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当前社会需要的是集专业知识和思辨能力予一体的复合型优秀人才。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经过多次教学改革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关注仍显不足。大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思辨能力的培养,并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现状,探索思辨能力培养的策略,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深度和质量。
【关键词】 思辨能力;英语教学;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薄雪婷(1992-),女,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工程学院,助教,硕士;王余余,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交通工程学院2019年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思辨能力培养理论模式的翻转课堂在民办院校高职英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XJY192007)。
一、引言
思维方式是学习行为的导向。早在1956年,教育心理学家Bloom就将思辨能力的培养视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目的,并将其分为获取知识的六级能力: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学会思考。在国内,黄源深教授指出,随着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师认识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但是大部分教师只是机械地追求以学生为中心的形式, 学生的思辨能力“缺席”的现象比较普遍。
思辨能力,也称作批判性思维能力,源自英语“critical thinking skills”。2010年7月教育部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纲要里虽没有明确提到批判性思维,但创新能力的培养笃实离不开思辨能力的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也不仅仅局限于大学英语学科,或是某一特定的时间段,而是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对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1.教学观念落后导致思辨能力的缺席。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关注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却很少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仍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而没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只是盲目地、机械地完成理论知识的讲解。在英语课堂上,这一现象甚至更加严重。实际上,在应用型学科的特点和背景下,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积极的互动能促成思想的碰撞,从而产生创新的火花,这也是思辨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途径。而大多数教师对这一点都没有足够的重视,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频率较低,互动的问题也大多停留在课文的知识点上,导致学生对于沉闷的英语教学失去兴趣。这样落后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同时,也影响了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思辨能力的提升。
2. 功利化思维削弱学习动力。大学英语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进入大学之后,学习的自由度相对較高,许多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功利性心态逐渐显露。大部分学生都信奉外语无用论,学习英语的唯一目的就是通过大学四六级等级考试,甚至支持英语退出高考。因此,学生对于学习外语普遍兴趣不高,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实际上,英语作为一门全球性通用语言,不仅仅是以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浸润下区别于我们原有认知的思维方式。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常常被我们忽略的“软实力”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个缺乏思辨能力的人将很难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
3. 课程设置相对陈旧。外语教学一直存在这样的问题:在课程设置方面,只重视语言技能训练,而忽视了语言所承载的人文知识以及学生英语思辨能力的培养。人为地将语言技能和知识技能分离,没有以语言为载体获取知识,以知识为依托开阔思维,导致大量的教学活动以机械重复的形式持续存在,造成了学生缺乏逻辑思维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严重缺乏创新能力和质疑精神。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当前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应当引进越来越多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教学理念,优化课程设置,设计相关课程进行专门训练,主要目的是唤醒学生学习思辨能力的意识,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自发地配合教师不断训练和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三、大学生英语思辨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1.
【关键词】 思辨能力;英语教学;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薄雪婷(1992-),女,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工程学院,助教,硕士;王余余,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交通工程学院2019年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思辨能力培养理论模式的翻转课堂在民办院校高职英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XJY192007)。
一、引言
思维方式是学习行为的导向。早在1956年,教育心理学家Bloom就将思辨能力的培养视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目的,并将其分为获取知识的六级能力: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学会思考。在国内,黄源深教授指出,随着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师认识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但是大部分教师只是机械地追求以学生为中心的形式, 学生的思辨能力“缺席”的现象比较普遍。
思辨能力,也称作批判性思维能力,源自英语“critical thinking skills”。2010年7月教育部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纲要里虽没有明确提到批判性思维,但创新能力的培养笃实离不开思辨能力的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也不仅仅局限于大学英语学科,或是某一特定的时间段,而是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对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1.教学观念落后导致思辨能力的缺席。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关注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却很少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仍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而没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只是盲目地、机械地完成理论知识的讲解。在英语课堂上,这一现象甚至更加严重。实际上,在应用型学科的特点和背景下,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积极的互动能促成思想的碰撞,从而产生创新的火花,这也是思辨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途径。而大多数教师对这一点都没有足够的重视,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频率较低,互动的问题也大多停留在课文的知识点上,导致学生对于沉闷的英语教学失去兴趣。这样落后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同时,也影响了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思辨能力的提升。
2. 功利化思维削弱学习动力。大学英语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进入大学之后,学习的自由度相对較高,许多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功利性心态逐渐显露。大部分学生都信奉外语无用论,学习英语的唯一目的就是通过大学四六级等级考试,甚至支持英语退出高考。因此,学生对于学习外语普遍兴趣不高,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实际上,英语作为一门全球性通用语言,不仅仅是以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浸润下区别于我们原有认知的思维方式。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常常被我们忽略的“软实力”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个缺乏思辨能力的人将很难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
3. 课程设置相对陈旧。外语教学一直存在这样的问题:在课程设置方面,只重视语言技能训练,而忽视了语言所承载的人文知识以及学生英语思辨能力的培养。人为地将语言技能和知识技能分离,没有以语言为载体获取知识,以知识为依托开阔思维,导致大量的教学活动以机械重复的形式持续存在,造成了学生缺乏逻辑思维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严重缺乏创新能力和质疑精神。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当前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应当引进越来越多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教学理念,优化课程设置,设计相关课程进行专门训练,主要目的是唤醒学生学习思辨能力的意识,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自发地配合教师不断训练和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三、大学生英语思辨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