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昆明地区平均海拔1900米左右,年均气温14.5℃,年温差12到13℃,调查研究该地区结直肠癌化疗后中医证候学特点,分析地域因素对结直肠癌化疗后中医证侯形成的影响程度,因地制宜的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方法:查阅相关文献,结合导师临床经验,制定中医证候学调查量表。对118例结直肠癌化疗后患者进行临床观察,进行中医辨证,得出该地区结直肠癌化疗后临床常见证型。结果:118例患者化疗后证型以脾肾阳虚证为主,临床表现以食少纳呆、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和腹痛喜按等症状最多见;兼见气虚、血虚,夹瘀者亦不在少数。结论:该地区结直肠癌化疗后以脾肾阳虚证为最常见证候,治疗应以温补脾肾为主要原则。
【关键词】昆明;结直肠癌;化疗;证候学
【中图分类号】R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2)10-0020-02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来源于云南省中医医院肿瘤科门诊和病房(2010年3月-2011年3月),共调查了118例。其中,男7l例,女47例,年龄最小34岁,最大68岁,平均51.8±6.7岁。全部病例诊断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为结直肠癌,且均经过化学治疗,患者一般状况经KPS评分达60分以上。
1.2研究方法采用临床调查的方法,首先在查阅相关文献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整理和归纳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后出现的常见中医临床症状,制定出中医临床证候学调查表。通过对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后出现的症状、体征进行记录并辨证。调查结束,对所凋查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1.3症状记录采用卫生部药政司《新药(中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症状记分法:重度记为3分,中度记为2分,轻度记为1分,无症状的记为0分。舌脉象仅作为辨证参考依据,不记分。
1.4中医辨证标准
阴虚证、阳虚证、气虚证、血虚证、脾虚证、肾虚证、心虚证、肝虚证和肺虚证的诊断标准参考198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中医虚证辩证参考标准》;痰证诊断标准按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血瘀证诊断标准按1988年10月北京血瘀证研究国际会议上制定的《血瘀证诊断参考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主要临床症状分布情况由表1可知,118例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后主要临床表现以脾系统和肾系统的症状群居多,整个机体的阴阳偏颇表现为阳虚,食少纳呆、畏寒肢冷、恶心呕吐和大便溏泄四个症状表现最为突出。
2.2症状轻重程度分布情况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患者化疗后食少纳呆、畏寒肢冷、恶心呕吐和大便溏泄四个症状不仅发生率高,而且在轻重程度也主要以中重度表现为主;神疲乏力、腹胀喜按、夜尿频多三个症状例数居中,主要表现为于轻度和中度;其余症状例数少且症状轻。
2.3舌、脉象分布情况见表3
从表3舌脉象资料可知,118例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后以阳虚证之舌、脉多见。
2.4辨证分型情况
2.4.1虚实辨证及兼夹证情况见表4
从表4资料中,可知118例结直肠癌患者单一证型不存在,阳虚兼气虚证占了64.41%,阳虚兼血虚证占了24.58%,且夹瘀证占了45.76%,不同于我国平原地区以气阴两虚证为主的调查情况。
2.4.2主证症状五脏分布情况
通过对表4、表5的综合分析得出昆明地区结直肠癌化疗后的主要证型以脾肾阳虚证为主。
3 讨论
因地制宜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原则之一,《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因此只有根据不同地域的人群的体质特点和病理变化采用相应的治疗法则,才会收到满意的疗效。
3.1结直肠癌化疗后中医证候学特征及成因分析从调查结果看,昆明地区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后以阳虚证为主,但无单一证型,往往并见气虚和血虚证,且夹瘀者占了45.76%,涉及脏腑主要为脾肾。阳虚证成因可能受到化疗药物种类、剂量、化疗方案、化疗间期及化疗疗程的影响,也可能与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相关,但与平原地区肿瘤患者化疗后的相关数据比较所表现出的差异,应与该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关系更为密切。夹瘀较重可能为化疗后机体虚弱,因虚致瘀。化疗后的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及肾毒性等主要对应于中医的脾系统和肾系统受损表现,这可能是阳虚证中以脾肾阳虚为主的主要原因。
