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语文新课标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需要一定的创新,这种创新就是“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思来。作文应该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培养创新品质、提高表达能力的途径和手段。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必须首先重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思维品质是指个体在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活动上表现的差异。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
【关键词】思维品质 广阔性 深刻性 灵活性 独创性
【正 文】
现阶段中学作文教学运用的是求同思维方法,忽视学生的个性,从而使学生思想僵化,学生写出的作文形式呆板单一,千篇一律,内容假大空,没有真情实感,没有时代特色,没有创新思维。学生不愿作文,不敢越雷池一步。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呢?可以从思维品质方面着手。作文就是以思维为核心,是学生运用各种能力和技巧的一种综合性智力活动。也可以说,作文是思维的体现结果,思维是作文的一种先前准备。如果没有活跃、敏捷的思维,是不可能写出好作文的。各种智能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是使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
思维品质是指个体在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活动上表现的差异。今天我决定从“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方面具体谈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一、注重加强学生思维广阔性的培养。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由知识中的一点联想到另一些知识的一点,然后再联想到其他知识的相似的一点,这样的横向思维。
由此可见,要想培养思维广阔性,必须大量阅读丰富的知识。大家都知道:读与写是不能分家的,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落实,读写完美结合,配合才能相得益彰。但现状却令人堪忧:现在的中学生,一部分学生几乎不读课外书;一部分学生不会读书。学生写作文往往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脱离实际,远离生活,就很少能够直面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就难以发现精神世界的丰富内涵。“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一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反之,就难免会枯燥乏味。当今的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难接触到社会,远离了生活,缺乏对生活美的感悟,自然就写不出有个性的创新文章了。
所以身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多方面的给学生提供吸取课外知识的渠道。广泛阅读是学生作文创新的基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位,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必将是终身受益。亦可以号召学生多看有价值的电视,书籍。现在是高科技的时代,透过网络积累知识,更是好方法。
二、注重加强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为在智力活动中深入思考问题,善于概括归类,逻辑抽象性强,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开展系统的理解活动,善于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课堂一直是遵循着这样的模式:教师写前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更是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每次作文之前,教师总是再三提示、点拔、指导,甚至提供范文,要求学生“依葫芦画瓢”。学生作文也只好依照老师的要求东拼西凑,敷衍了事。
用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明确地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使他们得以展示或成熟或幼稚的见解。在作文训练中可以开展一些如“新诗朗诵会”“故事会”“读书报告会”“小品表演”等有趣味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感受、体验后写作文,学生描述当时的情景就比较容易,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比较生动。比如,我在班上开展了“名言接力赛”活动,学生在吟诵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诗句时,情感得以陶冶,智力得以开发。然后让学生写作文,把这次活动记录下来,学生就会写得很生动、深刻。
三、注重加强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它的特点包括:一是思维起点灵活。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三是概括—迁移能力强。四是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大。五是思维的结果往往是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结论。
灵活性反映了智力的“迁移”,如我们平时说的,“举一反三”、“运用自如”等。灵活性强的人,智力方向灵活,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与方面起步思考問题,能较全面地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可以这样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1、运用多向思维开拓学生思路。看到一个作文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多角度立论,深入挖掘题目的含义,从而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
2、运用逆向思维鼓励学生“反弹琵琶”,即打破传统的思维程序,对问题作反方向思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常常会翻出新意,收到出人意料、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3、运用侧向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避开众人注目的正面,从一般人不注意的侧面进行思考,寻找突破口,解决问题。具体操作中可通过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同一中心多种选材、同一材料多种立意、同一材料多种体裁训练,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四、重视加强学生思维独创性的培养。
思维独创性即思维活动的创造性。在实践中,除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以独特的视角来研究问题。
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就是进行思维独创性训练的重要内容。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作文一旦失去了想象,就会黯然失色,缺乏生机。而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可见写作教学中训练想象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作文命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新颖、有趣,富有创造性,要注意做到符合学生的生活、思想和认知的实际,有利于学生展现个性,抒发情感,放飞想象感悟生活,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和训练。同时也可让学生参与到命题作中来,如出一组有内在联系的题,让学生自由的选择,或请学生依作文要求,自拟题目,将作文命题补充完整再作文。学生如能突破常规思维束缚,自由、快乐地作文,作文中独特的创新见解必将也跃然纸上。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对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教师不仅给予支持和肯定,而且要积极引导,让学生能想、会想。
真正有独创性的作文,我们还要在语言上下一番锤炼的功夫的。力求语言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有自己的用语习惯,有自己的独特魅力。语言与想像的完美结合,必将让作文上升一个高度。
【结 尾】
创新是教育的灵魂,创新是作文的生命。中学生充满朝气,富有活力,有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强烈的好奇心,对未来充满幻想,他们的作文理应是灵动、各具特色和个性飞扬的。思维是作文的催化剂,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积极的思维参与。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写作中打破常规思维定势,使其思维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各方面精益求精,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能得到提高。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必将别有洞天,充满盎然的生机,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其实,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件事物的看法都会不尽相同,教师应该做的,就是指导学生在看问题时要考虑多种因素,想象各种可能。善于去发现事物的新领域、新因素的存在,这样,学生就会发现创新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标新立异,就一定能够写出一篇篇极富创造性的好文章。让我们都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让学生们写出属于自己的有时代感、有个性、有创意、有生命力的文章吧!
