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 在西北农村学校开花结果

来源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yh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软已经在中国(重点在农村和边远地区)建立100间计算机教室,以支持中国基础教育和师范教育。五年过去,这些项目学校现在是什么情况,设备使用的情况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了吗?在当地影响怎样?我们将选择12所学校分四期进行连续报道。本期讲述的三所项目学校分别是:甘肃省兰州市第四十六中学、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马跑泉中学及甘肃省泾川县王村镇中学。2008年3月2日—3月8日,本刊记者走进甘肃进行实地考察采访。
  
  母亲河怎么了?
  ——微软助力兰州市第四十六中学师生开展课题研究
  
   “兰州地理位置奇特,东西走向像一条长长的带子,南北相隔很近,群山屹立。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正好由西向东流过,纵贯城市中心,将城市分为南北两方。两岸风景美不胜收……”这是兰州市第四十六中初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中的作品《母亲河怎么了?》开场白。初中学生能做出这样作品完全是得益于微软“携手助学”计算机教室项目。
  兰州市第四十六中学是兰州市黄河岸边城乡结合部的一所普通中学,原是兰州市城关区雁滩乡管辖,2003年划归城关区教育局管理,是市级标准化初级中学。学校现有24个教学班,在校生1,218名,教职工92名。学校占地8,965平方米。校内建有教学楼2栋,综合楼1栋,总建筑面积6,520平方米。
   领导关怀,改变了学校办学条件
  兰州四十六中校长武学勤:我校原来办学条件很差,如果没有微软“携手助学”计算机教室项目,老师和学生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作品来。说起微软“携手助学”计算机教室项目,武校长自豪地说,2004年10月底,教育部基教司蔡耘处长和中央电教馆丁新副馆长来我校调研“农远工程”项目后,确立我校为微软“携手助学”计算机教室项目校。
  经过本次项目建设,学校信息化单元得到充实和加强,信息化优势进一步凸显,使我校的信息化水平和实力得到了充实,广大师生成为信息化教学和学习真正受益者,有力地支持了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教学的开展。
   学校教学研究蔚然成风
  学校教学副校长滕立玲微笑着说:学校从七年级至九年级均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每周每班2节,微软教室主要进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兼顾与其它学科的整合课教学和校本师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微软教室的建成,为教学研究提供了实验环境,打造了信息技术整合于课堂教学的应用环境,并提供有力的硬件条件的保障。所以,学校一方面抓校本培训,一方面积极承担教学科研课题,有效地推动了课程改革在我校的深入开展。
  学校利用微软教室及项目资源,对全体教师开展了为期两年的全员现代教育技术校本培训,围绕着信息技术整合于课堂教学,老师们利用信息技术的热情大大提高,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微软“携手助学”项目改变了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
  语文教师李磊、陶斌,物理教师李富明、刘慧:基于项目开展的各类活动,改变了过去的只注重捐赠,不注重后期发展的传统做法,通过活动,不仅锻炼了教师和学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农村学生的自信心,加强了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这对于学生人格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地理教师马玉娟、品德教师马国栋:“参与、合作、学习、创新”的主题活动,使教师更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工作思路,明白了在信息技术教与学之间的新关系,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才能真正取得好的成绩,反之,只有教师说了算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
  信息技术课教师李保国激动地说:我们的学生为什么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是因为他们制定了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激发了他们探索的欲望,是因为他们自己拍摄照片、视频,充当主持人,在活动中找回了自己。从而我们不得不反思平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得不想办法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怎样才能让学生从“在学习”变成“爱学习”、从被动变成主动,教学生学知识变成培养能力。微软“携手助学”项目给我们教师上了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
   科研活动成果斐然
   说起《母亲河怎么了?》作品时,辅导教师沈彦容情不自禁地说:孩子们生活在母亲河的周围,从小就热爱她。在他们讨论做什么主题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要把母亲河作为讨论和研究的对象。他们要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黄河的污染治理工作。孩子们的热情也感染了我。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张治斌、刘欣等同学一点一滴地把他们的发现记录在PPT里。
  在《母亲河怎么了?》这个主题幻灯片的制作中,里面的照片除了四张是来源于网络外,其他都是我们自己拍摄的。并且同学们还去了环保部门采访。
  版面布局上,我们多用了图片、视频和文字、音乐结合的方式,更方便说明问题。在PPT的技巧方面,我们用到了很多的动画效果。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我们的学生对黄河有着很深的感情。在这次调查、采访、制作PPT的过程中,孩子们的热情是我所钦佩的,他们的作品或许还不成熟,但是倾注了每一个孩子的心血,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愿母亲河永远宽广、清澈。
  通过座谈记者亲切地感受到: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为学校捐赠百间计算机教室的义举为一线教师和学生了解国内外信息打开了一扇窗,全校师生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另外记者了解到,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研究课题“百间计算机教室创新应用的有效模式及资源资源共享有效机制和策略的研究”中,该校积极参与课题活动,取得了优秀成绩,获三等奖。2007年,学校参加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第二届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主题活动,Logo设计获活动中唯一的一等奖;PPT作品《母亲河怎么了?》获一等奖、PPT作品《留住春天》获二等奖、PPT作品《今天我们玩什么?》获三等奖,PPT作品《旗杆有多高?》、《母亲河上的摇篮船》、《我是小小一滴水》获优秀奖;基于项目制作的网页作品《我是小小一滴水》荣获三等奖。
  