3.2昆明地区结直肠癌化疗后中医治疗原则
目前中医药针对化疗毒副反应的治疗主要以扶正为主,但不同地区及不同研究得出的结果使得各有侧重,如补养气血、益气养阴、健脾和胃、滋补肝肾、温补脾肾等。从本研究结果看,温补脾肾法更适合昆明地区结直肠癌化疗后的患者。
【关键词】昆明;结直肠癌;化疗;证候学
【中图分类号】R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2)10-0020-02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来源于云南省中医医院肿瘤科门诊和病房(2010年3月-2011年3月),共调查了118例。其中,男7l例,女47例,年龄最小34岁,最大68岁,平均51.8±6.7岁。全部病例诊断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为结直肠癌,且均经过化学治疗,患者一般状况经KPS评分达60分以上。
1.2研究方法采用临床调查的方法,首先在查阅相关文献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整理和归纳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后出现的常见中医临床症状,制定出中医临床证候学调查表。通过对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后出现的症状、体征进行记录并辨证。调查结束,对所凋查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1.3症状记录采用卫生部药政司《新药(中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症状记分法:重度记为3分,中度记为2分,轻度记为1分,无症状的记为0分。舌脉象仅作为辨证参考依据,不记分。
1.4中医辨证标准
阴虚证、阳虚证、气虚证、血虚证、脾虚证、肾虚证、心虚证、肝虚证和肺虚证的诊断标准参考198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中医虚证辩证参考标准》;痰证诊断标准按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血瘀证诊断标准按1988年10月北京血瘀证研究国际会议上制定的《血瘀证诊断参考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主要临床症状分布情况由表1可知,118例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后主要临床表现以脾系统和肾系统的症状群居多,整个机体的阴阳偏颇表现为阳虚,食少纳呆、畏寒肢冷、恶心呕吐和大便溏泄四个症状表现最为突出。
2.2症状轻重程度分布情况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患者化疗后食少纳呆、畏寒肢冷、恶心呕吐和大便溏泄四个症状不仅发生率高,而且在轻重程度也主要以中重度表现为主;神疲乏力、腹胀喜按、夜尿频多三个症状例数居中,主要表现为于轻度和中度;其余症状例数少且症状轻。
2.3舌、脉象分布情况见表3
从表3舌脉象资料可知,118例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后以阳虚证之舌、脉多见。
2.4辨证分型情况
2.4.1虚实辨证及兼夹证情况见表4
从表4资料中,可知118例结直肠癌患者单一证型不存在,阳虚兼气虚证占了64.41%,阳虚兼血虚证占了24.58%,且夹瘀证占了45.76%,不同于我国平原地区以气阴两虚证为主的调查情况。
2.4.2主证症状五脏分布情况
通过对表4、表5的综合分析得出昆明地区结直肠癌化疗后的主要证型以脾肾阳虚证为主。
3 讨论
因地制宜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原则之一,《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因此只有根据不同地域的人群的体质特点和病理变化采用相应的治疗法则,才会收到满意的疗效。
3.1结直肠癌化疗后中医证候学特征及成因分析从调查结果看,昆明地区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后以阳虚证为主,但无单一证型,往往并见气虚和血虚证,且夹瘀者占了45.76%,涉及脏腑主要为脾肾。阳虚证成因可能受到化疗药物种类、剂量、化疗方案、化疗间期及化疗疗程的影响,也可能与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相关,但与平原地区肿瘤患者化疗后的相关数据比较所表现出的差异,应与该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关系更为密切。夹瘀较重可能为化疗后机体虚弱,因虚致瘀。化疗后的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及肾毒性等主要对应于中医的脾系统和肾系统受损表现,这可能是阳虚证中以脾肾阳虚为主的主要原因。
3.2昆明地区结直肠癌化疗后中医治疗原则
目前中医药针对化疗毒副反应的治疗主要以扶正为主,但不同地区及不同研究得出的结果使得各有侧重,如补养气血、益气养阴、健脾和胃、滋补肝肾、温补脾肾等。从本研究结果看,温补脾肾法更适合昆明地区结直肠癌化疗后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