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励才:一个脚踏实地的护航者

来源 :科学中国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wudai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
  ——《后汉书·华佗传》
  这段文字,记载了华佗采用麻沸散为病人医治的临床情形。如果说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华佗就是第一位采用麻醉技术的医师,做出了世界医学史上无可比拟的创举,比现代医学中的麻醉药早了一千多年。
  正因如此,尽管人们把1846年美国麻省总医院Morton医生首次公开施行乙醚麻醉作为现代麻醉学的开端只有百余年的历史,我国自古以来对麻醉剂的探索精神却已经成为深厚的文化积淀,影响着一代代醉心于此的学者。徐州医学院麻醉学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国家特色专业、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首席带头人张励才教授,也是此道中人。
  创新特色专业 潜心润育桃李
  早在1986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徐州医学院就在国内率先创建了麻醉学本科专业。一路摸索,走到如今,麻醉学学科已经成为徐州医学院的特色和优势。1997年,“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麻醉学专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多年来,麻醉学学科的履历上留下了“江苏省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省医学重点学科、省“135工程”重点学科”等荣誉,够耀眼,也够分量。与此同时,依托于该学科,麻醉学专业成长为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麻醉学教学团队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麻醉学科的发展逐渐赢得了业内的青睐,全国高等教育学会麻醉学教育分会、江苏省麻醉研究所、江苏省麻醉学(麻醉与镇痛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医科大学麻醉学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站都挂靠或设点于该学科,卫生部还将之指定为“卫生专业技术职称考试麻醉学专业命题基地”。
  作为首席带头人,张励才在30余年的从教历程中见证了徐州医学院麻醉学学科的发展,也始终在教学第一线承担不同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带教任务,并创设科研学术论坛、励志教育讲座等。在学生眼里,他的课程科学逻辑、明白易懂、幽默风趣,也因此乐于在徐州医学院首届“大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评选中纷纷为他投上自己的一票。在他心里,学生是幼苗,需要一视同仁地去灌溉,不仅主动为本科生、研究生创设多门课程,还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迄今,他主编卫生部、教育部规划教材《麻醉解剖学》等7部著作,先后获得省部级教学、教材成果奖5项,其中,《麻醉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获2011年江苏省人民政府高等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他本人也先后被评为江苏省高校师德模范、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并成为徐州医学院第一位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名师出高徒。自1994年担任麻醉学科研究生导师以来,张励才悉心指导硕士研究生66名,博士研究生7名,博士后1名。这些学生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多名研究生获得江苏省优秀学位论文和研究生创新课题,两名学生在读期间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如今,这些学生的工作遍布海内外,也多成为我国麻醉行业的带头人或骨干。提及于此,张励才总是倍感自豪,甚至胜于自己被授予的任何荣誉。
  几十年如一日,他在教书育人中沉稳地成长着,当他的主编教材被用到课堂上,当他的教育改革措施被推广开来,当喜欢与欣赏的目光越来越多,他一点一滴的作为也逐渐凝聚起来,在徐州医学院麻醉学科的发展基石中写下了他的名字。
  执着原创研究 护航科技团队
  当然,张励才的工作不止在“园丁”上,他还是一位执着的科研工作者,长期从事麻醉与镇痛的基础研究。
  在麻醉学界,提起“触液核”,很多人都不陌生。这个命名者,正是张励才。只是,这项研究却不是只有命名这么简单。在麻醉与镇痛的神经环路研究领域,张励才持续研究20余年,终于以自行筛选到的特异性标记方法,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了脑内存在特殊的核团——“接触脑脊液神经核团”。这一发现为神经—脑脊液—机体之间可能存在的调控关系提供了明确的形态学证据,开辟了认识人体调控关系的新视野,为揭示脑的奥秘,阐释特定生理与病理条件下,脑脊液中物质变化及其来源,麻醉与镇痛途径以及诊断和治疗某些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
  在略显浮华的当今科学界,围绕一个主题潜心研究者并不多见。张励才20年磨一剑,以72篇研究论文,(其中SCI收录20篇),51.028影响因子,120次国际他引和3项授权发明专利的原创性成果——“脑脊液-脑-脊髓途径痛与镇痛的形态学基础与分子机制”研究,荣获江苏省政府科学技术一等奖。
