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简单的平面几何图形是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几何教材主要采取“公式——例题——习题”的结构形式,偏重基础知识与技能,忽视情感与态度、体验与反思、过程与自主创新,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基本落实在计算图形的面积或体积上。《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使学生既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几何事实,又经历和体验几何活动的探索、交流过程,形成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积极情感与态度,要倡导“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空间与图形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为了体现新标准的理念,我校各学年组开展了研讨活动,我就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进行了教学尝试,上了一节研讨课。
二、教学案例
(一)创设情境 设疑导入
同学们,校园西侧有这样两块地,一块是平行四边形,一块是长方形(课件演示),这两块地谁的面积大?(生答略)
师:究竟谁说的对呢?要想比较大小,就要知道它们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你们会求吗?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求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
(二)动手操作 探索研究
1.猜测:在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求法之前,你们先大胆猜测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怎样求?
2观察:老师手里有这样一个平行四边形,认真观察,老师拉动这个平行四边形,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生答略)
师:面积在变化,它的底边和邻边的长度变了吗?那么你们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能用底边邻边来求吗?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能不能用底边高 来求呢?请各小组合作来验证
3.生操作,师巡视指导
4.各小组汇报(师课件演示不同验证方法)
(三)建立联系 推导公式
师:刚才我们用多种拼摆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并且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宽,那你们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吗?
(四)看书质疑
这部分内容在书80页、81页,打开书看看,你还知道了什么?(生汇报:数方格法也能求平行四边形面积)课件演示
(五)那么,同学们会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吗?我们再来看课前出示的问题(返回)
哪块地的面积大,为什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那好,老师想检测一下你们掌握的怎么样?有信心吗?
(六)巩固练习
(七)小结:这节课你有何收获?(生:——)
师: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真不简单,你们能大胆猜想并通过验证得出了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巧妙运用“转化”思想方法解决新问题。
(八)板书设计
平形四边形面积= 底×高
↓↓ ↓
长 方 形 面 积= 长×宽
三、教学反思
我认为教学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小学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它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本节课导入片断中,学生感觉平形四边形来源于生活实际,也体会到了计算它的面积的用处,这就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不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学生是不可能具有创新精神的。课始我设计了学生熟悉的校园西侧两块地比较大小。学生思索:到底谁说的对呢?我又引导学生再次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怎么求?是等于两条邻边乘积还是等于底乘高?”学生在独立思、相互交流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
3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学生之所以能想到用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正是通过学生在组内互相交流、相互启发才得到的“灵感”。
4.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初步体现了“提出问题——大胆猜测——反复验证——总结规律——灵活运用”这一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体验到知识的产生都经历了曲折艰苦的创新过程。
简单的平面几何图形是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几何教材主要采取“公式——例题——习题”的结构形式,偏重基础知识与技能,忽视情感与态度、体验与反思、过程与自主创新,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基本落实在计算图形的面积或体积上。《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使学生既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几何事实,又经历和体验几何活动的探索、交流过程,形成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积极情感与态度,要倡导“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空间与图形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为了体现新标准的理念,我校各学年组开展了研讨活动,我就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进行了教学尝试,上了一节研讨课。
二、教学案例
(一)创设情境 设疑导入
同学们,校园西侧有这样两块地,一块是平行四边形,一块是长方形(课件演示),这两块地谁的面积大?(生答略)
师:究竟谁说的对呢?要想比较大小,就要知道它们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你们会求吗?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求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
(二)动手操作 探索研究
1.猜测:在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求法之前,你们先大胆猜测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怎样求?
2观察:老师手里有这样一个平行四边形,认真观察,老师拉动这个平行四边形,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生答略)
师:面积在变化,它的底边和邻边的长度变了吗?那么你们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能用底边邻边来求吗?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能不能用底边高 来求呢?请各小组合作来验证
3.生操作,师巡视指导
4.各小组汇报(师课件演示不同验证方法)
(三)建立联系 推导公式
师:刚才我们用多种拼摆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并且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宽,那你们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吗?
(四)看书质疑
这部分内容在书80页、81页,打开书看看,你还知道了什么?(生汇报:数方格法也能求平行四边形面积)课件演示
(五)那么,同学们会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吗?我们再来看课前出示的问题(返回)
哪块地的面积大,为什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那好,老师想检测一下你们掌握的怎么样?有信心吗?
(六)巩固练习
(七)小结:这节课你有何收获?(生:——)
师: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真不简单,你们能大胆猜想并通过验证得出了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巧妙运用“转化”思想方法解决新问题。
(八)板书设计
平形四边形面积= 底×高
↓↓ ↓
长 方 形 面 积= 长×宽
三、教学反思
我认为教学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小学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它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本节课导入片断中,学生感觉平形四边形来源于生活实际,也体会到了计算它的面积的用处,这就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不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学生是不可能具有创新精神的。课始我设计了学生熟悉的校园西侧两块地比较大小。学生思索:到底谁说的对呢?我又引导学生再次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怎么求?是等于两条邻边乘积还是等于底乘高?”学生在独立思、相互交流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
3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学生之所以能想到用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正是通过学生在组内互相交流、相互启发才得到的“灵感”。
4.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初步体现了“提出问题——大胆猜测——反复验证——总结规律——灵活运用”这一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体验到知识的产生都经历了曲折艰苦的创新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