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单导学”作为一种新兴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倡导课堂的主体就是学生的“活动”,“活动”是学生在活动单导学模式课堂中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形式。那如何在活动单导学的课堂中,通过设计数学实践活动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相互倾听、接纳,在活动中学会合作探究,在活动中主动辨析、质疑,构建正确的数学理念,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数学能力?
一、利用活动单导学,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其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这正是学生未来成长的重要的数学素养之一。
如现在的许多数学公开课,热闹非常,评课教师都说学生很投入,很有激情。但实践经验告诉我,这些数学课存在如下问题:课堂上学生们一个个争相踊跃发言,讨论的声音热烈嘈杂,这样学生压根儿就无法独立思考,无法形成有效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滥用那些有趣的、注重形式的、花花绿绿的东西,就会导致学生过于兴奋。”随之,教师为了“压倒”学生的议论声,就得提高嗓门讲课,而这样一来又引起了学生更大的兴奋。这种兴奋可能使学生一连几节课安不下心来,也就根本谈不上进行正常的学习活动。教师利用活动单导学,进行科学的设计,则可以改变上述状况。
如在二年级数学活动课上,设计活动单如下。
活动:将一根8米长的绳子对折2次,剪一刀,能剪成几根几米长的绳子?
1.小组合作,尝试做一做;
2.小组的3号同学汇报,4号同学演示;
3.汇报后,有分歧的同学可以提问。
本来这样一道题目,并没有特别的疑难之处,很快就有几个小组得出了答案:两根2米,一根4米。
这时,另一个小组的汇报出现了不同意见:“我们还可以这样剪,一根2米,一根6米。”原来他们发现题目并没有要求应该怎么剪。教室里一下子静了下来。接下来,又出现了几种答案:对折后,将所有的对折点合在一起剪,则是4根2米;对折后,剪只有一对折点的头部,则是2根4米。
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学生们都被这迥异的答案吸引住了,每个人都在倾听,并积极思维,随后各小组激烈地讨论。最后,一个看似只有一个答案的问题,却得出了令人吃惊的结论:有无数种答案。
从以上活动单的设计中,我们不难发现,整个课堂在活动单的科学设计下,让学生在倾听不同意见后进入了浓郁的课堂探究氛围。要想小组的学习活动取得成功,如果不注意倾听和关注其他成员的探索收获,知识的认知肯定不能在小组学习中得到构建。
在这样的课堂中,倾听他人的见解、发言,不仅体现在形式上,而且体现在内容上。教师不仅没有去强调保持课堂安静,强调注意倾听其他人和小组的发言,也很少去干涉学生的自主活动。各个组员和小组间形成了分歧讨论、共识趋同的倾听氛围,在此活动的最终又让个别不同意见者拥有发表的机会,动态生成了生生倾听、师生倾听的民主课堂。
二、利用活动单导学,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疑”是思维的开端。因此,我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从教材内容出发,为学生搭建合理的“疑”与“思”的学习平台,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帮助他们体验数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数学的认知方式。而活动单导学则较好地体现出这一优势。如在学习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单。
《甘薯体积的计算教学活动单》
活动之一:计算甘薯的体积。
活动要求:
1.各组讨论;
2.交流汇报各组解决问题的方法;
3.汇报后,有分歧的同学可以提问。
一开始,学生们都愣住了,有的说老师没教过求这样物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有的说就是有公式也不成,因为这个甘薯的形状太不规则了。
过了一会儿,有个小组发言:“我们讨论后认为,如果把这个甘薯蒸煮一下,它就变软了,通过拍挤使它成为长方体或正方体,就能计算了。”我马上指出他们的想法很有意义,这是改变物体的形状而不改变物体的体积。又有小组说:“我们小组准备用天平先称一称它的重量,然后在甘薯上切下1立方厘米这么一块,也去称一称它的重量,这个甘薯的重量是这么一小块重量的多少倍,这个甘薯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的多少倍。”我说:“你们是根据同一种物质,它的体积与重量成正比例来解决问题的。这个办法不错,物体体积也能称出来。”