  架起师生沟通桥梁 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马跑泉中学
  
   2008年3月4日一大早记者来到天水市郊区,探访这个早在2004年承办了全国中小学农村远程教育现场会的马跑泉中学。马跑泉中学地处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城郊,始建于1968年, 1994年调整为独立初级中学,现有学生1250多人,教学班24个。记者来到马跑泉中学校长办公室时,看见校长办公室条件相当简单,一个取暖炉、一张办公桌、几把椅子。我们很自然地围着取暖炉取暖、交谈,开始了今天的交谈。
  农村师生也能使用“携手助学”项目计算机教室上网查找资料
  记者看到教师利用的网络备课环境,像城市学校一样,教师在网络环境下搜索资料自己制作教学课件,操作计算机已经很熟练。校长告诉记者,项目实施前情况大不一样,自从学校有了微软项目后,教师通过培训才基本上掌握计算机知识。
  计算机管理员郭建强介绍说:通过活动,教师更多地利用网络解决自己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利用网络为自己的教学工作积累更多的资料,形成具有独特学科特色的资料库,以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给学生一个更加宽广的学习空间,深切地感受到了网络资源的博大和教师自身水平的有限和理念的滞后。
  当记者来到学生微软项目计算机教室时,教师正在讲授信息技术课,2名学生一台电脑进行操作练习,神态专注地注视着屏幕,学习网络知识。
   学生说,他们可以发邮件,会使用网络查找老师布置的作业资料,学会了网络的使用方法,同学们都非常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了,特别是能在计算机机房进行实际操作。
  “携手助学”项目缩小了城乡数字鸿沟
  天水市麦积区教育局副局长陈宝林: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硬件建设,为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提供了必要的保证,促进了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学校老师与教育发达地区老师之间的交流,缩小了与发达地区教育上的差距,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给学校开展校本培训和新课程培训提供了物质基础。
   该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当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并涌现出了一批在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方面有较高水准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领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
   天水市麦积区马跑泉中学校长张会安: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项目的实施对我校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施。该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该项目的实施,促进了教师教学手段的变革。
   对教师而言,缩短了与教育发达地区的距离,丰富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手段,开阔了教师的视野。
   对学生而言,加快了学生利用计算机掌握知识,了解世界的步伐,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校师生取得丰硕成果
  天水市电教馆馆长王虎明:天水市麦积区马跑泉中学2004年成功地承办了全国中小学农村远程教育现场会。2005年12月,在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项目创新大赛中,该校的主题作品“校际协作,服务三农”获优秀奖和组织奖。学校先后被天水市教委、市文明办命名为“文明学校”、“天水市远程教育示范学校”。学校共有教职员工91人,其中市、区骨干教师6人,高级教师1人,中级职称教师38人, 5人获“市园丁”奖。55%的教师达到或取得本科学历,教师学历达标率100%。该项目学校在当地属于一所规模较大的农村初级中学,从师资力量、教学水平、 硬件建设方面在当地同类学校中都属前列。
  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项目使教师能够成功上整合课,较为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并反映设备的使用的效果很好。
  
