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空巢心理自救七法

来源 :保健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th_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李和老伴原是双职工,已退休几年,如今是衣食不愁。可自从孩子成家搬出去住之后,他和老伴守着空荡荡的房子,怎么也提不起精神来。老两口因无事可干,经常焦虑不安、情绪低落,有时莫名其妙地产生心慌、害怕等现象,还经常生病。为此,他们咨询了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告诉他们产生的身心问题是由于家庭“空巢”而诱发的,心理学上称之为空巢心理或空巢综合征。
  那么,面对空巢产生孤独感的老年朋友,怎样进行心理自救呢?心理学家提出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供参考:
  一、认知疗法。“空巢父母”最重要的是自己要调整心态,要对亲子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无论父母还是子女都是独立的个体,儿女终究要到外面去闯世界,去寻求属于他们的一片天地。子女长大成人,从父母身边离开,成家立业,哺育自己的后代,是子女成熟的标志。所以,老年人应该为子女的独立而欣慰,为子女所取得的成绩而自豪。在子女离家前,父母就应该调整自己的生活重心和生活节奏,而不是一切围着孩子转。
  二、婚姻疗法。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孩子离家,老年夫妇应该及时地将情感转向老伴,相互给予对方更多的关心、体贴和安慰,以此去填补因子女离巢而留下来的“真空”,使自己的心态保持稳定。如果是丧偶老人,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考虑再婚,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寄托,摆脱孤独感。
  三、情境疗法。摆脱孤独的最佳方法是创造良好的生活情境。子女离家并不等于断绝彼此的关系,子女离家建立新的生活空间后,老人还应该继续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尽量增强两代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条件许可时,老人也可以在子女家轮流居住。这就是一种生活情境的创造。
  四、情趣疗法。多培养兴趣爱好,把生活安排得充实些。父母在孩子离家后,应主动积极地通过各种方式排遣孤独,或寻找替代物填补感情的空白。“空巢父母”空闲时间相对较多,完全可以用这些时间重新拾起因工作而放弃了的爱好。即使没有兴趣也可以培养,比如看书、习字、画画、弹琴、打拳、击剑、养花、唱戏、收藏、烹饪、健身等。在此过程中广交朋友,不但可以学习新知识,活跃大脑,还可开阔眼界,使生活充满生气,这是战胜“空巢”孤独感的极佳途径。即使从事这些活动时可能只有一个人,但是一旦全身心地投入,孤独感也就悄然消失了。
  五、宠物疗法。饲养宠物来做伴。饲养宠物也不失为“空巢家庭”的好选择。有研究表明,饲养伴侣动物有助于娱乐并放松身心,使感情有所依靠,有助于减轻压力,加强感情交流,促进身心健康。
  六、目标疗法。应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去,关心社会,重新确立追求目标,发挥余热,老有所为。对于一些身体较好的老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是充实内心、克服空虚的较好方法。如参加社区服务和建设,有一定专长的,可返聘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担任顾问等。这样不但有益于社会,也有益于老年人自身。使内心世界变得充实,有利于克服或减少老朽感、颓废感和空虚感,减轻心理负担,享受美好人生。重新确立新的追求目标是老人克服“空巢心理”的最佳方式。
  七、情绪疗法。正视现实,承认生理衰退这一客观事实,正确对待、泰然处之,保持情绪稳定、心态乐观。在平常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是常有的,怒、忧、悲、恐等不良情绪不时发生,要创造良好心境,做到理智冷静,自我调节。为此,老年人可找一些大众型的心理学、保健学等方面的书刊看看,学会自我调节心情。另外还应学会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如发呆、抑郁时,可打开电视看看娱乐节目。出现心慌、焦躁不安、害怕等现象时,可静坐下来,听听积极向上的民乐,做做深呼吸等。情绪起伏不定时,应加强自控力,保持内心的平静。
其他文献
哮喘是一种非常顽固的慢性疾病,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哮喘的发病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气温、湿度、气压等因素可诱发哮喘。气温骤变影响机体的内分泌及免疫功能,容易引发疾病。湿度过高能促进细菌的繁殖和尘螨的滋生;湿度过低可使呼吸道黏膜干燥,气道上皮细胞受损,也会加重哮喘。气压过低,可使各种致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皮毛、细菌、灰尘与工业性刺激物等易于向低处散落而被吸入人体呼吸