通过讨论,其他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又有一个小组发言了。“用一个容器,比如是个圆柱体形状的,先量一量它的底面和直径,这样就能算出它的底面积。然后往里面倒水,再量一下水的深度,算出水的体积,再把甘薯放进水里,又能算出一个体积来,两次体积的差,就是甘薯的体积。”这简直就是中国阿基米得的诞生!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问题的提出引导着学生进行思考,没有替代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活动。应该说,这样一个结论,体现了学生敢于求异的创新思维,敢于对提出问题进行质疑,正是这堂数学课的可贵所在。
为学生搭建利于质“疑”的平台,使任何有疑义的学生都有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其质疑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还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三、利用活动单导学,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于知识的建构,除非亲历探究过程,使知识来自主动认知,否则儿童无法真正理解和习得;只有通过亲身探究和实践,这些知识才在儿童心中真正获得新生和意义,获得“深层理解”。
当我们将数学实践活动用活动单的形式展示出来,学习则真正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所进行的建构性的实践活动,成为实验操作、交流与讨论、体会反思、合作收获的活动。如针对计算甘薯体积的问题,我出示了《甘薯体积的计算教学活动单》之二。
《甘薯体积的计算教学活动单》
活动之二:计算甘薯的体积。
活动要求:
1.各组观察甘薯,小组1号组员准备一个能放进甘薯的量杯,放入水。
2.把甘薯用线吊起来轻轻沉入水中,此时小组成员分别读取水面的刻度,1号组员负责记录。
3.甘薯的体积等于前后水面刻度的差,小组2号组员准备进行交流汇报,小组成员要协助、完善汇报结果。
4.各组再用另外的方法试一试,验证(操作、记录换其他组员)。
5.各组6号组员准备进行交流汇报。
从这种特定的课堂合作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学习不仅是个体行为,也是集体活动,学习目标需要通过共同探究、共同协作才能实现。人人都有活动目标,任何个体都是活动的主人。每个小组成员都承担着互补且有内在关联的角色,以使小组责任具体化。同时,以课堂学习目标的达成最大化为评价标准,以小组活动方式为基本学习活动形式,通过教学活动中的生生互动为手段,创设小组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了学生竞争、合作的良好心理品质,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数学课堂,对于学生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数学探究活动”正从预设向课堂生成、从封闭向开放、从单一向多元、从外在形式向内涵转变,学生真正形成了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究能力,并获得了具有创新意义的学习成果。
(责编 蓝 天)
一、利用活动单导学,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其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这正是学生未来成长的重要的数学素养之一。
如现在的许多数学公开课,热闹非常,评课教师都说学生很投入,很有激情。但实践经验告诉我,这些数学课存在如下问题:课堂上学生们一个个争相踊跃发言,讨论的声音热烈嘈杂,这样学生压根儿就无法独立思考,无法形成有效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滥用那些有趣的、注重形式的、花花绿绿的东西,就会导致学生过于兴奋。”随之,教师为了“压倒”学生的议论声,就得提高嗓门讲课,而这样一来又引起了学生更大的兴奋。这种兴奋可能使学生一连几节课安不下心来,也就根本谈不上进行正常的学习活动。教师利用活动单导学,进行科学的设计,则可以改变上述状况。
如在二年级数学活动课上,设计活动单如下。
活动:将一根8米长的绳子对折2次,剪一刀,能剪成几根几米长的绳子?
