场空。
  三、《悼亡姬十二首》的艺术特色
  (一)意象系统
  《悼亡姬》整组诗笼罩在真挚凄楚的基调之下,为亡姬悲痛欲绝、追忆生前种种,以及如影随形的自悼。如此感人至深的表达,离不开厉鹗所营造的意象系统。大约可分为三类,其一是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大多是琐碎寻常的生活细节,如“鸳被”、“茗碗”、“温柑”,这些都是他与朱氏往日温情的见证。其二是自然景物,用以渲染悲凉的气氛。如“落梅”、“猛雨”,营造出凄冷幽静的氛围,表达出浓烈的悲伤之情;或者是用来衬托自身的孤独,如“孤鸟”。其三是浪漫诗意的寄托意象,比如“春雪”、“莲花”,用以表达俗世情感升华的精神之恋,这种意象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厉鹗诗歌“不协于俗”的清冷追求。朱氏是姬人出身,厉鹗又教她读诗,使得两人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妻妾三人,厉鹗却唯独为她写诗,与此是分不开的。这些意象不仅使得厉鹗对朱氏的情感得以充分地转达给读者,也体现了诗人成熟的艺术表现力。
  (二)妙用典故
  宋人作诗用典渐成风气,娴熟地掌握这一技巧,可以有力拓展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张力。“不废唐音,宗宋调”是厉鹗的诗史观,作诗用典堪称信手拈来,全祖望曾说他:“于书无所不窥,所得皆用之于诗,故其诗多有异闻轶事,为人所不及知。”《悼亡姬》也贯彻了这一风格,第九首中的“何限伤心付阿灰,人间天上两难猜”,就用了《北梦琐言》中唐朝的张曙(小字阿灰)替叔父作悼亡姬词《浣溪沙》的故事,第三首则用了王献之为爱姬桃叶作歌的典故。但这些典故与诗歌的情感相契合,更平添一分含蓄蕴藉,无怪乎性灵派的袁枚虽批评厉鹗“好用僻典及零碎故事”,却评价道:“诗人笔太豪健,往往短于言情,好征典者,病亦相同,即如悼亡诗,必缠绵宛转,方称合作。东坡之哭朝云,味同嚼蜡,笔能刚而不能柔故也……近时杭堇浦太史悼亡妾诗,远不如樊榭先生之哭月上也。”[3]《悼亡姬》在厉鹗的诗歌创作中独树一帜,凄美的典故融于真挚的情感,因其真实澄澈才受到袁枚的另眼相看。
  四、结语
  《悼亡姬十二首》在厉鹗作品中的独特性毋庸置疑,通过对其的深入解读,不仅能够体会厉鹗在这组诗中所表现的真情实感与苦痛人生,更对构筑厉鹗文学风格的完整性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厉鹗著,董兆熊注,陈九思标校.樊榭山房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全祖望撰,朱鑄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袁枚著,顾学颉校点,随园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及目的: Notch信号通路作为抑制性信号转导途径,在决定神经前体细胞(neural precursor cells,NPCs)的增殖和分化方向上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最新研究提示缺血性卒中后大鼠海
摘 要: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王朔无疑是文坛上大家关注的焦点。他的小说创作,影视参与以及充满个性的文学评论所形成的“王朔现象”已远远超出了文坛的范围。然而,在当下王朔似乎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他的小说也不似当年如此受读者追捧,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比如文学产品的多元化对他的小说的冲击;王朔小说创作自我风格的转变等等。  关键词:王朔小说;式微;产品多元化  作者简介:马彩霞(1992-),女,山西运
目的研究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水通道蛋白-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探讨二者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生理盐水前房灌注升高眼内压的方法建立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对比的手法分析中英咏春诗词的异同,虽然本文研究的两首中英文诗词题材相同,皆以春为题,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尽相同。由于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诗歌所使用的意象和写作手法各有特色,风格迥异。  关键词:中英文诗词;咏春;对比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0-02  一、引言  春天是一个充满诗情的季节,古
摘 要:钟嵘在评价曹植诗歌时赞其“骨气奇高”,本文针对此特点,分析它在曹植诗歌建功立业思想中的具体体现,反映在诗歌情感上的哀怨情愫,以及这一特点所造就的艺术成就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曹植;建安时代;“骨气奇高”;诗歌  作者简介:陈媛媛(1993.1-),女,汉族,陕西省宁强县人,本科,现在学习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研究方向:文学评论。  [中图分类号]: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