我退休后,生活无忧,空闲的时间多了,总要找点事做才行。有一天,一位知心老友对我说:“你会摄影,又会写文章,何不畅游天下,写些小文章,拍拍照,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  我按照这位老友的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就深深感觉到:旅游,可以开阔视野和心胸,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样,心胸也寬广起来,忘记了烦恼和忧愁!  摄影可以让大脑老得慢,既能活动筋骨又能锻炼身体、亲近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还可以交到很
宋代苏洵咏菊诗,曾有“粲粲秋菊早,卓为霜中英”之句。菊花既被称为霜中的英雄,那么,每年秋季全国各地纷纷举行菊展,就可算得是菊花的群英大会了。  中国菊花的历史,真是太悠久了。远在晋代的陶渊明,已在吟哦着“采菊东篱下”的诗篇。不过古时的菊花,大概只有黄色一种,所以“菊有黄华”“黄花晚节香”啊,都把黄花来作为菊花的代名词。后来仗着园艺工人的智慧,出了许多新品种来,由宋代的七八十种,增加到明代的两百余种
齐白石到老还忘不了童年在河邊钓鱼虾的情景,晚年给于非闇画的《钓虾图》上题了一段忆旧的话。说他五六岁时在老屋星塘岸戏耍,浅水中见到大虾而不可得,拿了粗麻线系上棉絮为饵沉入水中。虾足钳饵,线一拉上来,虾也跟着出水了,比钓鱼更有趣:“儿时乐事老堪夸,衰老耻知煤米价。怜君著述钓鱼趣,何若阿芝絮钓虾。”  晚年的齐白石一边耻知煤米之价,一边画出贵虾之图,恋旧的意兴更比常人复杂得多。有座古庙里有一位炜师傅当年
我因腰椎间盘突出做了腰部磁共振检查,检查发现尾椎管内有一个2.2毫米×2.4毫米的囊肿,目前腰腿有些疼痛。请问,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可以保守治疗吗?  辽宁本溪 刘海涛  椎管囊肿主要包括骶管囊肿和腰椎管囊肿。椎管囊肿不是都有臨床症状,如果做磁共振检查发现椎管内存在囊肿,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一般无须特殊治疗,只需定期复查。  如果椎管内存在囊肿,同时囊肿对神经以及脊髓造成压迫,并产生相应的症状,如
药物依从性是指患者遵从医嘱用药的程度。患者的服药行为与医嘱是一致的,就是依从性良好;相反,不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或不经医生同意私自换药、停药、拒服药等现象就是不依从。  老年患者的依从性和持续用药对慢性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有研究显示,老年患者依从性差会导致对疾病的失控。如抗高血压药和他汀类药物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心绞痛的风险增加1倍。更为重要的是,用药依从性差可导致医生增加
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正是养生的好时节。中医认为春主生发,与肝相对应。当春之时,要多食一些性味甘平的食物和时令蔬果,如菌菇类、荠菜、番茄等,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下面推荐几道有助于春季养生的菜。  番茄牛腩  材料  新鲜牛腩400克,番茄2个,土豆1个,苹果1个,生姜、精盐少许,桂皮、香叶适量。做法  1 新鲜牛腩洗净切块。  2 铁锅里加凉水,放入姜片、桂皮、香叶。  3 放入切好的牛腩块,大
我們身边总有些性情急躁的人,缺乏耐心,我们通常把这样的人称为“急性子”。近日,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学教授和心理学教授主导的一项研究发现,缺乏耐心与人体衰老之间存在关系。  研究者从“有耐心者”和“没耐心者”中提取DNA分析,检测其老龄化的速度,发现越是不耐烦的人端粒长度就越短,尤其是女性。而端粒的长度短于平均值,被视为是健康状况较差和早亡的迹象。  假如一个人想延缓衰老,就要努力加强自我的内在修养,
右佐匹克隆、扎来普隆、唑吡坦这三种安眠药都是处方药,属于二类精神药品。按照规定,只有精神科医生以及取得二类精神药品处方资格的医生才能开出,且只能在医院买到。然而,有些患者为贪图方便,会利用家人的此类药物,或通过其他途径来获取此类药物,继而自行服药。殊不知,处方药不遵医嘱或不在药师的指导下自行服用,会产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可致人残疾甚至死亡。  自右佐匹克隆、扎来普隆、唑吡坦被批准上市以来,美国食品
一些人喜欢吃甜食,即使正在减肥需要控制糖分摄入,也不能自抑。特别是当承受较大压力时,更想吃甜食。或许有人会将其归咎于自控能力差,不过德国吕贝克大学的科學家发现,压力大时想吃甜食是因为大脑需要从糖分中获取能量。   尽管大脑只占体重的2%,但它消耗了人体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的一半。碳水化合物可被消化分解成葡萄糖,而葡萄糖是大脑主要的能量来源。当人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时,大脑需要额外12%的热量。这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