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内容是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则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学生对以上两大历史事件有一定了解,但对五四精神和党诞生意义理解上存在困难。因此这节课通过计算机网络创设丰富的历史情境,设置相关问题,既让学生有一定的创作、发挥空间,又让学生在此过程中理解好五四精神和党诞生意义。
2.学情分析
初二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获得了一定发展,对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分析能力,同时又具有好表现、思维活跃等特点。这节课借助计算机网络创设的丰富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历史想象,帮助学生探究问题、主动获取、运用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提高归纳课文的能力;学会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两个历史事件中激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难点:对五四精神和共产党诞生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
1.学习资源
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三册教科书。
以一个有关五四运动的专题网站为蓝本,根据课文授课的要求、学习问题及授课时间的限制等,改良制作成本次授课的网络课件。
2.教学媒体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提供的网络教学平台系统
五、教学过程
1.授课课时:1课时
2.设计思路
如何能让学生从感性与理性两方面去认识五四精神和共产党诞生的意义是本课至关重要的地方。如果按照传统授课方式,以老师分析讲解为主,表面上能让学生从理论的角度去解决这两个知识难点,但事实上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理解了,却相当缺乏情感体验。于是本人设想:通过计算机网络创设丰富历史的情境,设置相关问题,既让学生有一定的创作、发挥空间,又让学生在此过程中理解好五四精神和共产党诞生意义。
学习问题总体设计的思路是: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中切实体会五四精神和共产党诞生意义,而不只是教师空洞的说教。根据对教材的研究与教学大纲的要求,我设计了两个学习问题。
(1)假设你是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名爱国学生,要上街进行爱国宣传。请你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拟写一幅标语或一句口号。要求宣传语言生动、简洁,富有号召力。
[设计思想:学生在运用教师制作的网络课件去深入了解五四运动的整个过程中,网络课件丰富的资料能让学生重回历史现场,为学生创作宣传单提供资料与情感条件,同时还让学生在创作宣传单的过程中理解与体会五四运动中的反帝爱国情怀,并从中学习五四精神。]
(2)想一想:除了示威游行外,学生还有什么方法令政府拒签和约?(提示:除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还可以联系当时中国社会中各阶层的力量来思考。)
[设计思想:学生通过讨论,既可从各自发表的意见中发现学生运动的不足,又可以在与此前所出现的变革力量对比中认识到工人阶级是中国历史中重要的、彻底的革命力量,从而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引导学生解决两个问题时,应注意充分肯定和支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任何一点进步和可取之处,而表现出来的幼稚、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观点都是学习过程中必然要发生的现象,教师不能对此进行任何的讽刺、批评或斥责,而应进行适当的引导,力求学生自己形成纠正自己看法的愿望和能力。这个过程比学习知识的过程更重要,更具有教育的实质性价值。
3.授课过程
(1)复习导入(2分钟)
教师:回忆中国在近代化上的探索,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提出疑问,近代化探索失败了,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的出路是什么?
[设计思想:复习上一单元的知识点,并在学生头脑中设置了矛盾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基础知识的解决(5分钟)
教师安排学生做基础知识练习题。
学生主要通过阅读课本解决以上知识点。
[设计思想:通过课本,使学生掌握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同时为后面的活动提供知识支撑。]
(3)宣传单创作(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标语或口号的创作。
题目:假设你是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名爱国学生,要上街进行爱国宣传。请你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拟写一幅标语或写一句口号。(要求:宣传语言生动、简洁,富有号召力。)
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布自己的创作。
[设计思想:让学生在创作宣传单的过程中理解与体会五四运动中的反帝爱国情怀,并从中学习五四精神。]
(4)论坛讨论(13分钟)
教师在前面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讨论。
题目:想一想,除了示威游行外,学生还有什么方法令政府拒签和约?(提示:除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还可以联系当时中国社会中各阶层的力量来思考。)
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辩论。
[设计思想:通过讨论,既让学生发现学生运动的不足,又可以在与此前所出现的变革力量作对比中认识到工人阶级是中国历史中重要的、彻底的革命力量,从而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5)扩展浏览(5分钟)
学生继续浏览有关中国共产党的网页,深入了解中共一大的详细情况。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荣山中学)
点评
本课设计很有创新点,摒弃了传统历史课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的“讲授—记忆”教学模式,采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学生“自学—讨论”为主的模式,设置了合适的讨论题目和创作题目让学生投身到历史事件中去,学生的感悟和体会比较深刻,参与度较高。在给学生的任务中,既包含了大量的阅读任务,又有对历史事件关键信息的快速总结和归纳,并有一定的创作型任务,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历史学科的相关能力,更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有帮助。教学环节中集体、小组、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课堂节奏把握得比较好。本课从历史学科特点出发,很好地利用了网络环境来提供资源材料和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交流、表达的机会。
本节课也有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例如,阅读材料可进一步精简,降低一点难度;学生表达的形式可以多样,可适当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的讨论;学生自主学习环节较多,为了保障学习效果,可以在下课前进行小型的在线测试。
(点评人: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谢 非)
