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胰腺癌是欧美国家"因癌致死"的第4大肿瘤,其中超过80%的胰腺癌为胰腺导管腺癌(PDAC).PDAC发病隐匿,超过80%的患者就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总体5年生存率约5%[1].目前,胰腺癌动物模型建立主要有致癌物诱导、移植瘤、基因工程构建3种方式.现对3种方法进行综合阐述.一、致癌物诱导胰腺癌动物模型1941年,Wilson等[2]通过喂给白化大鼠含2-乙酰氨基芴饮食后,第1次发现致癌物可诱导动物发生胰腺癌.迄今,已发现多种致癌物诱导胰腺癌动物模型,二甲基苯并蒽(DMBA)可诱导大鼠与小鼠发生胰腺癌,N甲基N’亚硝基脲(MNU)可诱导仓鼠与豚鼠发生胰腺癌,但其中大鼠与仓鼠对诱导致癌反应性最好.目前应用较广的为N亚硝基二丙胺衍生物(BOP)诱导的叙利亚仓鼠模型[3].由于BOP等化学致癌物引起的基因突变位点尚不清晰,这就限制了利用该类模型进行下游分子信号通路的研究.而且,致癌物诱导致癌的器官特异性较低,同时对环境污染较大.但其可通过诱导细胞死亡或组织损伤来引起基因突变进而成瘤,并且在成瘤过程中经过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上皮内瘤变(PanIN)等病理过程,符合人体发病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