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lvet_fl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作文教学中,“读” 和“写”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个复杂的由认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如何让高中生在短时间内提高写作水平,作者从阅读对写作语言、写作素材、写作技巧的作用入手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 阅读 写作 作用
  在作文教学中,“读”和“写”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个复杂的由认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其中阅读之于写作的重要作用可用一句话概括:唯有充分的阅读,才能有精彩的写作。我认为,认识并理解阅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引导手段将阅读能力有效转化成写作能力,才能走出高中作文教学的困境。
  一、尽读天下之文,行而悠远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规定,写作的基础等级是“语言通顺”,发展等级是“有文采”,即文章要“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由此可见,写作时,没有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如同没有精良的手艺,难以把一块用事实与思想凝聚的高级面料,缝制成一件适体的漂亮的外衣。只有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语言是作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文章存在的载体,任何深刻的主题、新颖的素材、精美的结构都需依赖语言表达实现。
  可见,语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直接关系作文得分。而反观时下的中学作文课堂,布置一个作文题目后,大部分学生搜索枯肠也找不到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通常是写了涂,涂了又写,“卡壳”成了常态,不要说文采了。很多同学都跟我交流,说考场上面对作文总是绞尽脑汁也很难把意会的内容“言传”出来,很多都是在规定的时间里无法完成写作而草草收场。我有幸参加了2011年江苏高考的语文阅卷工作,所批阅的作文相当一部分是“小儿科式”的大白话,写来写去就那么几句话,千人一面,随处可见低水准的日记、随笔,口水话居多。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缺少阅读,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
  语言学习需要积累。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可见,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作文的语言能力虽不能用“短、平、快”的方式迅速提高,但指导学生多阅读,多感受语言的表现力,有意识地积累,使生动的字、词、句、段、篇在脑中留下印象才能为写好文章奠定语感基础。在教学中若能持之以恒,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主动接受美词佳句的熏陶,多多感悟,则定能写出流畅动人、文采飞扬的佳作。
  二、尽通天下之事,放笔为文
  素材是文章的血肉。一篇文章若无充实鲜活的材料,则读来一定索然无味。新课程标准指出:“不同阶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因此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先占有充分的素材,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搜集素材的方法很多,可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也可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等等。但是对高中生而言,他们学业负担比较重,高考的压力很大,最有效的占有素材途径莫过于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即阅读。
  高中生的阅读主要分为课内和课外两大部分。课内阅读主要是教材的运用,我们的教材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素材宝库,如果能灵活运用好课文中的素材,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作文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更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一举两得。高中所选的阅读文段,大多是名家名作,其中不乏文学经典,比如《论语》、《史记》、《红楼梦》等,这些文章看似高深莫测,但是特别有韵味,特别有文学底蕴。老师若能善于引导同学从课本中挖掘一些寓言典故、诗词歌赋、古今人物等内容,把它们灵活运用到作文当中,做到融会贯通,作文的写作内容就会丰富很多。比如,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就可以联系苏轼的生平背景,将苏轼的其他词作和生平经历整理出来,作为写作的一个素材。以此类推,由课本里的一个作者、一个作品等延伸开来,可以积累很多写作的可用素材。
  要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光靠几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胸中有积蓄,才能倾吐出”。只有充分阅读,学生才能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写作时才能左右逢源,信手拈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鲁迅在《给颜黎明的信》中说:“必须和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1]
  著名教育家吕叔湘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2]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突破“以课堂为全部”、“以课本为所有”的局限,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尤其是那些内容广博、知识丰富、经验纷繁、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兼容的课外读物,它们是前人观察成果的结晶,更是学生广泛采撷的素材之源。可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启发学生明其旨、获其识、得其法,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做法有:可以让学生多读书看报,特别是报刊上的新鲜时文和中外名著,在做好读书笔记的基础上组织文学评论,使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行为及时进行思考,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从而提高阅读质量,做到让阅读为作文开路。
  三、尽晓天下之剑,方能识器
  古人说过,操千剑而后识器。作文作诗亦然,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学生写作大多也从模仿开始,模仿作者的谋篇布局、结构技巧等,虽显稚嫩,但若能在模仿中逐步将优秀的写作技巧换化为自己的写作技能,就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如何才能把别人的表达方式技巧灵活运用在自己的作文中?主要途径就是阅读。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假思索就顺理成章。这种技巧的习得主要体现在深入阅读教材中,因为课本在布局谋篇、表达方式等方面为高中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比如《背影》、《台阶》等关于父爱的文章特点很鲜明:抓住人物特征写外貌,用典型事例写人品,多个侧面写心理,这就颠覆了学生以往心中写父亲的模式——总起写外貌,随即写关心我的生活,再写关心我的学习,最后抒发感激之情。就如哲人说的,让荒芜的院子没有杂草的最好办法就是种植,而不是锄草。
  让学生从根深蒂固的结构模式中走出来,建立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避免自身文章的结构雷同、思维狭窄的法宝就是阅读借鉴。一篇文章,特别是成熟的议论文或散文,都有一个严密的结构,比如《六国论》,结构严谨,且贴合高中议论文写作的常规要求。首先是开篇宗义,首句就点题,点出中心论点,这样干脆利落的开头如为学生所接受,他们在以后的作文中定能开门见山,快速亮剑。接下来,作者以对比的方式摆出了自己的两个分论点,既统领了后文,又将文章的逻辑层次展示了出来,一目了然。学生在阅读中对作品中的写作技巧、表现手法和作家作品的风格等进行归纳总结,并灵活运用,逐步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定能为作文增色不少。
  广泛的阅读还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精神的浸润和陶冶,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境界。美国作家约翰·卢保克在《读书的乐趣》中说:“书籍所赋予我们的思想比现实生活所赋予我们的更加生动活泼,正如倒影反映的山石花卉常常要比真实的山石花卉更加多姿迷人一样。”[3]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涵的语文素养,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积累、感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比如,学生在阅读中经常会被大智大勇、感恩图报、忠心耿耿、一腔赤诚的人格魅力所叹服,《巴尔扎克葬词》、《五人墓碑记》、《三国演义》等,这些作品,把“现实”与“理想”、“利”与“义”等有审美冲突的问题放在一起,能让学生在情感震撼、理性思考中达到审美超越,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确,写作实践必须以阅读为铺垫和映射。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所了解的生活、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所获得的思想认识对于提高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以阅读来丰富写作内容,广泛积累语言和材料,进而把握文学作品的创作技巧和写作方法,并将之灵活生动地运用于写作实践中,是写作的必由之路。学生如能坚持下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久而久之,就定能做到下笔思如泉涌,语如吐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
  [2]王瑞玲.在阅读中提高写作能力[J]考试教研版,2008,(9):14.