参考文献
[1] 郭斯萍、万翼: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7-7-1)
[2] 柯孔标:作文教學创新与创新能力培养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8-1)
[3] 夏志芳: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5-1)
[4] 刘锡庆:京师作文大课堂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7-01)
[5] 岳长贵:打造中学优质作文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2-1)
【关键词】思维品质 广阔性 深刻性 灵活性 独创性
【正 文】
现阶段中学作文教学运用的是求同思维方法,忽视学生的个性,从而使学生思想僵化,学生写出的作文形式呆板单一,千篇一律,内容假大空,没有真情实感,没有时代特色,没有创新思维。学生不愿作文,不敢越雷池一步。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呢?可以从思维品质方面着手。作文就是以思维为核心,是学生运用各种能力和技巧的一种综合性智力活动。也可以说,作文是思维的体现结果,思维是作文的一种先前准备。如果没有活跃、敏捷的思维,是不可能写出好作文的。各种智能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是使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
思维品质是指个体在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活动上表现的差异。今天我决定从“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方面具体谈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一、注重加强学生思维广阔性的培养。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由知识中的一点联想到另一些知识的一点,然后再联想到其他知识的相似的一点,这样的横向思维。
由此可见,要想培养思维广阔性,必须大量阅读丰富的知识。大家都知道:读与写是不能分家的,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落实,读写完美结合,配合才能相得益彰。但现状却令人堪忧:现在的中学生,一部分学生几乎不读课外书;一部分学生不会读书。学生写作文往往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脱离实际,远离生活,就很少能够直面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就难以发现精神世界的丰富内涵。“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一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反之,就难免会枯燥乏味。当今的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难接触到社会,远离了生活,缺乏对生活美的感悟,自然就写不出有个性的创新文章了。
所以身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多方面的给学生提供吸取课外知识的渠道。广泛阅读是学生作文创新的基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位,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必将是终身受益。亦可以号召学生多看有价值的电视,书籍。现在是高科技的时代,透过网络积累知识,更是好方法。
二、注重加强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为在智力活动中深入思考问题,善于概括归类,逻辑抽象性强,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开展系统的理解活动,善于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课堂一直是遵循着这样的模式:教师写前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更是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每次作文之前,教师总是再三提示、点拔、指导,甚至提供范文,要求学生“依葫芦画瓢”。学生作文也只好依照老师的要求东拼西凑,敷衍了事。
用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明确地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使他们得以展示或成熟或幼稚的见解。在作文训练中可以开展一些如“新诗朗诵会”“故事会”“读书报告会”“小品表演”等有趣味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感受、体验后写作文,学生描述当时的情景就比较容易,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比较生动。比如,我在班上开展了“名言接力赛”活动,学生在吟诵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诗句时,情感得以陶冶,智力得以开发。然后让学生写作文,把这次活动记录下来,学生就会写得很生动、深刻。
三、注重加强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它的特点包括:一是思维起点灵活。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三是概括—迁移能力强。四是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大。五是思维的结果往往是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结论。
灵活性反映了智力的“迁移”,如我们平时说的,“举一反三”、“运用自如”等。灵活性强的人,智力方向灵活,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与方面起步思考問题,能较全面地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可以这样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1、运用多向思维开拓学生思路。看到一个作文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多角度立论,深入挖掘题目的含义,从而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
2、运用逆向思维鼓励学生“反弹琵琶”,即打破传统的思维程序,对问题作反方向思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常常会翻出新意,收到出人意料、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3、运用侧向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避开众人注目的正面,从一般人不注意的侧面进行思考,寻找突破口,解决问题。具体操作中可通过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同一中心多种选材、同一材料多种立意、同一材料多种体裁训练,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四、重视加强学生思维独创性的培养。
思维独创性即思维活动的创造性。在实践中,除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以独特的视角来研究问题。
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就是进行思维独创性训练的重要内容。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作文一旦失去了想象,就会黯然失色,缺乏生机。而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可见写作教学中训练想象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作文命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新颖、有趣,富有创造性,要注意做到符合学生的生活、思想和认知的实际,有利于学生展现个性,抒发情感,放飞想象感悟生活,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和训练。同时也可让学生参与到命题作中来,如出一组有内在联系的题,让学生自由的选择,或请学生依作文要求,自拟题目,将作文命题补充完整再作文。学生如能突破常规思维束缚,自由、快乐地作文,作文中独特的创新见解必将也跃然纸上。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对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教师不仅给予支持和肯定,而且要积极引导,让学生能想、会想。
真正有独创性的作文,我们还要在语言上下一番锤炼的功夫的。力求语言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有自己的用语习惯,有自己的独特魅力。语言与想像的完美结合,必将让作文上升一个高度。
【结 尾】
创新是教育的灵魂,创新是作文的生命。中学生充满朝气,富有活力,有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强烈的好奇心,对未来充满幻想,他们的作文理应是灵动、各具特色和个性飞扬的。思维是作文的催化剂,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积极的思维参与。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写作中打破常规思维定势,使其思维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各方面精益求精,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能得到提高。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必将别有洞天,充满盎然的生机,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其实,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件事物的看法都会不尽相同,教师应该做的,就是指导学生在看问题时要考虑多种因素,想象各种可能。善于去发现事物的新领域、新因素的存在,这样,学生就会发现创新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标新立异,就一定能够写出一篇篇极富创造性的好文章。让我们都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让学生们写出属于自己的有时代感、有个性、有创意、有生命力的文章吧!
参考文献
[1] 郭斯萍、万翼: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7-7-1)
[2] 柯孔标:作文教學创新与创新能力培养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8-1)
[3] 夏志芳: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5-1)
[4] 刘锡庆:京师作文大课堂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7-01)
[5] 岳长贵:打造中学优质作文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