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为学校一个重要的基层组织和管理单位,语文教研组除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执行各种具体的事务外,还必须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相融通。
关键词: 语文教研组建设 层级规划 过程放大 以人为本 多元评价
目前我校语文教研组的活动主要是以课型研究为载体,依托备课组的建设,以“三还”为抓手(一还选择权、二还组阁权、三还评价权),在活动的推进中沿用梯队合作制。我们旨在通过这样的活动形式规范语文的校本研究,提高备课组长的活动选择力、策划力、监控力,逐步形成教研组教师梯队协作、个体的自能发展。
一、层级规划——顶层设计与基层申报双向融合,细化实施
在期初的计划制订中,我们将原本由教研组长、学科第一责任人策划的学期活动下移到备课组,由备课组长依据本备课组教师的梯队分布、学生的年段特点及学校本学期的节点事件,申报和策划本学期活动的前沿后续。当然在备课组研究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有研究内容纵向系列的规范,要求备课组不频繁更换内容,选好落脚点后就要进行规范化的研究。我们两周有一次校级层面的研讨,由备课组承担。备课组在自己的组内进行该课的初建,一般由第二梯队的教师承担,因为我们考虑到该梯队的教师对文本呈现的序列有一定的了解,对学生的学力进行较正确的分析,并基本把握住这一课型的一般展开逻辑。在进行组内初建的基础上,我们再进行校级层面的研讨,这一环节的研讨,一般安排这样几个板块:(1)第一梯队的教师执教。这一梯队的教师对文本和学生的分析较为准确,面对课堂没有预约的生成也能较为机智地运用和转换,能提供一个较有研究价值的案例。(2)备课组长就所在备课组的研究的课型围绕该课型的独特的育人价值的理解,一般的逻辑展开顺序在该课例中的落实以研究中的一些心得和困惑作交流。(3)评课环节,我们就“发现一个亮点,提出一个建议”从细处入手,有针对性地进行评课。如果说我们的研究在此结束的话,那么研究的成果就得不到及时的梳理和内化,在我们备课组内有一个第三梯队教师的研讨后的再重建。
二、过程放大——节点事件未雨绸缪,落实前移后续
教研组长所要做的事,是前瞻性考虑本学期语文的节点事件,对各备课组呈现的研究内容和形式进行把关和研究序列上的调整和衔接,并统筹安排,保证语文教研组的活动有序、有效开展。
就过去的一个学年,语文组还是很忙碌的。上学期的中期评估,下学期又迎来学科普查。教研组要做的事情可能很多,但有一件是有必要花时间做,那就是活动前的动员,让教师清楚活动的意义及活动中所产生的过程性价值。然后对活动的每一个时间段的工作,我们进行大致规划,让每一个备课组明了活动的过程性安排,从而细化组内活动。
三、以人为本——骨干引领,梯队协作,激活内需
在工作的落实中,我们发现各梯队教师在备课组内分布的不均衡性及备课组长发展的不同步性,以致备课组的发展呈现不同的状态。我们针对不同备课组的实际情况,进行“扶”“放”的适度调整。如在上学期一语备课组,有两位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还有两位代课老师,相对来说他们弱一些,所以对这一备课组的建设,我们将目标定位为“以教研组活动为抓手,在半扶半放中落实学期计划,顺序推进识字课型的研究,顺利开展校级层面的研讨活动”。对于上学期的六语备课组,是一个教师组合非常理想的团队,他们不管是对新基础理念的领悟,还是教师心态的开放,或是教学设计中大问题的梯度设计都渐趋成熟,由他们承担的校级层面的研讨自然能较高水平地呈现备课组的研究状态,并起一定的导向作用。对于这样的备课组的建设,我们从“半扶半放”中挺身而出,将其备课组的建设定位为“在历练中自主研讨,触摸成长的愉悦,有效提升团队的研究水平”。教研组也要关注他们的进展,并提供帮助。
我们努力在活动提高备课组长的活动选择力、领导力、策划力、监控力,以及备课组内部的合作力,把每学期组内承担一次校级层面研讨活动这样一种规定转变为教师成长的需求。
四、多元评价——细化评价标准,与学校考核挂钩
我们在学校学期的评优中设立的阳光团队和阳光个人的奖项中,设立了“阳光备课组”和“研究性教师”,由备课组对组员进行考评,并在校级层面进行表彰。在教研组的建设中,我们还是看到了梯队教师的发展渐具特色:
第二梯队的教师:能站在单元的角度解读文本的核心价值,考虑学生学习文本的潜在和前在的状态,课堂有大问题意识,并努力将推进中的过程性问题梯度化。
第三梯队的教师:因为参与前期活动的初建和重建,对该课型的一般展开逻辑有所了解,并能按照一般的展开逻辑教学,对研讨课例中呈现的亮点和问题能在再次执教中体现和内化。
第一梯队的教师:在活动较多机会地呈现校级层面的研讨,心态更开放,课堂资源的处理更灵动,教学活动中板块背后的目标指向更明确。在这样备课组的捆绑式的发展中,第一梯队教师的发展遇到个人发展的瓶颈,他们的教学风格难以形成,我们考虑必须有新的举措的介入,为骨干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
