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个人”与分工关系探析——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

来源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672855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批判了“抽象的人”,进而提出了“现实的个人”,此概念指客观存在有生命的人,他们进行生产,具有意识并处于特定的交互方式当中.分工反映着生产力,其有自然分工、自发分工及自觉分工三个阶段.人的生存发展需要是进行分工的根本原因,人是影响分工模式的关键要素.自然分工满足了人的生存需要,自发分工限制和压迫了人,人的全面解放需要在自觉分工中实现.“现实的个人”与分工的关系对当代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其他文献
在高中的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秉持着学科融合的指导理念,在课堂上给学生教授知识点的时候应该运用一些跨学科理论将地理学科与其他人文与自然学科联系起来,共同构建起全面的地理教学.在此过程中就要基于这种学科融合的思维,给学生进行地理作业的设计优化,使其成为具有个性化特色的作业形式和内容,从而发展成为高中地理课程的校本作业.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地理在他们日常学习过程中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因为地理不仅包含了学科本身的知识,还对其他学科的知识点有一定的关联,因此,对学生而言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
期刊
泉州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是趋势.利用融媒体传播快捷、互动参与性强等诸多优势,探索融媒体背景下泉州技艺类非遗与文创的融合有助于推动非遗的创新转化、促进非遗传承.针对泉州技艺类非遗与文创融合的不足,提出融媒体背景下泉州技艺类非遗与文创的嵌入式、衍生式和体验式的融合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优良传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党的革命事业提供了物质和精神保障.鄂豫皖苏区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紧密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学校教育为平台,结合社会宣传渠道,辅以多样化政治教育形式,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始终红旗不倒的重要原因,也是大别山精神形成的根本原因.对民主革命时期鄂豫皖苏区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进行梳理和继承,可为今天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发展提供历史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