  “携手助学”实现了一所农村中学多年不敢奢望的梦想
  ——甘肃省泾川县王村镇中学
  
   2008年3月5日长途汽车很快驶出天水市区,进入黄土高原盘山公路,山区的路不像城市里的路,由于积雪使路面崎岖不平,路面损坏严重,颠簸着、摇动着,艰难的前行。我不时地注视着窗外,公路两旁偶尔有几棵白杨,挺拔地站立在路边像是卫兵一样。天是蓝的、土是黄的、山是秃的,树是没有叶的。等到了宁夏境内的六盘山,满山白白的积雪覆盖在山坡,白雪层中出现了绿色的松树,我知道翻过六盘山很快就到甘肃境地,就到我要寻找的目的地——甘肃省泾川县王村镇中学。
  微软“携手助学”项目改变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甘肃省泾川县王村镇中学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位于甘肃省东部,秦陇交界处,泾川县城西十五公里、312国道北侧。现有22个教学班,教职员工80余人,学生1000多名。
   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项目实施前,王村中学计算机配备和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比较落后。学校无法开展正常的信息技术课,任课老师办公条件很差,无法上网,信息封闭。项目的实施彻底改变了王村镇中学信息化设备短缺的现状,使该校一跃成为当时泾川县教育信息化装备最好的学校。
   校长王治奎很兴奋地说:2005年8月,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百间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在我校建成,使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对我校的信息化工作推动很大。
  硬件建设上了档次,信息化工作形成了规模。该项目为我校捐赠了32台计算机、一个多媒体教室,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一台数码相机,以及相关附属设备和部分教学资源软件——“图腾教学资源”共计五科(语文、英语、数学、政治、历史),这是一所农村中学多年不敢奢望的。
  为老师专业发展搭建了全新的平台
  机房管理教师这样说:我校充分发挥微软机房和多媒体教室的功能对老师进行全员培训,让每一位教学人员都能了解掌握电脑操作基本技能,有12人取得全县教师计算机能力等级证书,大部分老师学会了 PPT演示文稿的制作和网络教学资源的搜索下载整理,有部分年轻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能整合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加大了课堂教学容量,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计算机机房和多媒体主要是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等大多数学科教师使用,只要多媒体室使用不冲突,随时都可以使用。当然,每周至少安排4—6课时对教师进行培训或上机练习,上网查找资源资料等。
  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高兴地说:项目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的建成,为我校师生搭建了实践的平台、展示创新理念的窗口。我校师生通过校本培训,已取得了县级培训证,好多老师利用计算机备课,设计教学课件,教学案例。
  地方教育主管领导高度评价
  泾川县教育局副局长赵晓春:项目实施两年多来,学校老师的信息化素养有了明显提升,信息化应用及学科整合水平不断提高,先后在市、县级举办的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评选活动中,选送作品60余件,有20件获奖,在全县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中,该校教师参考人员,合格率均居全县前列。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日益浓厚,动手能力明显增强,在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举行的“第二届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主题活动”中,学生制作的PPT、网页作品均有获奖。学生与教师的操作技能培训、教学资源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等方面都做得比较扎实。目前,该校信息化应用总体水平居全县前列。
   从正在上课的学生了解到学生利用计算机主要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用电脑画图、用演示文稿(PPT)制作幻灯片和制作,也学习了网络基本知识,电子邮件的收发,简单的网页制作、Word文档的处理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使用等。
   另外我还欣赏了学生通过计算机设备制作的电子作品:通过计算机设备,学会了Word文稿的简单处理编排,电子表格的基本使用和画图工具的使用。也与老师同学们共同学习专题学习网站的制作,作品《西王母文化》专题学习网站也获奖。
   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在项目建设和活动开展期间,甘肃省教育厅副厅长孙杰、科技处处长余学军、甘肃省电教中心主任杨晓健等领导同志对项目实施给予关怀和指导。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副局长何泳忠、甘肃省平凉市教育局局长王兴、甘肃省兰州市电教中心主任梁琪、天水市电化教育馆馆长王虎明、平凉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贾斌、兰州市城关区教育局局长张军、副局长高岺、天水市麦积区教育局副局长陈宝林、甘肃省泾川县教育局副局长赵晓春,分别到所在地学校指导工作,对项目工作也相当重视,不论从项目建设到正常使用,还是从教师培训到活动开展,在有限的财力下,拨款支持活动的开展和课题的深入研究。另外,专家郭绍青教授、王吉庆教授、陈庆贵副研究员、陈美玲教授等曾先后到三所学校指导项目活动,为项目校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对项目给予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
