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教学设计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hua5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内容是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则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学生对以上两大历史事件有一定了解,但对五四精神和党诞生意义理解上存在困难。因此这节课通过计算机网络创设丰富的历史情境,设置相关问题,既让学生有一定的创作、发挥空间,又让学生在此过程中理解好五四精神和党诞生意义。
  
  2.学情分析
  初二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获得了一定发展,对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分析能力,同时又具有好表现、思维活跃等特点。这节课借助计算机网络创设的丰富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历史想象,帮助学生探究问题、主动获取、运用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提高归纳课文的能力;学会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两个历史事件中激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难点:对五四精神和共产党诞生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
  
  1.学习资源
  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三册教科书。
  以一个有关五四运动的专题网站为蓝本,根据课文授课的要求、学习问题及授课时间的限制等,改良制作成本次授课的网络课件。
  
  2.教学媒体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提供的网络教学平台系统
  
  五、教学过程
  
  1.授课课时:1课时
  
  2.设计思路
  如何能让学生从感性与理性两方面去认识五四精神和共产党诞生的意义是本课至关重要的地方。如果按照传统授课方式,以老师分析讲解为主,表面上能让学生从理论的角度去解决这两个知识难点,但事实上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理解了,却相当缺乏情感体验。于是本人设想:通过计算机网络创设丰富历史的情境,设置相关问题,既让学生有一定的创作、发挥空间,又让学生在此过程中理解好五四精神和共产党诞生意义。
  学习问题总体设计的思路是: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中切实体会五四精神和共产党诞生意义,而不只是教师空洞的说教。根据对教材的研究与教学大纲的要求,我设计了两个学习问题。
  (1)假设你是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名爱国学生,要上街进行爱国宣传。请你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拟写一幅标语或一句口号。要求宣传语言生动、简洁,富有号召力。
  [设计思想:学生在运用教师制作的网络课件去深入了解五四运动的整个过程中,网络课件丰富的资料能让学生重回历史现场,为学生创作宣传单提供资料与情感条件,同时还让学生在创作宣传单的过程中理解与体会五四运动中的反帝爱国情怀,并从中学习五四精神。]
  (2)想一想:除了示威游行外,学生还有什么方法令政府拒签和约?(提示:除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还可以联系当时中国社会中各阶层的力量来思考。)
  [设计思想:学生通过讨论,既可从各自发表的意见中发现学生运动的不足,又可以在与此前所出现的变革力量对比中认识到工人阶级是中国历史中重要的、彻底的革命力量,从而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引导学生解决两个问题时,应注意充分肯定和支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任何一点进步和可取之处,而表现出来的幼稚、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观点都是学习过程中必然要发生的现象,教师不能对此进行任何的讽刺、批评或斥责,而应进行适当的引导,力求学生自己形成纠正自己看法的愿望和能力。这个过程比学习知识的过程更重要,更具有教育的实质性价值。
  
  3.授课过程
  (1)复习导入(2分钟)
  教师:回忆中国在近代化上的探索,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提出疑问,近代化探索失败了,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的出路是什么?
  [设计思想:复习上一单元的知识点,并在学生头脑中设置了矛盾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基础知识的解决(5分钟)
  教师安排学生做基础知识练习题。
  
  学生主要通过阅读课本解决以上知识点。
  [设计思想:通过课本,使学生掌握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同时为后面的活动提供知识支撑。]
  (3)宣传单创作(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标语或口号的创作。
  题目:假设你是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名爱国学生,要上街进行爱国宣传。请你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拟写一幅标语或写一句口号。(要求:宣传语言生动、简洁,富有号召力。)
  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布自己的创作。
  
  [设计思想:让学生在创作宣传单的过程中理解与体会五四运动中的反帝爱国情怀,并从中学习五四精神。]
  (4)论坛讨论(13分钟)
  教师在前面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讨论。
  题目:想一想,除了示威游行外,学生还有什么方法令政府拒签和约?(提示:除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还可以联系当时中国社会中各阶层的力量来思考。)
  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辩论。
  
  [设计思想:通过讨论,既让学生发现学生运动的不足,又可以在与此前所出现的变革力量作对比中认识到工人阶级是中国历史中重要的、彻底的革命力量,从而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5)扩展浏览(5分钟)
  学生继续浏览有关中国共产党的网页,深入了解中共一大的详细情况。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荣山中学)
  
  点评
  
  本课设计很有创新点,摒弃了传统历史课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的“讲授—记忆”教学模式,采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学生“自学—讨论”为主的模式,设置了合适的讨论题目和创作题目让学生投身到历史事件中去,学生的感悟和体会比较深刻,参与度较高。在给学生的任务中,既包含了大量的阅读任务,又有对历史事件关键信息的快速总结和归纳,并有一定的创作型任务,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历史学科的相关能力,更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有帮助。教学环节中集体、小组、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课堂节奏把握得比较好。本课从历史学科特点出发,很好地利用了网络环境来提供资源材料和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交流、表达的机会。
  本节课也有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例如,阅读材料可进一步精简,降低一点难度;学生表达的形式可以多样,可适当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的讨论;学生自主学习环节较多,为了保障学习效果,可以在下课前进行小型的在线测试。
  
