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活动单导学模式下数学实践课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85549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单导学”作为一种新兴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倡导课堂的主体就是学生的“活动”,“活动”是学生在活动单导学模式课堂中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形式。那如何在活动单导学的课堂中,通过设计数学实践活动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相互倾听、接纳,在活动中学会合作探究,在活动中主动辨析、质疑,构建正确的数学理念,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数学能力?
  一、利用活动单导学,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其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这正是学生未来成长的重要的数学素养之一。
  如现在的许多数学公开课,热闹非常,评课教师都说学生很投入,很有激情。但实践经验告诉我,这些数学课存在如下问题:课堂上学生们一个个争相踊跃发言,讨论的声音热烈嘈杂,这样学生压根儿就无法独立思考,无法形成有效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滥用那些有趣的、注重形式的、花花绿绿的东西,就会导致学生过于兴奋。”随之,教师为了“压倒”学生的议论声,就得提高嗓门讲课,而这样一来又引起了学生更大的兴奋。这种兴奋可能使学生一连几节课安不下心来,也就根本谈不上进行正常的学习活动。教师利用活动单导学,进行科学的设计,则可以改变上述状况。
  如在二年级数学活动课上,设计活动单如下。
  活动:将一根8米长的绳子对折2次,剪一刀,能剪成几根几米长的绳子?
  1.小组合作,尝试做一做;
  2.小组的3号同学汇报,4号同学演示;
  3.汇报后,有分歧的同学可以提问。
  本来这样一道题目,并没有特别的疑难之处,很快就有几个小组得出了答案:两根2米,一根4米。
  这时,另一个小组的汇报出现了不同意见:“我们还可以这样剪,一根2米,一根6米。”原来他们发现题目并没有要求应该怎么剪。教室里一下子静了下来。接下来,又出现了几种答案:对折后,将所有的对折点合在一起剪,则是4根2米;对折后,剪只有一对折点的头部,则是2根4米。
  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学生们都被这迥异的答案吸引住了,每个人都在倾听,并积极思维,随后各小组激烈地讨论。最后,一个看似只有一个答案的问题,却得出了令人吃惊的结论:有无数种答案。
  从以上活动单的设计中,我们不难发现,整个课堂在活动单的科学设计下,让学生在倾听不同意见后进入了浓郁的课堂探究氛围。要想小组的学习活动取得成功,如果不注意倾听和关注其他成员的探索收获,知识的认知肯定不能在小组学习中得到构建。
  在这样的课堂中,倾听他人的见解、发言,不仅体现在形式上,而且体现在内容上。教师不仅没有去强调保持课堂安静,强调注意倾听其他人和小组的发言,也很少去干涉学生的自主活动。各个组员和小组间形成了分歧讨论、共识趋同的倾听氛围,在此活动的最终又让个别不同意见者拥有发表的机会,动态生成了生生倾听、师生倾听的民主课堂。
  二、利用活动单导学,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疑”是思维的开端。因此,我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从教材内容出发,为学生搭建合理的“疑”与“思”的学习平台,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帮助他们体验数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数学的认知方式。而活动单导学则较好地体现出这一优势。如在学习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单。
  《甘薯体积的计算教学活动单》
  活动之一:计算甘薯的体积。
  活动要求:
  1.各组讨论;
  2.交流汇报各组解决问题的方法;
  3.汇报后,有分歧的同学可以提问。
  一开始,学生们都愣住了,有的说老师没教过求这样物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有的说就是有公式也不成,因为这个甘薯的形状太不规则了。
  过了一会儿,有个小组发言:“我们讨论后认为,如果把这个甘薯蒸煮一下,它就变软了,通过拍挤使它成为长方体或正方体,就能计算了。”我马上指出他们的想法很有意义,这是改变物体的形状而不改变物体的体积。又有小组说:“我们小组准备用天平先称一称它的重量,然后在甘薯上切下1立方厘米这么一块,也去称一称它的重量,这个甘薯的重量是这么一小块重量的多少倍,这个甘薯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的多少倍。”我说:“你们是根据同一种物质,它的体积与重量成正比例来解决问题的。这个办法不错,物体体积也能称出来。”
  通过讨论,其他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又有一个小组发言了。“用一个容器,比如是个圆柱体形状的,先量一量它的底面和直径,这样就能算出它的底面积。然后往里面倒水,再量一下水的深度,算出水的体积,再把甘薯放进水里,又能算出一个体积来,两次体积的差,就是甘薯的体积。”这简直就是中国阿基米得的诞生!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问题的提出引导着学生进行思考,没有替代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活动。应该说,这样一个结论,体现了学生敢于求异的创新思维,敢于对提出问题进行质疑,正是这堂数学课的可贵所在。
