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前后侧脑室周围假性囊肿的MRI评价及预后分析

来源 :中华放射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ms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评价出生前后不同类型侧脑室周围假性囊肿(PVPC)的MRI特点及其变化、预后的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7月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67例产前MRI诊断为PVPC的胎儿临床及影像资料,并进行出生后随访,其中24例失访,2例出生后死亡,将存活的41例胎儿进行预后分析,并进行Gesell量表评分。根据囊肿位置及是否伴有其他颅内外异常分为孤立性先天性囊肿、先天性囊肿伴其他异常、孤立性室管膜下囊肿及室管膜下囊肿伴其他异常4组。所有MRI图像由2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分别进行评价,包括囊肿位置、囊腔数量、囊肿大小、是否伴有其他异常及出生前后变化。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两名医师之间的一致性;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先天性囊肿组、室管膜下囊肿组囊肿位置(单/双侧)、囊腔数量(单/多腔)及是否伴其他异常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先天性囊肿组、室管膜下囊肿组囊肿平均前后径、平均高度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4种不同类型侧脑室周围假性囊肿Gesell量表在适应性、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个人-社交发育商(DQ)评分之间的差异。

结果

2名医师对41例出生前后PVPC的位置、囊腔数量、囊肿大小、是否伴有其他异常及出生前后大小变化情况的一致性均为好,ICC值分别为0.865、0.931、0.798、0.904、0.879。先天性囊肿组(18例)的囊肿均于出生后变小或消失,DQ均正常。孤立性室管膜下囊肿组(14例)中,出生后囊肿变小或消失12例,大小未见明显变化2例,仅1例DQ轻度迟缓;室管膜下囊肿伴其他异常组(9例)中,出生后囊肿变小或消失6例,大小未见明显变化3例,7例DQ表现为不同程度迟缓。孤立性室管膜下囊肿与室管膜下囊肿伴其他异常组间DQ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孤立性室管膜下囊肿组与孤立性先天性囊肿组间的DQ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先天性囊肿伴有其他异常组与室管膜下囊肿伴有其他异常组间DQ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胎儿孤立性PVPC多于生后减小或自行消失,预后较好;室管膜下囊肿伴有其他脑或形态学异常时,生后患儿发育可出现不同程度迟缓,预后较差。先天性囊肿预后较好。

其他文献
随着输血医学成为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建设输血科门诊是推动学科发展的迫切需要、顺畅诊治流程的现实要求,也是提升诊疗效果的必然选择。加强输血科门诊建设,不但有利于优化输血专业人才结构,而且能够为输血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坚实平台,以及有效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输血医学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研究输血科门诊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对于提高输血医学水平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目的探究在显微神经外科术前计划中神经外科专科医生通过3D-Slicer软件自主构建脑干纤维束的方法与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31例脑干区域病变住院患者DCIOM格式影像学资料并导入3D-Slicer软件系统由神经外科专科医生自主构建纤维束,分别生成二维部分各向异性(FA)图、方向编码彩色(DEC)图及三维纤维束示踪图,构建术前虚拟病理解剖影像
期刊
如何推进叙事医学在全科医学领域的应用,是促进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叙事医学的提出、在全科医学领域应用的必要性、国外与国内叙事医学在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国内叙事医学发展的阻力及应对措施展开阐述,以期推进叙事医学在我国全科医学领域的应用。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结直肠癌变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的UC患者869例,通过病例资料、电话随访获取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结直肠癌的发生情况,利用SAS 9.4软件分别对UC相关结直肠癌和UC不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特点、药物治疗、并发症及肠外表现情况进行单因素对比分析,后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0.05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多
目的探究面神经监测在听神经鞘瘤切除术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近2年来入院的80例听神经鞘瘤患者进行了前瞻性观察。将入院患者数字随机分为监测组和非监测组,测量患者肿瘤大小,对患者一般情况进行统计,评估患者术前听力下降情况,是否存在面部麻木,听神经鞘瘤后组相关症状,面神经功能等级等表现。监测组在实施听神经鞘瘤切除术时进行面神经监测,非监测组在手术过程中不进行监
低血糖症病因复杂,诊治困难。其中,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CHI)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目前已发现10余种可导致CHI的基因,包括葡萄糖激酶(GCK)基因。本文通过对一例低血糖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仔细分析,并行分子遗传检测,精准诊断一个GCK-CHI家系。本病例提示,仔细询问家族史对诊断CHI非常重要,对进餐后血糖持续低平的患者需考虑GCK-CHI。
目的探讨体肺双途径栓塞治疗肺动脉假性动脉瘤(pulmonary artery pseudoaneurysms,PAPs)伴大咯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经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ve angiography,DSA)证实为PAPs伴大咯血的15例肺结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前经常规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扫描后获得的肿瘤血流动力学及形态学特征预测术后复发时间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4年12月辽宁省肿瘤医院术后复发的乳腺癌患者58例,依据复发时间分为早期复发(术后≤2年)组33例,晚期复发(术后>2年)组25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行常规DCE-MRI扫描,通过计算机提取肿瘤三维容积内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及在每一个期相下的
本文报道肺原发性骨肉瘤1例。患者男,77岁,CT表现为左肺下叶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密度不均,内见多发囊状低密度影及点片状致密影,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囊性部分未见强化。病理诊断:肺原发性骨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