  (点评人: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谢 非)
其他文献
2007年夏天,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如期而至。经过三年的举办,作为展示北京教育风貌的年度盛会,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已独具规模和特色。走出重复,寻求超越,是本届教博会挑战的命题。分析本届教博会的创新元素,从形式到内容都不乏惊喜——既突出了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推广,也增设了机器人足球比赛等互动环节。不难发现,紧扣时代脉搏,实现新教育格局下不断地自我刷新,是本届教博会延续成功的秘诀。    校讯通:激发家
可能每天繁琐的小事,使我们无暇欣赏日出日落的色彩;繁忙平淡的生活,也逐渐磨平了我们面对四季轮转和岁月更迭的遐思。幸好我们还有文学意境的勾勒与描述,还有艺术审美的提炼与升华。作为蕴含丰富话语内涵的文学作品,不仅只是简单记录下人类对世界的主观认知,而且还抒发出优美生动的情感体验。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留下了多少令人传吟不绝的名言佳句,构建了多少让人沉浸其中的优美境界。借助环境描述来写人叙事是文学作品的重
教研活动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校制度的改革、教学规模的扩大、教学内容的改变、教学手段的改进,传统的教研方式、内容和所涉及的范围已与现在的教学发展不相适应。各级教研组织需要加快对现行教研形式进行信息化改造,建立新的教研活动的环境,创建一支能够适应信息时代挑战的教研队伍,形成相应的体制和运行机制。  深圳市南山区是全国课改实验区
近年来,法学理论成为大众阅读消费中的新选择。无论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推出的专注于法律与宏大历史叙事的“雅礼译丛”,抑或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策划的侧重于思想史谱系铺陈的“新民说·读懂法理学”系列,都使得法理学走入中国公众视野,并在与时事热点的贴合中重焕活力。《法官如何裁判》(The Judicial Decision: Toward a Theory of Legal Justification)一
中国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历史迄今已有上百年之久,其政策演变也多有更迭。从最初的合作思想传播到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遍布神州,分别经历了中华晚清、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等多个不同时期。学术界关于近代合作思想最早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一直扑朔迷离,未有共识。从现代化角度而言,正如罗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所称:1905年之后的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的前身),不仅成为我国最早接受并传播合作思想
一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在有限的“忽然”里,我无限地将心力置于平凡朴实的写作之路上,转眼30载,一如既往。事非经过不知难,一路如此固执不化、坚忍不拔,竟无恣肆搁浅,现回头遥想,实觉不可思议。  少年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我走上文学道路,最要记得的人是先父。先父乃民国中学生,在闭偏一隅的深山远村,算是有学问的了。客家地区半耕半读的文化特性,在父亲身上留下了鲜明的烙印,直到驾鹤西去前
文学就是人学,人类世代继承的信仰就是孜孜不倦地追求生命的永恒。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我们用冰箱、相机、电影延长物质、情感的寿命。而文学,这个月光宝盒,可以实现超越时间、空间的所有想象。如果说有什么东西可以打败时间,消除空间?答案必将是文学。  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作家与地域的关系成为文学研究中研究文本的途径之一。作品中体现的地方特色成了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文学等学科的交汇之处;从文学创作来看,
《妇好》这部舞剧极具创新价值,对舞蹈语言本身的创造和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弘扬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将妇好这一历史上重要的女性人物通过舞蹈形象表达出来,弥补了中国古典舞殷商时代舞蹈表现的缺乏。  舞剧编导贺嘉佳,大胆选择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女政治家妇好为主题,在新中国重大歷史考古的坚实基础上,试图对妇好的历史进行了舞蹈化的精美呈现。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证明了中国在3300年前已经是礼乐盛世,舞剧《妇好》中的女
制作电子教案是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之一。典型教案大都有课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析、教学过程等固定标题和相关样式。“模板”和“样式”可实现教案的规范化,从而使同一学校、教研组或教师的同类文档具有相同风格,提高工作效率,而“格式”等功能可使教师根据实际需求实现教案的个性化。    一、设计思路    许多教师习惯于直接使用Word提供的“空白文档”编制教案,然后逐段修改格式,费力费时,还难于规范。建议利
/一/  何士光的短篇小说《乡场上》发表于《人民文学》1980年8月号,为这位业余作者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并且获得了1980年全国短篇小说奖。  《乡场上》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但充满张力。小说聚焦贵州某地梨花屯乡场上的一场寻常纠纷:食品购销站的会计妻子罗二娘向曹支书提出控诉,说民办教师任老大的儿子诬陷她儿子拾物不还。任老大的女人则反对这一控诉。纠纷的关键点就落在了罗二娘提出来的证人冯幺爸身上——他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