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教学法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动态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要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宽松和民主的环境,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切实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因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有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积极撰写教学反思,改进课堂教学活动。
【关键词】三维目标;兴趣;合作;反思
随着课改实验和课堂教学不断探索和实践,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已成为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那么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数学的有效性?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吃透教材,明确三维目标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新教材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的主要凭借和依据。新教材的变化促使教师必须走进新教材,必须认真研究、深刻理解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切实把握教学的总体目标与阶段性要求;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发挥新教材在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激发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能,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效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形成和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与优势。吃透教材就是要把握新知的生长点;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把握教材的深广度和把握教材的关键处。还要钻研教材的一字一句、前后顺序、每幅插图和例题习题。例如《认识图形》一课,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2)通过摸、画、找、拼等活动,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多样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通过创设情景,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的欲望。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首先,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其次,创设情境都要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围绕所学的数学内容展开,让学生通过对教学情境的“数学化”思考,发展思维,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最后,应创设富有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我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介绍个小朋友淘气,他是个小收藏家,他有一个宝盒,里面有很多宝贝。(打开电脑,出现宝盒。)
师:你们一定想知道这里面究竟藏了哪些宝贝吧,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电脑出示:盒盖打开,从盒里飞出三角板、扇子、排球、玩具熊、易拉罐、长方形时钟、碟片、剪刀。)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宝贝盒中飞出图形,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师:淘气的宝贝还真不少,他还把宝贝分成了两类。(电脑出示没有角的“排球、玩具熊、易拉罐、碟片”和有角的“扇子、三角板、长方形时钟、剪刀”的画面。)
同学们知道他是根据什么分的吗?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下面图形的特点。
生1:有尖角的分在一起。
生2:没有尖角的分在一起。
……
三、小组合作,营造学习氛围
《新课标》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应体现学生群体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你有办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吗?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小组合作试一试(合作、操作、探索)——说说你们是怎样测量的?(交流)——用某某同学的办法小组合作再多测出几个不同的圆周长,作好记录,(再合作、再操作、再交流)——你觉得每个圆的周长和它直径有关系吗?大胆说一说可能有什么关系?(設疑、交流)——通过观察和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与你想的一样吗?(自主探索后,进行交流)——最后归纳出圆的周长和它直径的关系,得出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四、教后反思,提升教学水平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记得还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都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这就要求我们每上完一节课,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认真进行总结,找出带有规律的东西。而教学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1.反思教师的“教”。它包括总结本课“亮点”、积累成功经验,还包括查找不足的原因,探索对应策略。不是每节课都一帆风顺,尽如人意,教师面对自己失败的课,更应该及时查找失败原因,找准不足之处,并进行分析,找到应对的策略,记录下这些策略,对以后的教学帮助会更大。比如,在教学《比例尺》这节课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两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在这两次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过程让学生的个性思维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每个同学都能从同学们的汇报交流中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反思自己的教学,深感自己在驾驭课堂能力和应变能力方面还需要不断的磨练,这节课为今后的教学该如何扬长避短,日趋进步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素材。
2.反思学生的“学”。在反思时,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困惑与问题,有利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总之,随着课改实验和课堂教学不断探索和实践,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已成为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我们应通过不断地实践与反思,使数学的课堂教学真正做到真实高效,让我们的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城厢中心雅兴小学)
【关键词】三维目标;兴趣;合作;反思
随着课改实验和课堂教学不断探索和实践,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已成为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那么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数学的有效性?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吃透教材,明确三维目标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新教材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的主要凭借和依据。新教材的变化促使教师必须走进新教材,必须认真研究、深刻理解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切实把握教学的总体目标与阶段性要求;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发挥新教材在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激发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能,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效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形成和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与优势。吃透教材就是要把握新知的生长点;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把握教材的深广度和把握教材的关键处。还要钻研教材的一字一句、前后顺序、每幅插图和例题习题。例如《认识图形》一课,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2)通过摸、画、找、拼等活动,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多样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通过创设情景,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的欲望。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首先,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其次,创设情境都要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围绕所学的数学内容展开,让学生通过对教学情境的“数学化”思考,发展思维,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最后,应创设富有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我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介绍个小朋友淘气,他是个小收藏家,他有一个宝盒,里面有很多宝贝。(打开电脑,出现宝盒。)
师:你们一定想知道这里面究竟藏了哪些宝贝吧,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电脑出示:盒盖打开,从盒里飞出三角板、扇子、排球、玩具熊、易拉罐、长方形时钟、碟片、剪刀。)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宝贝盒中飞出图形,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师:淘气的宝贝还真不少,他还把宝贝分成了两类。(电脑出示没有角的“排球、玩具熊、易拉罐、碟片”和有角的“扇子、三角板、长方形时钟、剪刀”的画面。)
同学们知道他是根据什么分的吗?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下面图形的特点。
生1:有尖角的分在一起。
生2:没有尖角的分在一起。
……
三、小组合作,营造学习氛围
《新课标》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应体现学生群体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你有办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吗?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小组合作试一试(合作、操作、探索)——说说你们是怎样测量的?(交流)——用某某同学的办法小组合作再多测出几个不同的圆周长,作好记录,(再合作、再操作、再交流)——你觉得每个圆的周长和它直径有关系吗?大胆说一说可能有什么关系?(設疑、交流)——通过观察和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与你想的一样吗?(自主探索后,进行交流)——最后归纳出圆的周长和它直径的关系,得出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四、教后反思,提升教学水平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记得还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都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这就要求我们每上完一节课,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认真进行总结,找出带有规律的东西。而教学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1.反思教师的“教”。它包括总结本课“亮点”、积累成功经验,还包括查找不足的原因,探索对应策略。不是每节课都一帆风顺,尽如人意,教师面对自己失败的课,更应该及时查找失败原因,找准不足之处,并进行分析,找到应对的策略,记录下这些策略,对以后的教学帮助会更大。比如,在教学《比例尺》这节课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两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在这两次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过程让学生的个性思维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每个同学都能从同学们的汇报交流中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反思自己的教学,深感自己在驾驭课堂能力和应变能力方面还需要不断的磨练,这节课为今后的教学该如何扬长避短,日趋进步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素材。
2.反思学生的“学”。在反思时,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困惑与问题,有利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总之,随着课改实验和课堂教学不断探索和实践,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已成为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我们应通过不断地实践与反思,使数学的课堂教学真正做到真实高效,让我们的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城厢中心雅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