  [3][英]约翰·卢保克,少波.读书的乐趣[J].创新科技,2003,(2):64.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将把《激流三部曲》和《四世同堂》中女性形象分为五组进行讨论,从不同侧面来看在社会不同年代中作家对女性形象刻画的侧重点,与在这两部作品中女性所扮演角色的变迁,和所起作用的不同。从封建社会典型大家庭中长媳形象、压迫者、姨太太、被损害者和新崛起的“光芒”形象的比较,来看在社会各个不同阶级中女性角色变化的共同点与相异点。并且从作品中挖掘其反映时代的现实意义,来做一个系统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
摘 要: 中职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个人心理、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受教育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学校教育的影响举足轻重。针对中职学生职业意识的特点,学校应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努力解决好理想、能力和方法问题,把职业意识教育贯穿于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学生积极的职业意识、高尚的职业道德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枯燥的说教中,而应从小事抓起,贯穿在每个的教学环节中,使学生自觉地
摘 要: 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一批大陆文人远赴港台、游学欧美,在大洋彼岸用作品诠释了他们心中的乡愁。白先勇的《台北人》和《纽约客》借时空感与死亡意象向我们诠释了深沉的乡愁,是没落的贵族对于大陆的一份思念,也是对于逝去的历史的一种反思与责任。而同样作为“最后的贵族”的张爱玲,其作品中老上海的背景设置,在物欲繁华的勾勒中将淡淡的乡愁染上了繁华尽处的衰颓。相比白、张作品中去国望乡的家国之思,七十年代的三
摘 要: 倡导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世界范围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改下职高语文教学应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前提,积极寻求环境教育与学科教育的结合点。实践证明,职高语文在渗透环境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然而能够在语文课中开展环境教育的还不多,这正是不少语文教师正在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在职高语文课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策略,为广大同仁提供新的思考。  关键词: 职高语文教学
摘 要: 本文以童庆炳所提出的文学文本层次论为指导,从如何在目的语中重构原文之“形”而达到原文之“神”的角度比较了刘世聪和高健的The Faculty of Delight译本,探索了文本层次理论在散文翻译及其批评上的实用性。  关键词: 英文散文翻译 文本层次理论 The Faculty of Delight    说起散文的特点,我们大概会说“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这样的说法
摘 要: 在先秦两汉时期,社会生活发生了明显变化。最初狩猎和军队是社会生活的主要事务,但随后各国纷争不断,群雄并起,诸侯争霸,战争极为频繁,这使得社会生活中的语言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试选出秦汉时期常用的单音词“追”“逐”,从辨别词义的角度来分析当时的语言变化。  关键词: 秦汉时期 “追” “逐” 词义变化    “追”“逐”在甲骨文时期已经出现。从字形上看,追,从阜从止
摘 要: 项目化教学模式是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群借鉴荷兰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开发的一种课程体系运行模式,它是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得出专业所要培养的核心能力,将专业教学计划以项目任务的形式进行串联排列,打散了原有的学科式的大课程,针对项目任务和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开设项目课程。项目化模式下项目课程的性质、类别、授课的内容都发生了变化,随着项目化教学的推进项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
摘 要: 英国是一个重学术、轻技术比较明显的国家。近年来,职业教育的滞后,严重影响到英国经济的发展,所以英国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希望能使得英国的职业教育有所改进。本文从最新的关于英国14—19岁职业教育的《沃尔夫报告》入手,介绍英国职业教育的历史及现实背景,解读报告中提出的精彩的具体措施,结合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  关键词: 14—19岁 职业教育
摘 要: 本文通过问卷调研、个别访谈等方法,描述了高职高专院校顶岗实习阶段思政教育现状,剖析了顶岗实习思政教育问题的成因,对目前高校顶岗实习阶段如何进行思政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为顶岗实习阶段的思政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顶岗实习 思政教育 调研    一、高校顶岗实习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就是“工学结合”,教育部明确规定
摘 要: 书画鉴定是一门需要与其他多种学科相关联的艺术学科,是需要同时掌握技法和理论的学问,这要求鉴定家们必须具备基本的鉴定知识,还必须掌握其他门类的鉴别知识,开阔视野,融会贯通。从鉴定的角度讲,“知人论画,知画论鉴”是起码的品鉴道理,大凡优秀的画家,必定是鉴赏家。只有懂鉴赏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位好画家。中国书画鉴定的学者,虽然各自的鉴定方法或有不同,但都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用拓展研究的方式从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