1.小组合作,尝试做一做;
2.小组的3号同学汇报,4号同学演示;
3.汇报后,有分歧的同学可以提问。
本来这样一道题目,并没有特别的疑难之处,很快就有几个小组得出了答案:两根2米,一根4米。
这时,另一个小组的汇报出现了不同意见:“我们还可以这样剪,一根2米,一根6米。”原来他们发现题目并没有要求应该怎么剪。教室里一下子静了下来。接下来,又出现了几种答案:对折后,将所有的对折点合在一起剪,则是4根2米;对折后,剪只有一对折点的头部,则是2根4米。
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学生们都被这迥异的答案吸引住了,每个人都在倾听,并积极思维,随后各小组激烈地讨论。最后,一个看似只有一个答案的问题,却得出了令人吃惊的结论:有无数种答案。
从以上活动单的设计中,我们不难发现,整个课堂在活动单的科学设计下,让学生在倾听不同意见后进入了浓郁的课堂探究氛围。要想小组的学习活动取得成功,如果不注意倾听和关注其他成员的探索收获,知识的认知肯定不能在小组学习中得到构建。
在这样的课堂中,倾听他人的见解、发言,不仅体现在形式上,而且体现在内容上。教师不仅没有去强调保持课堂安静,强调注意倾听其他人和小组的发言,也很少去干涉学生的自主活动。各个组员和小组间形成了分歧讨论、共识趋同的倾听氛围,在此活动的最终又让个别不同意见者拥有发表的机会,动态生成了生生倾听、师生倾听的民主课堂。
二、利用活动单导学,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疑”是思维的开端。因此,我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从教材内容出发,为学生搭建合理的“疑”与“思”的学习平台,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帮助他们体验数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数学的认知方式。而活动单导学则较好地体现出这一优势。如在学习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单。
《甘薯体积的计算教学活动单》
活动之一:计算甘薯的体积。
活动要求:
1.各组讨论;
2.交流汇报各组解决问题的方法;
3.汇报后,有分歧的同学可以提问。
一开始,学生们都愣住了,有的说老师没教过求这样物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有的说就是有公式也不成,因为这个甘薯的形状太不规则了。
过了一会儿,有个小组发言:“我们讨论后认为,如果把这个甘薯蒸煮一下,它就变软了,通过拍挤使它成为长方体或正方体,就能计算了。”我马上指出他们的想法很有意义,这是改变物体的形状而不改变物体的体积。又有小组说:“我们小组准备用天平先称一称它的重量,然后在甘薯上切下1立方厘米这么一块,也去称一称它的重量,这个甘薯的重量是这么一小块重量的多少倍,这个甘薯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的多少倍。”我说:“你们是根据同一种物质,它的体积与重量成正比例来解决问题的。这个办法不错,物体体积也能称出来。”
通过讨论,其他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又有一个小组发言了。“用一个容器,比如是个圆柱体形状的,先量一量它的底面和直径,这样就能算出它的底面积。然后往里面倒水,再量一下水的深度,算出水的体积,再把甘薯放进水里,又能算出一个体积来,两次体积的差,就是甘薯的体积。”这简直就是中国阿基米得的诞生!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问题的提出引导着学生进行思考,没有替代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活动。应该说,这样一个结论,体现了学生敢于求异的创新思维,敢于对提出问题进行质疑,正是这堂数学课的可贵所在。
为学生搭建利于质“疑”的平台,使任何有疑义的学生都有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其质疑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还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三、利用活动单导学,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于知识的建构,除非亲历探究过程,使知识来自主动认知,否则儿童无法真正理解和习得;只有通过亲身探究和实践,这些知识才在儿童心中真正获得新生和意义,获得“深层理解”。
当我们将数学实践活动用活动单的形式展示出来,学习则真正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所进行的建构性的实践活动,成为实验操作、交流与讨论、体会反思、合作收获的活动。如针对计算甘薯体积的问题,我出示了《甘薯体积的计算教学活动单》之二。
《甘薯体积的计算教学活动单》
活动之二:计算甘薯的体积。
活动要求:
1.各组观察甘薯,小组1号组员准备一个能放进甘薯的量杯,放入水。
2.把甘薯用线吊起来轻轻沉入水中,此时小组成员分别读取水面的刻度,1号组员负责记录。
3.甘薯的体积等于前后水面刻度的差,小组2号组员准备进行交流汇报,小组成员要协助、完善汇报结果。
4.各组再用另外的方法试一试,验证(操作、记录换其他组员)。
5.各组6号组员准备进行交流汇报。
从这种特定的课堂合作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学习不仅是个体行为,也是集体活动,学习目标需要通过共同探究、共同协作才能实现。人人都有活动目标,任何个体都是活动的主人。每个小组成员都承担着互补且有内在关联的角色,以使小组责任具体化。同时,以课堂学习目标的达成最大化为评价标准,以小组活动方式为基本学习活动形式,通过教学活动中的生生互动为手段,创设小组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了学生竞争、合作的良好心理品质,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数学课堂,对于学生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数学探究活动”正从预设向课堂生成、从封闭向开放、从单一向多元、从外在形式向内涵转变,学生真正形成了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究能力,并获得了具有创新意义的学习成果。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