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们的学生有多少收获?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教会了多少影响着学生以后的学习,甚至让他们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而我们又有多少教学目标没有完成?
一、认真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单元反思
1.课前预习
《礼记·中庸》里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学习这件事来说,要想做到心中有数,就要学会预习。预习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对要学的知识有个大体了解,找疑点,提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听课,通过课堂上的集体学习完全掌握新知识。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就注重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要求他们在预习的时候逐字逐词逐句的熟悉教学内容,边读边勾画,边读边写,可以把理解的写下来,也可以针对不会的内容提出问题。完成以上任务后,让学生尝试着做练习。课本中的“想想做做”“练一练”安排的都是与例题同步的模仿练习。通过学生试做,可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内化新知识。同时要求他们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预习,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理解和练习,尝试着归纳出新知识的重点,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难点和有疑问的地方,听课时重点解决。在我班,布置预习任务后,第二天上课前每人手中都会有张小纸条,这张小纸条是学生预习的成果,可以是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是课前预习提出的疑问。学生通过预习,在新课教学之前已经掌握不少知识,同时也明确了还有哪些问题是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要重点解决的。每次上新课之前,我都会抽出五分钟的时间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这样能在新课教学时知道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重难点应侧重在哪里,教学中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学生课前的预习和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了解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既让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培养锻炼,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2.课后复习
复习是知识巩固的过程,是知识系统化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技能的过程,它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我在安排课后复习时主要有以下一些做法:一是安排学生适当做些数学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二是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题目运算,帮助学生学会挖掘概念和公式;三是收集一些典型错误和学生不会做的题目,帮助学生解题,以巩固学生的知识。这样几种练习和复习方式,让学生在每小节内容学完后,学会结合书本和同步测评,归纳整理本节内容的知识点,同时总结出书中和同步测评相似的知识类型。总之,复习不能仅仅局限于重复课本的内容上面,而应该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发现,所谓“温故而知新”也就是这个道理。
3.单元反思
在单元整理和复习时,我会留出比较充足的时间,先教给学生整理知识的一些方法,然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尝试用适当的方式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做一个概括性的描述,最后由本学习小组推选的一名学生代表总结发言。在课堂中,我根据每个学习小组的发言情况,及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再次开展交流讨论,最后由师生共同完成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图。在单元反思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多留给学生一点思考空间,让学生通过自我展示、交流和整理,用思维“激情”碰撞出“火花”,合作完成,写出单元反思。
二、教师在课堂上要真正做到角色的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作用下共同完成的。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递者,还应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但是往往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学习。这样的教学无法激发学生兴趣,甚至一部分学生会慢慢地逃避学习数学,掉队的学生越来越多。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把教学的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上。我认为引导学生应从下面入手:(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选择学生身边的素材,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在现在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应再是“死灌”知识给学生,而是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讨论,并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应是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师应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三、教会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
数学学科所具有的思考性、知识的发散性和思想的延伸性要求学生必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举一反三,善于变通。这就要求教师:(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2)加强探究性操作,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和做法,当然我的教育教学工作还有很多不够完善之处,需要不断向同行们学习。同时我还需要不断丰富自己,努力提高自我综合素质,力求做一名好的数学教育工作者。
一、认真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单元反思
1.课前预习
《礼记·中庸》里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学习这件事来说,要想做到心中有数,就要学会预习。预习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对要学的知识有个大体了解,找疑点,提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听课,通过课堂上的集体学习完全掌握新知识。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就注重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要求他们在预习的时候逐字逐词逐句的熟悉教学内容,边读边勾画,边读边写,可以把理解的写下来,也可以针对不会的内容提出问题。完成以上任务后,让学生尝试着做练习。课本中的“想想做做”“练一练”安排的都是与例题同步的模仿练习。通过学生试做,可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内化新知识。同时要求他们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预习,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理解和练习,尝试着归纳出新知识的重点,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难点和有疑问的地方,听课时重点解决。在我班,布置预习任务后,第二天上课前每人手中都会有张小纸条,这张小纸条是学生预习的成果,可以是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是课前预习提出的疑问。学生通过预习,在新课教学之前已经掌握不少知识,同时也明确了还有哪些问题是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要重点解决的。每次上新课之前,我都会抽出五分钟的时间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这样能在新课教学时知道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重难点应侧重在哪里,教学中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学生课前的预习和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了解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既让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培养锻炼,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2.课后复习
复习是知识巩固的过程,是知识系统化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技能的过程,它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我在安排课后复习时主要有以下一些做法:一是安排学生适当做些数学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二是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题目运算,帮助学生学会挖掘概念和公式;三是收集一些典型错误和学生不会做的题目,帮助学生解题,以巩固学生的知识。这样几种练习和复习方式,让学生在每小节内容学完后,学会结合书本和同步测评,归纳整理本节内容的知识点,同时总结出书中和同步测评相似的知识类型。总之,复习不能仅仅局限于重复课本的内容上面,而应该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发现,所谓“温故而知新”也就是这个道理。
3.单元反思
在单元整理和复习时,我会留出比较充足的时间,先教给学生整理知识的一些方法,然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尝试用适当的方式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做一个概括性的描述,最后由本学习小组推选的一名学生代表总结发言。在课堂中,我根据每个学习小组的发言情况,及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再次开展交流讨论,最后由师生共同完成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图。在单元反思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多留给学生一点思考空间,让学生通过自我展示、交流和整理,用思维“激情”碰撞出“火花”,合作完成,写出单元反思。
二、教师在课堂上要真正做到角色的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作用下共同完成的。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递者,还应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但是往往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学习。这样的教学无法激发学生兴趣,甚至一部分学生会慢慢地逃避学习数学,掉队的学生越来越多。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把教学的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上。我认为引导学生应从下面入手:(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选择学生身边的素材,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在现在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应再是“死灌”知识给学生,而是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讨论,并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应是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师应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三、教会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
数学学科所具有的思考性、知识的发散性和思想的延伸性要求学生必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举一反三,善于变通。这就要求教师:(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2)加强探究性操作,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和做法,当然我的教育教学工作还有很多不够完善之处,需要不断向同行们学习。同时我还需要不断丰富自己,努力提高自我综合素质,力求做一名好的数学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