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赏析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ohua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朱自清《荷塘月色》选句
  再品味,再推敲,再研究,总觉得意犹未尽,别有一番风味。在先生笔下,真正注重了文学的根本特性,启发人们对鲜活的文学意象或隽永的文学意境的鉴赏审美。品读之余你不得不佩服先生艺术手法匠心独运,更不得不为先生情感自然流露的传神之妙击节叹赏。
  一、语义表现力非凡
  这个句子用语极为深刻,表达效果历来为论家所称道。这一句中极富表现力的字的确理当是“浮”字。“浮”,在《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停留,在液体表面上。现多直接理解为“漂浮”的意思。“漂浮”生动传神写深夜荷塘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发,描写出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突出了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假若换成“升”字,给人就是雾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换成“飘”字,但既“飘”便“散”、便“逸”,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谧之美。“浮”字这个动词可谓用得极妙,非但妥帖地道出雾的缥缈意境,还凸显雾的“薄薄”。其次“薄薄”这个叠词的运用,不仅增强文章语言的节奏感,还更好地提高了修饰雾的表达效果。稍有点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雾”具有轻、薄、美的特点。再者,塘上氤氲水汽之所以形成一片“青雾”,是因为雾贴着田田、密密的叶子。雾因薄而透明,因透明而见满塘绿荷,看得见又不真切,若隐若现,迷离精妙,尽显意蕴之美。
  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看似平自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却有着遣词用字精心的择练。“薄”“青”“浮”这些词语的运用很有特点,它充分地发挥了词语的表意美,仿似丹青妙手在精心泼墨挥亳。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着实为先生的细腻赞叹。
  二、凸显变式句效果
  按照语理,这个句子的正常语序应该是“薄薄的青雾在荷塘里浮起”。但“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变成了状语后置,这是因为先生表达的需要而出现的修饰语变位。一般来说状语后置句的表现功能通常是强调倒置的成分,显然此句亦即是重点强调“荷塘”。
  那么先生为什么要强调荷塘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先生怀着排除烦闷的心情来到荷塘边上,“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先生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自身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惟有躲到大自然中。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所以才自然而然的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日日走过的“荷塘”铸成了先生心灵的皈依,先生试图在荷塘的怀抱中去找寻人生的慰藉和安息。
  由此可见,把“荷塘”倒置,绝对不仅仅是句式运用的技巧问题,而是先生有意的设置,特意的安排。对“两条路”都不愿走的他,在荷塘里求得了暂时的逃避,摆脱了现实烦恼。这是一种以情带笔,更是一种情感使然。
  三、用语境表达心境
  在意境构筑上,即可以说含蓄委婉,又一覽无余。在那个风云变幻,社会动荡的现实里,眼中的一切景物无不是先生内心情感的外化。先生推开那扇封闭的心窗远远地张望,触物以起情,情随景染,藏匿着的情绪就这样在胸中慢慢生发,不尽不休,不休不止……
  雾,茫茫一片!迷离的眼神和飘飞的思绪透过层层的雾霭冲了出来,恍惚间触动着先生迷茫的神经。人们仿佛看见一个落魄的身影在彷徨奔走,听见一颗失落的灵魂在忧伤呐喊。“士子”的家国情怀,能与何人诉说呢!先生心中的万般滋味犹如“雾”一般弥漫不散、挥之不去。
  荷,出淤不染,濯清而不妖!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情至景中,情至心中,隐约自见“自清”之人!“荷”与先生内心情感融合,与先生心灵深处的情感发生共鸣。这一切,令先生隋感得到满足,令先生“颇不宁静”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安宁,令先生从梦幻般的“另一世界”感到了某种超脱。把先生自己从外物中解放出来,没有多余的东西打扰,还给内心一片空灵。
  本来,无论是“雾”还是“荷”,都不过是自然界的客观景物,但在先生眼里,它们都成了寄托自己思想感情和理想人格的载体,成了抒发情感的凭藉。身于景而情所思,触于境而感怀,这又何尝不是先生心境的抒发呢!
其他文献
用ALT单一酶试剂以酶促反应的产物丙酮酸为标准校正仪器NADH在340 nm和340/405 nrn消光系数ε,并同时与用葡萄糖为标准的传统方法作对照,两种方法结果相近,可互相替代.
摘 要:我们的教学虽一直在改革,但始终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干扰,教学中,物理教师要将课改新理念落实到物理教学中,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重新给自己定位,要用学生才是课堂主人的行为取代学生被动地在课堂上作为听众的角色,改变教学模式,让实验丰富教学课堂,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教学观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6-022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不少语文较差的学生都有各自的长处,有的爱劳动,有的喜欢体育运动,有的擅长文艺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可以迁移的。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认知的过程,也是从小培养学习能力的主阵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有利学生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讨论中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技能,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技能。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教学;实践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6-0221-02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必修第三册梳理探究模块的一个专题,这一专题是针对“阅读鉴赏”提出的,意在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正确解读文本与独立思考及变通分析问题的能力。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点,而读者在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审美品味等方面的差异性及文学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多样性、模糊性为个性化解读提供了土壤。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富有
朗读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课堂教学中建议讲求朗读方式的多样化,重视朗读技巧的指导。
以锻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能力、为创业而服务的中职语文教学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教学内容。为更进一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中职语文教学应当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运用语文知识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等,让学生能够真正实现“学有所用”,体现自己的实用价值。本文从完善教材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素质等方面入手,探索了适合中职语文教学的方式和策略,以不
关于语文教学“高效低能”“少费差慢”的争论一直以来不绝于耳。客观来说,语文是一个特别感性的学科,在中国重理轻文的大背景下,身份一直都显得有些尴尬。长期以来,由于当前高考模式导致的功利意识,从领导到学生,都对语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语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主观上看,我的想法是现在的语文教学存在三个“割裂”:语基和阅读教学与生活割裂、古汉语教学与历史文化割裂、作文教学与个性思考割
摘 要:为了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情况,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制作调查问卷表向部分在校学生征询建议和要求的办法,针对结果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提高青少年法制意识,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青少年;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3-0050-02  DOI:10.16657/j.cnki.iss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