其实,不管教研组的建设是否起步晚,是否发展慢,但只要在用心地做,并不断地思考、改变,我们的发展就一定值得期待。
关键词: 语文教研组建设 层级规划 过程放大 以人为本 多元评价
目前我校语文教研组的活动主要是以课型研究为载体,依托备课组的建设,以“三还”为抓手(一还选择权、二还组阁权、三还评价权),在活动的推进中沿用梯队合作制。我们旨在通过这样的活动形式规范语文的校本研究,提高备课组长的活动选择力、策划力、监控力,逐步形成教研组教师梯队协作、个体的自能发展。
一、层级规划——顶层设计与基层申报双向融合,细化实施
在期初的计划制订中,我们将原本由教研组长、学科第一责任人策划的学期活动下移到备课组,由备课组长依据本备课组教师的梯队分布、学生的年段特点及学校本学期的节点事件,申报和策划本学期活动的前沿后续。当然在备课组研究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有研究内容纵向系列的规范,要求备课组不频繁更换内容,选好落脚点后就要进行规范化的研究。我们两周有一次校级层面的研讨,由备课组承担。备课组在自己的组内进行该课的初建,一般由第二梯队的教师承担,因为我们考虑到该梯队的教师对文本呈现的序列有一定的了解,对学生的学力进行较正确的分析,并基本把握住这一课型的一般展开逻辑。在进行组内初建的基础上,我们再进行校级层面的研讨,这一环节的研讨,一般安排这样几个板块:(1)第一梯队的教师执教。这一梯队的教师对文本和学生的分析较为准确,面对课堂没有预约的生成也能较为机智地运用和转换,能提供一个较有研究价值的案例。(2)备课组长就所在备课组的研究的课型围绕该课型的独特的育人价值的理解,一般的逻辑展开顺序在该课例中的落实以研究中的一些心得和困惑作交流。(3)评课环节,我们就“发现一个亮点,提出一个建议”从细处入手,有针对性地进行评课。如果说我们的研究在此结束的话,那么研究的成果就得不到及时的梳理和内化,在我们备课组内有一个第三梯队教师的研讨后的再重建。
二、过程放大——节点事件未雨绸缪,落实前移后续
教研组长所要做的事,是前瞻性考虑本学期语文的节点事件,对各备课组呈现的研究内容和形式进行把关和研究序列上的调整和衔接,并统筹安排,保证语文教研组的活动有序、有效开展。
就过去的一个学年,语文组还是很忙碌的。上学期的中期评估,下学期又迎来学科普查。教研组要做的事情可能很多,但有一件是有必要花时间做,那就是活动前的动员,让教师清楚活动的意义及活动中所产生的过程性价值。然后对活动的每一个时间段的工作,我们进行大致规划,让每一个备课组明了活动的过程性安排,从而细化组内活动。
三、以人为本——骨干引领,梯队协作,激活内需
在工作的落实中,我们发现各梯队教师在备课组内分布的不均衡性及备课组长发展的不同步性,以致备课组的发展呈现不同的状态。我们针对不同备课组的实际情况,进行“扶”“放”的适度调整。如在上学期一语备课组,有两位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还有两位代课老师,相对来说他们弱一些,所以对这一备课组的建设,我们将目标定位为“以教研组活动为抓手,在半扶半放中落实学期计划,顺序推进识字课型的研究,顺利开展校级层面的研讨活动”。对于上学期的六语备课组,是一个教师组合非常理想的团队,他们不管是对新基础理念的领悟,还是教师心态的开放,或是教学设计中大问题的梯度设计都渐趋成熟,由他们承担的校级层面的研讨自然能较高水平地呈现备课组的研究状态,并起一定的导向作用。对于这样的备课组的建设,我们从“半扶半放”中挺身而出,将其备课组的建设定位为“在历练中自主研讨,触摸成长的愉悦,有效提升团队的研究水平”。教研组也要关注他们的进展,并提供帮助。
我们努力在活动提高备课组长的活动选择力、领导力、策划力、监控力,以及备课组内部的合作力,把每学期组内承担一次校级层面研讨活动这样一种规定转变为教师成长的需求。
四、多元评价——细化评价标准,与学校考核挂钩
我们在学校学期的评优中设立的阳光团队和阳光个人的奖项中,设立了“阳光备课组”和“研究性教师”,由备课组对组员进行考评,并在校级层面进行表彰。在教研组的建设中,我们还是看到了梯队教师的发展渐具特色:
第二梯队的教师:能站在单元的角度解读文本的核心价值,考虑学生学习文本的潜在和前在的状态,课堂有大问题意识,并努力将推进中的过程性问题梯度化。
第三梯队的教师:因为参与前期活动的初建和重建,对该课型的一般展开逻辑有所了解,并能按照一般的展开逻辑教学,对研讨课例中呈现的亮点和问题能在再次执教中体现和内化。
第一梯队的教师:在活动较多机会地呈现校级层面的研讨,心态更开放,课堂资源的处理更灵动,教学活动中板块背后的目标指向更明确。在这样备课组的捆绑式的发展中,第一梯队教师的发展遇到个人发展的瓶颈,他们的教学风格难以形成,我们考虑必须有新的举措的介入,为骨干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
其实,不管教研组的建设是否起步晚,是否发展慢,但只要在用心地做,并不断地思考、改变,我们的发展就一定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