   通过几天的采访和考察我深深地感到项目实施非常成功,所到之处当地教育机构领导、学校校长、学科教师、学生非常感谢微软“携手助学”项目给当地教育的支持,因为项目使他们享受了信息时代的优质资源,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该项目不但是提供设备,还组织相关培训及活动,还有跟踪回访。该项目就像一棵棵挂满硕果的果树一样,在贫瘠的土地上——黄土高坡、黄河岸边扎根、发芽、开花、结果,影响一代代人,他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项目学校师生普遍反映,希望今后能继续给他们支持,因为他们真正需要这些项目,师生渴望的眼睛,是对知识的向往!
  (策划:刘曦葳 记者:刘德亮)
其他文献
我在操场玩,  全身脏兮兮。  妈妈说我  像一朵小烏云。  汗水流下来,  哗哗哗,  下雨了。
在我四岁生日时, 何叔叔给了我一个盒子, 并说:“盒子里面有惊喜哦!”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盒子,发现里面是一条小狗。我高兴极了,一边抚摸着小狗,一边向叔叔道谢。  过了几天,我才发现,它的品种是吉娃娃犬。吉娃娃虽然个头不大,但很能“卖萌”。我给它取了个适合它的名字,叫“小Q”,也就是“小可爱”的意思。  小Q身材比较娇小,有着棕色的斑点,白色是占领小Q 全身最多的颜色。每当我放学回来,小Q 就用自己娇
这两位同学同为四年级,他们的“长大”同题却不同体裁——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我盼着早些进入小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走进了心目中理想的小学,我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說:“爸爸,妈妈,我上小学了,我长大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小学生并不代表你就是大人了。”  于是,我继续等待“长大”的到来。  在穿衣服时,发现衣服小了,我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爸,妈妈,我的衣服小了,我长大了。”父
偶然找到书页泛黄的《窦娥冤》,翻开第一页,熟悉的字迹又一次出现在我的眼前,泪水湿润了我的眼眶,多少年前的一幕幕又出现了……  “曾祖母,给我讲一个故事嘛!”我躺在曾祖母的怀里,说。“好,好,好,今天讲《窦娥冤》的故事吧!”曾祖母笑著说。  “窦端云因为父亲无钱还债,被送到蔡家当儿媳妇。有一天,窦娥的丈夫去世了……”还没等曾祖母说完,我便问:“什么是‘去世’?”曾祖母笑着说:“去世就是死去,就是去了
摘 要:本文通过对当今知识网络发展状况的考察,将知识网络的理念与教育结合起来,在西部农村地区尝试构建教育知识网络模型,希望能为今后进一步发展西部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实践工作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农村地区;教育知识网络;网络模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18-0006-03    一、教育知识网络概述    1.教育知识网络的含义  知
近几年来,我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站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高度,按照“创新思路、优化资源、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根据“重管理、促应用、抓培训、带队伍”的思路,坚持以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重点,通过创新建设、强化培训、科学管理、普及应用,切实加快了教育信息化进程,构建了覆盖全县中小学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让全体学生真正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永修教育现代化建设
我最喜欢看科幻电影了,今年春节,我看了咱们中国人自己拍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  这部电影的大致情节是:在很远很远的未来,太阳开始衰老膨胀,地球将被太阳吞没,人类在地球上安装了上万个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在“流浪”的路上,行星发动机发生了故障。在地球即将撞上木星的关键时刻,以一群中国人为主的救援力量共同点燃木星,拯救了地球……  我以前看过很多科幻电影,但从来没有像这次一样激动。走出
这个双休日,我早早地写完了作业,觉得很无聊,就去商店里逛逛。  来到商店,我的目光很快就锁定了一包颜色鲜艳的名叫“秀逗”的糖果。我顿时产生了好奇心,决定尝试一下这种新糖果。临走之前,老板提醒我它很酸。但我是个爱吃酸食的人,便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装,把一颗糖往嘴里一塞。哇!哇!怎么这么酸?那酸味从舌头散发开来,溢满整个口腔,泪水不听使唤地流了下来。渐渐地,渐渐地,酸味流进喉咙里,当我实在忍不住想吐出来的
摘 要:本文介绍了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校园网的建设历程。十年之间,网站的访问量突破百万大关。该校以科研促推进,以活动促发展,充分发挥网络优势进行教育教学。最后,本文描述了学校网站发展蓝图。  关键词:科研;校园网;网站建设;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3.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24-0082-03    一、十年·百万,以卓越为追求    走进盐城市第一
为啥快餐店里炸的只是薯条(土豆条),而不是紅薯条?按理说,红薯的含糖量比土豆的高,更甜更好吃啊。但,其中缘由可真不是一个“口感”就能解答的。  红薯的含糖量确实比土豆的高,但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在油炸的时候,红薯更容易粘连,热的红薯条韧性大,可一旦变冷,它就会变得很硬。  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要归结于饮食习惯。炸薯条兴起于西式快餐店,深受西方饮食习惯的影响。从16世纪开始,土豆就抓住了西方人的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