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数学活动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具体实施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xuan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数学教学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传授学生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起学习兴趣。而数学活动则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教师要将学生作为活动设计的主体,充分发挥数学活动的教学作用。基于此,笔者在文中对如何设计数学活动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高效课堂
  数学是一门知识点多且复杂的学科,只有在实践中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才能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活动是学生实践、验证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式。因此,探讨如何构建小学数学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游戏活动、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心理尚未发育成熟,对游戏、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利用小学生这样的个性特征,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游戏作为教学的载体,以此激发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但是游戏活动的构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教师在课余时间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联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行为习惯,针对性地策划游戏活动内容。
  举个例子,在教学“加法结合律”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发现学生在课余时间喜欢进行“竞赛”类游戏,所以教师就可以设计与“竞赛”相关的数学活动,将游戏和数学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对教师的问题进行解答“15 22 35 68”和“28 34-14 16 12用什么方式计算最简便?”答对一题的小组可以计1分,答对两题的小组可以计3分。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激发起学生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锻炼其团结合作的能力。而这种积分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得相应的成就感,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二、 动手操作、探究知识
  学生并不是一個接收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具有思维特征的个体,所以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知识灌输。因此,小学数学活动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动手操作,促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知识本质,进而将知识传授的过程转变为知识生成的过程。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谁的体积大”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这里的红薯和土豆看起来大小差不多,到底哪个大哪个小呢?让学生与同伴交流,然后进行实验操作。先取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在烧杯中倒入同样多的水,再将红薯和土豆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仔细观察,看有什么变化?学生发现,水面都升高了。红薯的水位高,土豆的水位低。紧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为什么水面会升高呢?为什么放入红薯的烧杯水位高?学生认识到,虽然红薯和土豆都占有一定的空间,但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红薯占的空间比土豆占的空间要大,所以水位会上升得高一些。同样的道理,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在教室里,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大?就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讨等一系列实践活动,逐步感知所有物体都占据空间且有大小之分的关系,为探究学习体积做好铺垫,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建立和培养空间观念。这种引导、操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更具有效性。
  三、 观察创造、提升实效
  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比较强,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虽然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升,但是课堂上的纪律却比较难以维持,取出学具、进行操作、放回学具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虽然实际效果显著,但是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笔者认为,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的一举一动听从教师的指挥,所以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对学具、游戏规则、主题进行观察,进而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一点上。举个例子,在教学“分数”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知识探究上。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三个同样大小的方块下发给学生,然后在黑板上写出分数“1/2”,引导学生将两个方块摆在下面,一个方块摆在上面,这样学生就知道分数所表达的数值含义。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下发几个相同大小的方块,让学生摆出其他的分数。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就会对分数表达的数值含义进行充分的思考,进而了解分数知识本身的含义,实现知识内容的“再创造”。这种教学方式和“游戏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不同,这种方式没有固定的游戏模式,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自主性被充分激发了出来。但是教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一定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积极的观察,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引导,这样才能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妨“适当放手”,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将知识传授的过程转变为知识生成的过程,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自主探究、创造,这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吕花.构建让学引思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华夏教师,2017(4):50.
  [2]孙建会.浅谈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J].赤子(下旬),2017(1).
  [3]陈秀群.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路径探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4):48.
  作者简介:
  郑丽蓉,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桃城镇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师要转变以往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而是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实施教学,进而,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高效吸收数学知识,最终,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基于此,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案例,就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进行简要探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教学模式;探究  在初中數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知识难度的不断上升,作为新课程理念
摘 要:数学是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初中数学是数学学科中最基础的。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掌握最基础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基础知识的有效学习,充分学会举一反三,更多是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中;反思能力;培养  自古以来,反思能力是一个人会学习的重要体现。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学生短时间内不可能掌握所有知识及灵活运用。所以,
摘 要:数学思维能力,主要是指会观察、会实验、会抽象和概括;会用演绎进行推理;会阐述自己的思想观念。数学思维,一般有着概括性、抽象性、符号性、逻辑推理性特征。在初中数学课堂上,为较好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初中数学老师应注重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  关键词:数学;思维导图;思维品质  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很多学生表现出了缺少数学学习兴趣,认为数学很难,学不懂的问题。同时,部分學生数学思维
摘 要:数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而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学习方法的重要阶段,数字与图示的结合是数学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方法。本文阐述了思维导图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提出了促进思维导图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数学教学;应用探究  一、 引言  思维导图又称为心智图,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使用思维导图法能够增强学习的趣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化社会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教学中,教师巧用数学实验引领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数学认知,在数学实验中渗透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引导交流质疑、分析比较,启迪数学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直观想象、数据分析、数学建模、逻辑推理等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直观想象;数据分析;数学建模;逻辑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