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移植体内连续筛选法建立人胃恶性淋巴瘤裸小鼠高转移模型系统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athan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建立侵袭和转移潜能不同的人胃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高转移模型系统.方法 将外科手术切除的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原发灶和肝转移灶新鲜瘤组织块分别植入裸小鼠胃壁黏膜下层内,通过鼠间连续原位传代技术筛选高转移和特异器官转移瘤株.观察原位移植的成瘤率、移植瘤的侵袭、转移特性,并进行形态学(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体核型和流式细胞分析.结果 人胃恶性淋巴瘤原发灶和肝转移灶新鲜组织均移植成功,建立了两株转移生物学特性不同的人胃(肝转移灶)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肝转移模型(HGBL-0304)和人胃(原发灶)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高转移模型(HGBL-0305).移植瘤组织病理学为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两株模型分别传至45代,共移植裸鼠419只,其中肿瘤移植生长率和液氮冻存复苏成活率均为100%.在转移时间、器官转移率、肝转移程度和宿主生存期上两株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GBL-0304和HGBL-0305模型肝转移率为100%和69.5%,脾转移率为94.3%和55.6%,淋巴结转移率为62.6%和45.7%,腹腔种植转移率为43.5%和30.5%;肝、脾、淋巴结和腹腔种植转移出现时间分别为移植后2周和5周,3周和6周,2周和3周,3周和6周.HGBL-0304和HGBL-0305模型肝转移分别以弥漫累及肝左右叶为主和肝右叶累及为主.HGBL-0304和HGBL-0305模型荷瘤鼠平均生存期分别为54.3 d和106.9 d.结论 外科原位移植体内筛选法是一种建立人恶性淋巴瘤裸鼠高转移模型和特异器官转移模型的有效方法.HGBL-0304和HGBL-0305模型是首次成功建立的来自同一瘤源的两株侵袭和转移潜能不同的人胃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肝转移模型和高转移模型。

其他文献
病历摘要患者男,29岁,因"反复发热5个月,左侧口角歪斜、肢体无力2个月余"于2008年10月20日入院.患者2008年5月开始反复发热,多在38.0℃左右;自服"对乙酰氨基酚"后可退热.当地胸部X线、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患者于2008年7月上旬先后出现腹部以上左侧半身及面部麻木,右侧肢体感觉异常,口角向右歪斜.头颅CT示"右侧基底节区片状低密度影"。
期刊
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抗癌协会和中华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10第三届中大-哈佛乳腺癌学术研讨会,将于2010年4月15日至17日在广州市白天鹅宾馆召开。本次会议将邀请哈佛大学等国外多位教授以及国内在乳腺癌治疗领域最著名的专家,针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手术方法、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和生物治疗等的进展作专题讲座,探讨乳腺癌最新的诊治方法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本期杂志刊登了3篇艾滋病相关的临床研究和临床基础研究文章,结果均有创新性,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现在的艾滋病临床研究水平.编辑部委托我来点评一下这3篇文章的优缺点,并就如何开展艾滋病的临床研究和发表文章谈谈体会。
期刊
目的 观察四氯化碳/乙醇诱导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实验性肝纤维化和肝癌的过程.方法 采用四氯化碳/乙醇分别诱导野生型小鼠、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转基因小鼠、HBsAg转基因小鼠20周,观察每组小鼠发生肝纤维化和肝癌的情况,并采用RT-PCR方法检测HBx及HBsAg基因的表达.结果 转基因小鼠肝脏有HBx或HBsAg基因表达,而野生型小鼠则没有.3组小鼠之间及雌、雄性之间发生肝纤维化的程度差
为了提高妇产科疾病的诊疗水平,推动学科发展,同时为妇产科医师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和中华医学杂志主办、中华妇产科杂志协办、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的2010中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将于2010年8月6-9日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本次学术会议重点就妇科肿瘤、普通妇科、生殖内分泌和围产医学、计划生育等妇产科的热点话题进行学术探讨,将邀请国内著名专家郎景和教授、杨慧霞教授、杨冬梓
在过去的几十年,疾病监测和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全球哮喘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哮喘以可逆性气流受限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点,而喘息是哮喘最常见的症状。
期刊
目的 通过体外模拟CO_2气腹环境,观察其对腹膜间皮细胞损伤、增殖、分泌功能及对人胃腺癌细胞AGS、MKN-45与间皮细胞黏附的影响.方法 以体外原代培养腹膜间皮细胞为实验对象.实验分为对照组和CO_2处理组,其中CO_2处理组又按照压力不同分为10、12、15 mm Hg组.问皮细胞经不同压力CO_2处理后用乳酸脱氢酶法检测细胞损伤,氯化硝基四氮唑蓝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分泌功能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的飞跃式发展,循证医学的深入,改变医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间的脱节,医学的转化型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备受重视。
期刊
目的 探讨输尿管镜技术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 2004年2月至2009年2月我院应用输尿管镜技术处理768例输尿管疾病所发生的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中并发症:置镜失败6例(0.78%),输尿管口损伤、黏膜下假道形成12例(1.56%),输尿管穿孔16例(2.08%),结石移位13例(1.87%,13/697),输尿管黏膜撕脱3例(0.39%).术后并发症:腰痛、肾绞痛11例(1.
患者男,54岁,因活动后胸闷6年,加重15 d入院.患者就诊前无明确发热病史,无外伤史,无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查体:心界扩大,心律齐,主动脉瓣听诊区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心尖区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余未见异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