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课堂,促进教学多元化发展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设计德育教学活动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找寻符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心理状态的德育工作方法,倾听并满足这一阶段的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通过教学活动逐步将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化、升华,进而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
  一、德育需注重学生的体验
  中学德育教学,主要目的是通过德育课堂内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把符合社会思想和道德的准则转化为学生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中学德育的教学目不仅说明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诉教师们,德育教学重视学生的体验与获得,要求教师自身有对德育的本质进行深刻的概括与高度的提炼的能力,也更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让学生在德育课堂上多思考多感受为目的,钻研不同的科学的德育教学方法,从而推动德育课堂教学往多元化发展。
  面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教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需按照一定的要求,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影响,更需要注意的是德育教学方法。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教师应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来构建体验式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学习德育知识、升华个人思想内涵的快乐,进而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与正确价值观。注重学生的体验的德育课堂,即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也能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还能推动学生积极参与服务社会的活动,真正达到摒弃“纸上谈兵”的传统德育教学的目的。
  二、建立体验式德育课堂
  1. 创设情境
  德育教学,与生活体验息息相关,教师可以从学生平常的学习及日常生活中获取相关的素材,用于创设教学内容所需的情景,让学生在所创设的情境内主动观察、自主分析,使得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索和领悟知识。
  情境的创设,可根据课文内容做出变化,要是教学内容略微枯燥的话,可以在情境中增添趣味性,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德育体验中来;要是教学内容是较难理解的话,可以在创设类似的情境时可加入课堂小辩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后通过辩论这一方式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也通过他人的表述丰富学生的知识。
  2.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体验式德育课堂必须具有的一项教学活动。没有真实的调查与体验,学生光靠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学习德育,其实只学到德育的表层意义,根本实现不了内化学生的道德道德,升华学生的思想内涵的教学目的。
  有很多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社会调查。如八年级下册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是关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那么教师在学生接触了一定的知识后,就可以开展“315消费者权益日”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让学生在做社会调查的过程中切身体验到课本知识的内涵意义,而在往后的日子里,学生也会更加注重这一方面的知识了解。
  3. 模拟法律大讲堂
  德育课上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内容详实,对学生日后的德育操行有着很大的帮助,尤其是通过课文知识教会学生遵纪守法这一方面。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德育的魅力。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关于法律这一块的德育教学,笔者认为构建一个模拟的法律大讲堂,是最为适宜的方式。在开展教学之前,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从各种途径搜索关于此节教学内容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模拟法律大讲堂,以模拟法庭庭审过程、模拟律师总结陈词、模拟法官宣判过程等方式,让学生如身临法庭,体验法律的庄严。
  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模仿来接收、体验和巩固信息,是过滤、内化新知的一种有效方式,然而,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课堂也是体验式课堂的其中一种形式:以学生在模拟法律大讲堂上讲为主线,以教师作为听讲者作出个人感想及知识补充为辅,让学生在与教师的相互交流中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
  在德育教学上,教师的主要功能也只是引导、促进学生在思想上的成长,许多知识还是要靠学生亲自体验才能够转化为自身的能量。要实现多元化的德育课堂教学,关键还是在于让学生得到对知识内容的充分体验。体验式德育课堂的构建,使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既丰富了学生的社会体验,又激发了学生思考德育、领悟德育的情感,还帮助促进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责任编辑 邱 丽
其他文献
本文分年度介绍了幼龄苹果树的修剪技术,强调了栽植定干、拿枝软化两个主要环节,对苹果生产者有实际指导作用。
当前,高中物理习题讲评课,学生往往一听就懂,但自己一练就错。究其原因,既有高中物理自身特点的客观原因,但更主要的是课堂形式等主观能动性的原因。许多教师习惯了“一言堂”、“独角戏”的传统授课方式,造成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意识淡泊,消极被动听课,达不到训练技能与方法、培养思维与能力的效果。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高效的高中物理习题讲评课的构建,以下几方面是关键。  一、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学观
介绍了麦积区猪人工授精技术推广应用现状及好的经验和做法,提出了推广应用中所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在小学众多的学科当中,语文绝对是最重要的学科,它是更好地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而在语文的学习中,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又是重中之重。  一、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读写作业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1. 作业量过大且形式单一  在小学阶段,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基本的语文学习能力,具体的包括识字能力、阅读能力、造句能力、写作能力等等。教学大纲中也指出,在学生课后作业的设计方面,不要求多,
〓〓考场作文是一种特殊的写作。在整个写作过程当中,谋篇布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作文的谋篇布局可以说是文章的骨架,能够吸引人的谋篇布局贵在巧设计、妙安排,关键的是在“巧妙”上做文章。巧妙不是离奇古怪,也不是异想天开,真正的巧妙是来源于对生活的真正体验、深切感悟,来源于对真实生活的高度概括或浓缩,来源于人人心中都有但个个笔下却无的独特和新颖。 〓〓一、镜头组合法 〓〓审题立意以后,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包括能力、气质、性格、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诸方面因素。个性发展是指不同于现实教育中存在的划一化、标准化的传统观念,而是以每个学生不同的兴趣、能力、素质和性格特点来因材施教,使其在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劳动习惯和身心素质等方面得到生动活泼、健康协调的发展,形成自己的个性特长。  一、超越:个性化成长的诉求  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是现代教育发展主流。目前,各个学校正努力为学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着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教材的内在美以及外在美?用怎样的形式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审美意识,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  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其语言是千锤百炼的,有着丰富的韵律美,还富有极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论中的核心概念。“意”偏于主观方面,指主观情感和对于生活的认识;“境”偏于客观,可分为形和神,指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和内在意蕴。意境是指诗歌所呈现出的主观情思和审美对象相互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境界,它超越了诗歌中情、景、意这些个别元素,所展现的是诗人对于宇宙、人生某种形而上的生命体验。意境的营造,要求诗人做到意与境偕,心与物共,情思与景物浑然一体,能够调动读者的情感,使其进入审美
〓〓让学生“心” 动  〓〓让学生“心”动,就是要在学生的意识里建立起学习兴奋,就是要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这一课的第二框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我先在屏幕上投射了一张杨利伟的照片:“知道他是谁吗?”学生马上回答:“杨利伟。”“载人航天英雄。”“对,那同学们还记不记得‘神五’飞船发射的场景呢?想不想再亲眼目睹一下?”我播放了录像,学生们都非常紧张、激动,看到飞船成功
在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省、区的部分地区,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极度缺水。有的降雨量只有300-400mm左右,而蒸发量却高达1500-2000mm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