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史论结合初探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gn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史论结合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当前的教学中对此还不够重视,在教学方法上存在误区。本文阐述了加强史论有机结合的方法,重点强调了“从史实中来,到史实中去”的史论结合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教学方法 高中历史 史论结合 探讨
  中学历史教材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指导,做到史学观点和历史材料的辩证统一,史实与理论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历史学科的教学应坚持史与论的结合,既要求学生了解具体生动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更要从历史事件和现象中分析历史理论,理解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当前高中生的“史论结合”能力还比较差,有的虽有史论,但貌合神离;有的以理论做结论,言之无物;有的虽有充实的史实,但理论单薄。这些问题的出现,表明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在史论结合方面存在问题。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史论结合”能力,本人有如下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提高对“史论结合”的认识
  首先,理解史论结合的关系,是正确处理史论结合的前提。“史”是客观反映历史的基本材料,是进行历史理论思维的起点和载体,脱离了史料这一根本,理论的思考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史论结合”的教学便成了空中楼阁。这样的理论教学只能是灌注式的,是刻板僵硬的教条,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所谓“论”,是在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有一定见地的观点或结论,是对史料研究、分析、概括、论证的产物,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较强的理论性。只有从史料出发,才能形成正确的理论;科学的理论又对史料的研究起着指导作用。这是历史教学研究的真正价值所在。
  其次,加强“史论结合”的教学是教学大纲和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的要求。贯彻落实大纲的要求,就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是对考试说明要求的重视,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应吃透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挖掘、拓展,将史实和理论有机结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把学科能力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二、坚持理论从史料中来,再到史料中去的方法
  (一)坚持理论从史料中来
  教育重在理解,理论是认知的结果,往往并没展示得出结果的思维过程。如果在教学中只进行理论传授而忽视史实的阐发,学生就很难真正理解。因此,坚持理论从史料中来的教学方法,既要努力挖掘史料中蕴含的理论因素,又在史料讲述时深刻阐发理论知识。比如,鸦片战争的爆发,从英国对华的侵略政策和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关系,来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教师可以设置问题,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由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引起的吗?然后进一步引导,为什么会有虎门销烟的壮举?学生自然会明白,是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造成白银外流,社会风气败坏。而英国从殖民地装运鸦片来华,是要摆脱中英贸易的逆差地位,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对外进行殖民扩张的需要。可见,英国的侵华政策是一以贯之的,鸦片贸易是其手段之一,而虎门销烟是引起鸦片战争的偶然事件,是事件的导火索。即便没有虎门销烟,中英之战迟早要爆发,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堡垒一定会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所攻破。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具体生动地了解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因为有具体历史事件的依托,便于理解和运用。
  (二)坚持理论到史料中去
  训练学生掌握历史理论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让学生获得一种手段,能运用理念对材料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理论到史料中去,是强调学生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在反复训练的基础上得到能力的提高。理论到史料的训练有以下两个主要途径:第一,教师在讲授理论观点时,不能只讲理论,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多地举证史实,以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比如,对于“时势造英雄”的观点,应当启发学生列举出苏秦配六国相印、秦始皇统一六国、克伦威尔领导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俄国彼得大帝改革等事例。
  同时,在讲授史实时,应该讲清史实中蕴含的理论知识,要训练学生用理论对史实做出解释。第二,多利用习题进行训练。题目的类型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可以是材料解析题,可以是问答题,也可以是选择题。比如,选择题秦始皇大兴土木,修阿房宫,筑骊山墓,今天的史学家多贬其“徭役繁重”;隋文帝土木建设规模也不小,如:
  营建大兴城,设仓库,开运河,但是今天的史学家多夸赞其功。究其原因是( )
  A.评价标准不一样,史学家褒贬各异
  B.民间已成定论,史学家只好附从
  C.历史人物贡献不同,史学家褒贬自然不同
  D.古史如此评价,史学家断难翻案。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解答,能够有效训练学生运用辩证的观点和人本思想理论的能力。在训练中,不要求学生作纯理论的阐述发挥,而应以理论观点去诠释史料,从史料中表述出理论含量。
  综上,我们认为,应高度重视高中历史教学中史论结合的教学,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都应加强探索,寻求高效的教学途径,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认识、运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进民.历史教学应注重“史论结合”[J].新课程,2009(1).
  [2]仙碎林.历史教学应注重“史论结合”[J].甘肃教育,2007(6).
  [3]杨荣光.注重史论结合 提高学科能力[J].宜宾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
  [4]霍金萍.历史教学必须遵守史论结合原则[J].教书育人,2008(8).
其他文献
保证政府间财政分配平衡是我国公共财政制度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本文在阐述政府间财政失衡内涵的基础上,详细地罗列出其所导致的五点危害,并提出纠正其所需的体制机制。
学生的习作内容千篇一律;表达方式单一、陈旧;语言成人化、死板、单调;从教学模式上看,基本是管制式的,上级管下级,教师管学生,是“天经地义”;从课堂教学上看,教师是主体,教材是“圣经
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需要语文老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不能只关注语文知识系统的教学,通过听、说、读、写来进行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识字作为学生进行阅读的基础,需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推理与判断。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动手操作活动架起了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形象的学生思维之间的桥梁。  【关键词】新课程 改革 教学 数学    以建构主义为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和不断深入,对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作为初中历史教学,应为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而不懈努力。其中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就能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应该如何利用乡土历史资源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以下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做出以下几点分析。  一、 探讨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乡土历史资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在满足物质基本需求之后,人们逐渐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享受。最为典型的就是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而乡村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但同时也带来一些新问题。在大规模的撤点并校被叫停后,应理性对待学校的撤并与恢复,妥善解决学
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一直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考、学生背”的传统教学,把英语纯粹当作评议知识来讲授。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传统教学已不再适应社会
农业机械化代表着先进的农业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在分析发展农机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及阻碍农机化发展进程因素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