  为学生搭建利于质“疑”的平台,使任何有疑义的学生都有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其质疑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还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三、利用活动单导学,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于知识的建构,除非亲历探究过程,使知识来自主动认知,否则儿童无法真正理解和习得;只有通过亲身探究和实践,这些知识才在儿童心中真正获得新生和意义,获得“深层理解”。
  当我们将数学实践活动用活动单的形式展示出来,学习则真正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所进行的建构性的实践活动,成为实验操作、交流与讨论、体会反思、合作收获的活动。如针对计算甘薯体积的问题,我出示了《甘薯体积的计算教学活动单》之二。
  《甘薯体积的计算教学活动单》
  活动之二:计算甘薯的体积。
  活动要求:
  1.各组观察甘薯,小组1号组员准备一个能放进甘薯的量杯,放入水。
  2.把甘薯用线吊起来轻轻沉入水中,此时小组成员分别读取水面的刻度,1号组员负责记录。
  3.甘薯的体积等于前后水面刻度的差,小组2号组员准备进行交流汇报,小组成员要协助、完善汇报结果。
  4.各组再用另外的方法试一试,验证(操作、记录换其他组员)。
  5.各组6号组员准备进行交流汇报。
  从这种特定的课堂合作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学习不仅是个体行为,也是集体活动,学习目标需要通过共同探究、共同协作才能实现。人人都有活动目标,任何个体都是活动的主人。每个小组成员都承担着互补且有内在关联的角色,以使小组责任具体化。同时,以课堂学习目标的达成最大化为评价标准,以小组活动方式为基本学习活动形式,通过教学活动中的生生互动为手段,创设小组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了学生竞争、合作的良好心理品质,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数学课堂,对于学生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数学探究活动”正从预设向课堂生成、从封闭向开放、从单一向多元、从外在形式向内涵转变,学生真正形成了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究能力,并获得了具有创新意义的学习成果。
  (责编 蓝 天)
其他文献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是新生儿期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本病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其临床特征是皮肤受压或摩擦后即可引起大疱,皮损易发生在受外力影响的部位。该病多
学会观察,学生才会觉得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才会用数学的眼光会看待生活,知识才能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观察是一种能力,它不是学生一目十行,更不在于教师的夸夸其谈,而在于学生用身心一点一滴地去实践、探索、体会。提高观察力,永远是打开学生成功之门的第一把钥匙。小学教师更要将这把钥匙传授给学生,好让他打开一个个科学殿堂的大门。本文就教材中较多出现的图形与空间内容的教学,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
结合国内多条现代有轨电车工程设计,归纳总结了现代有轨电车变电所的分类及各自的优缺点,阐述了现代有轨电车变电所的景观处理策略,如将变电所与周边建筑合建,建造地下变电站
胰岛素瘤为胰岛β细胞组成的肿瘤,是因为β细胞分泌大量的胰岛素,胰岛素释放入血,引起以低血糖为主的一系列症状的疾病。手术切除肿瘤是根治疾病的最有效方法,且应尽早施行。肿瘤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及相关因素并从护理角度提出预防与处理对策。方法对33例施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加强围手术期的全
锐器伤是护士在治疗过程中常见的职业损伤,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主要职业危害,对受伤者身心影响严重。临床中一般使用锐器盒,但成本高,使用不便。在临床中,
参考美国交通信号控制手册(TSC)给定的最大允许车头时距值,对比公交专用道上现代有轨电车头时距与最大允许车头时距的关系,判断是否给予现代有轨电车优先通行权。提出了基于车
以佛山地铁魁奇路站实际工程为背景,对地下车站进行了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以反应位移法建立了地铁车站二维结构计算模型,求解了地下车站受地震荷载作用下响应结果,并与静力法
【现象】“想说爱你不容易”  近年来,我发现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做作业了,教师在一起也经常反映某某学生不肯做作业,为此大伤脑筋;也有很多家长为自己的孩子不肯做作业而恼火,恨铁不成钢。我们还发现,有的教师责令不肯做作业的学生带家长来,找家长“告状”,其结果只能使少数学生改正,而大多数学生依然故我。教师、家长往往从成人自身的角色出发,而很少关注到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  【寻因】“曾经沧海难为水”  就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