  “这是徐州医学院科技成果的历史性突破。”对此,徐州医学院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但对张励才来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方才春满园。自2005年以来,作为徐州医学院麻醉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点首席带头人和主要负责人,他将精力更多放在提高麻醉学科整体科研实力上。
  如何提升科研实力?靠的自然不是空口白话,而是脚踏实地。“以前,我们能拿到的省(部)国家级项目和成果寥寥无几,论文主要发表于国内期刊,也没有授权专利。”面对这样的现状,有人沮丧,可张励才却觉得这同样意味着上升空间也很大。他们能做的就是,亦步亦趋地走好眼前的路,让别人相信他们有能力做好更大的项目。经过数年的兢兢业业,他们终于实现了“整体水平国内同行领先”的目标。目前,年均获得各级资助20项左右,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5项,并有重点项目1项;年均发表论文超百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5篇左右,影响因子逐年上升,2007年学科曹君利博士的学术论文荣获“首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近五年获得省级及以上成果奖8项,其中包括江苏省科技技术一等奖1项,成为徐州医学院科技奖项的历史性突破,同时获得授权专利4项。
  好的成果自然离不开优秀的人才和一流的平台。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团队的人才战略已经跳出了校内转调和自我培养的局限,发展为与国内外引进、借力发展等措施并重,从而显著改善了团队成员年龄、学缘和学历结构,31名专职科研及管理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已经高达18人。而依托于徐州医学院“十二五”江苏省重点学科和江苏高校优势学科,麻醉学学科研究平台上已经拥有了江苏省麻醉学麻醉与镇痛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麻醉医学研究所等省级研究机构命名。最重要的是,科研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他们投入约5000余万元建成了4000余平方米的实验室,在国内同专业里规模最大、投入最多;他们拥有从斑马鱼到灵长类等不同动物行为学监测,从分子、基因、细胞、心肺器官等形态与功能监测,以及临床药理与药物合成与分析等完善的麻醉和镇痛研发技术设备,其中不乏质谱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在国内同专业内最为先进的设备;近两年来他们先后从美国、中科院、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引进10余名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级人才(其中包括江苏省“双创计划”引进人才1名,江苏省特聘教授3人,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1人),并与美国麻省总院、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等国外学术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交流关系,在接受国内外学者工作上,又是国内同专业开放程度最高的一个专业研究机构。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逐渐被冠以麻醉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麻醉学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美名。
  当团队逐渐焕发出新的活力,张励才认为年轻人才才是团队的未来,甘为人梯,为他们的发展创造空间。他就是这样,一切皆以团队和学科为重,低调做人、务实求真。无论到何时,只要团队需要,他都愿意做这艘“船舰”的护航者。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模式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传统教育模式存在一些弊端,越来越受到现代教育模式的挑战.现代远程教育逐步形成开放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 利用传统的机械加工方法生产的颗粒饲料来饲喂水产动物 , 已 经远远不能满足水产养殖业的需要 . 采用硬颗粒饲料来饲喂生产动物 , 不仅使大量营
自从有了机械运动.人类便开始不停与振动噪声斗争着。在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随着人们对生命与生活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汽车的振动噪声也成为以细节着眼、衡量一国汽车制造水平的
2013年.中国矿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室主任.锂离子电池课题组(实验室)组长庄全超走进了他的不惑之年。
现代社会发展的急促步伐.使许多人感触到心理压力(应激)越来越大,如何科学解释其机理从而合理调控心理压力是许多科学工作者期盼的目标和兴趣。
历史表明,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关,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技术创新,一切创新活动实施之前必须先有创意构思,设计是创造力的集成和综合。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创新设计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有关政策建议、行动计划专题方面的研讨,2014年2月25日,课题组在北京召开了专题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主持,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机械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