1.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内容是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则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学生对以上两大历史事件有一定了解,但对五四精神和党诞生意义理解上存在困难。因此这节课通过计算机网络创设丰富的历史情境,设置相关问题,既让学生有一定的创作、发挥空间,又让学生在此过程中理解好五四精神和党诞生意义。
2.学情分析
初二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获得了一定发展,对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分析能力,同时又具有好表现、思维活跃等特点。这节课借助计算机网络创设的丰富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历史想象,帮助学生探究问题、主动获取、运用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提高归纳课文的能力;学会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两个历史事件中激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难点:对五四精神和共产党诞生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
1.学习资源
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三册教科书。
以一个有关五四运动的专题网站为蓝本,根据课文授课的要求、学习问题及授课时间的限制等,改良制作成本次授课的网络课件。
2.教学媒体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提供的网络教学平台系统
五、教学过程
1.授课课时:1课时
2.设计思路
如何能让学生从感性与理性两方面去认识五四精神和共产党诞生的意义是本课至关重要的地方。如果按照传统授课方式,以老师分析讲解为主,表面上能让学生从理论的角度去解决这两个知识难点,但事实上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理解了,却相当缺乏情感体验。于是本人设想:通过计算机网络创设丰富历史的情境,设置相关问题,既让学生有一定的创作、发挥空间,又让学生在此过程中理解好五四精神和共产党诞生意义。
学习问题总体设计的思路是: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中切实体会五四精神和共产党诞生意义,而不只是教师空洞的说教。根据对教材的研究与教学大纲的要求,我设计了两个学习问题。
(1)假设你是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名爱国学生,要上街进行爱国宣传。请你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拟写一幅标语或一句口号。要求宣传语言生动、简洁,富有号召力。
[设计思想:学生在运用教师制作的网络课件去深入了解五四运动的整个过程中,网络课件丰富的资料能让学生重回历史现场,为学生创作宣传单提供资料与情感条件,同时还让学生在创作宣传单的过程中理解与体会五四运动中的反帝爱国情怀,并从中学习五四精神。]
(2)想一想:除了示威游行外,学生还有什么方法令政府拒签和约?(提示:除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还可以联系当时中国社会中各阶层的力量来思考。)
[设计思想:学生通过讨论,既可从各自发表的意见中发现学生运动的不足,又可以在与此前所出现的变革力量对比中认识到工人阶级是中国历史中重要的、彻底的革命力量,从而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引导学生解决两个问题时,应注意充分肯定和支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任何一点进步和可取之处,而表现出来的幼稚、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观点都是学习过程中必然要发生的现象,教师不能对此进行任何的讽刺、批评或斥责,而应进行适当的引导,力求学生自己形成纠正自己看法的愿望和能力。这个过程比学习知识的过程更重要,更具有教育的实质性价值。
3.授课过程
(1)复习导入(2分钟)
教师:回忆中国在近代化上的探索,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提出疑问,近代化探索失败了,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的出路是什么?
[设计思想:复习上一单元的知识点,并在学生头脑中设置了矛盾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基础知识的解决(5分钟)
教师安排学生做基础知识练习题。
学生主要通过阅读课本解决以上知识点。
[设计思想:通过课本,使学生掌握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同时为后面的活动提供知识支撑。]
(3)宣传单创作(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标语或口号的创作。
题目:假设你是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名爱国学生,要上街进行爱国宣传。请你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拟写一幅标语或写一句口号。(要求:宣传语言生动、简洁,富有号召力。)
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布自己的创作。
[设计思想:让学生在创作宣传单的过程中理解与体会五四运动中的反帝爱国情怀,并从中学习五四精神。]
(4)论坛讨论(13分钟)
教师在前面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讨论。
题目:想一想,除了示威游行外,学生还有什么方法令政府拒签和约?(提示:除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还可以联系当时中国社会中各阶层的力量来思考。)
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辩论。
[设计思想:通过讨论,既让学生发现学生运动的不足,又可以在与此前所出现的变革力量作对比中认识到工人阶级是中国历史中重要的、彻底的革命力量,从而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5)扩展浏览(5分钟)
学生继续浏览有关中国共产党的网页,深入了解中共一大的详细情况。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荣山中学)
点评
本课设计很有创新点,摒弃了传统历史课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的“讲授—记忆”教学模式,采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学生“自学—讨论”为主的模式,设置了合适的讨论题目和创作题目让学生投身到历史事件中去,学生的感悟和体会比较深刻,参与度较高。在给学生的任务中,既包含了大量的阅读任务,又有对历史事件关键信息的快速总结和归纳,并有一定的创作型任务,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历史学科的相关能力,更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有帮助。教学环节中集体、小组、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课堂节奏把握得比较好。本课从历史学科特点出发,很好地利用了网络环境来提供资源材料和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交流、表达的机会。
本节课也有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例如,阅读材料可进一步精简,降低一点难度;学生表达的形式可以多样,可适当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的讨论;学生自主学习环节较多,为了保障学习效果,可以在下课前进行小型的在线测试。
(点评人: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谢 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