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用童真的眼睛观察世界,以无邪的童言表达心灵,借快乐的游戏展示童趣。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诠释、情怀和梦想。小学语文课堂理应尊重作为学习主体的儿童的生命状态,研究儿童的身心特点,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并努力追寻适切儿童的语文教学。
一、注重情趣: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
皮亚杰认为:7~12岁的儿童,其思维已经具有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但仍然以具体事物和过去的经验为主,缺乏抽象性。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进行纯形式的逻辑推理。
就拿学习汉字来说,低年级的孩子喜欢用说歌谣、编故事等方式来记忆,这也许与造字原理风马牛不相及,但儿童凭借生动而美丽的故事,记住了字形。中高年级的孩子喜欢自己编谜语、歌谣、顺口溜来学习识记汉字,如:“有水好洗澡,遇火就干燥,跺脚性急躁,张口声音噪,伸手做早操,海带紫菜属海藻。”几个容易混淆的形近字,经过巧妙的编创,幽默风趣,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接受,有效地突破了字形识记的难点。
儿童的世界有情有趣,那些有意思的事情在成人眼里看似“无用”,然而,在这些“无用”的背后潜藏着“大智”与“大用”。在语文教学时注重情趣,追求有意思胜过有意义。
二、注重感悟:把握儿童的对话层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必须关注儿童的对话深度和层次,否则,对话就是无效的。
不久前,有位教师执教《生命的壮歌——生命桥》一课,请看教学片断——
师:一群羚羊无忧无虑地生活着,请看录像,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生描述课件上的画面)
师:读课文,说说自己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感受最深的画面是什么?
(生讲述文中描写的画面)
师:(语调沉重)让我们观看羚羊被活捉的情景,目睹羚羊摔死在悬崖下的悲惨画面,看完后说说自己的感想。
(在悲壮的音乐声中,血淋淋的画面让学生流泪了)
冷静下来,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教学是有效的对话吗?更值得深思的是:打动学生的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是生命的陨落,是为爱付出生命的壮举。显然,学生最后流泪的强烈反应,纯粹是被课件上的音乐和血淋淋的画面所刺激而产生的,而非对文本有深刻的领悟所致。如果这也算对话的话,不过是最浅层次的对话。对话主题偏低,对话就失去价值,就是无效的。语文教学要注重感悟,但是不能单纯依赖“外在的手段”刺激,而忽视儿童已有的生活体验,忽视语言文字的力量。
三、注重范式:顺应儿童的生活方式
“把教学活动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这样的教学范式,顺应了儿童的天性,满足了儿童的内在需要,“只有儿童需要的才是高效的”。请看一位二年级老师教学口语交际《买文具》的几个片断——
片断一
师:看,有两位小朋友去商店买文具了。你听他们会说些什么?售货员阿姨又会怎样说呢?(请三位学生来分角色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表演买文具)
师:他们表演得怎样?谁愿意来说一说。(生评价)
师:你们想做怎样的顾客呢?请同桌打开自己的文具盒,放在桌子中间,然后一人当售货员,一人当顾客,练习一下怎样买文具吧。
片断二
师:(出示图画)小猴也高高兴兴地买回了许多文具,可是它刚翻开新买的本子,就看到里面脏了,该怎么办呢?小朋友,赶快帮小猴想办法吧。(学生交流,相互补充)
师:谁给小猴打电话,说说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角色扮演打电话)
课后座谈时,有老教师认为:教学片断一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角色体验买文具体现了口语交际生活化,这一设计尚可。尽管片段二深化了买文具的内涵,但加入了虚拟的小猴,似乎有些做作。其实站在儿童的角度看,就会发现小猴不是玩花样的教学道具,而是连接教学与儿童世界的桥梁。
追寻适切儿童的语文教学,上出浓浓的儿童味,是反对成人在儿童立场上的越位,决不是主张放弃教师的引导,更不是对儿童的迁就和放任。归根到底,就是追寻真正的有效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一、注重情趣: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
皮亚杰认为:7~12岁的儿童,其思维已经具有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但仍然以具体事物和过去的经验为主,缺乏抽象性。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进行纯形式的逻辑推理。
就拿学习汉字来说,低年级的孩子喜欢用说歌谣、编故事等方式来记忆,这也许与造字原理风马牛不相及,但儿童凭借生动而美丽的故事,记住了字形。中高年级的孩子喜欢自己编谜语、歌谣、顺口溜来学习识记汉字,如:“有水好洗澡,遇火就干燥,跺脚性急躁,张口声音噪,伸手做早操,海带紫菜属海藻。”几个容易混淆的形近字,经过巧妙的编创,幽默风趣,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接受,有效地突破了字形识记的难点。
儿童的世界有情有趣,那些有意思的事情在成人眼里看似“无用”,然而,在这些“无用”的背后潜藏着“大智”与“大用”。在语文教学时注重情趣,追求有意思胜过有意义。
二、注重感悟:把握儿童的对话层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必须关注儿童的对话深度和层次,否则,对话就是无效的。
不久前,有位教师执教《生命的壮歌——生命桥》一课,请看教学片断——
师:一群羚羊无忧无虑地生活着,请看录像,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生描述课件上的画面)
师:读课文,说说自己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感受最深的画面是什么?
(生讲述文中描写的画面)
师:(语调沉重)让我们观看羚羊被活捉的情景,目睹羚羊摔死在悬崖下的悲惨画面,看完后说说自己的感想。
(在悲壮的音乐声中,血淋淋的画面让学生流泪了)
冷静下来,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教学是有效的对话吗?更值得深思的是:打动学生的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是生命的陨落,是为爱付出生命的壮举。显然,学生最后流泪的强烈反应,纯粹是被课件上的音乐和血淋淋的画面所刺激而产生的,而非对文本有深刻的领悟所致。如果这也算对话的话,不过是最浅层次的对话。对话主题偏低,对话就失去价值,就是无效的。语文教学要注重感悟,但是不能单纯依赖“外在的手段”刺激,而忽视儿童已有的生活体验,忽视语言文字的力量。
三、注重范式:顺应儿童的生活方式
“把教学活动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这样的教学范式,顺应了儿童的天性,满足了儿童的内在需要,“只有儿童需要的才是高效的”。请看一位二年级老师教学口语交际《买文具》的几个片断——
片断一
师:看,有两位小朋友去商店买文具了。你听他们会说些什么?售货员阿姨又会怎样说呢?(请三位学生来分角色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表演买文具)
师:他们表演得怎样?谁愿意来说一说。(生评价)
师:你们想做怎样的顾客呢?请同桌打开自己的文具盒,放在桌子中间,然后一人当售货员,一人当顾客,练习一下怎样买文具吧。
片断二
师:(出示图画)小猴也高高兴兴地买回了许多文具,可是它刚翻开新买的本子,就看到里面脏了,该怎么办呢?小朋友,赶快帮小猴想办法吧。(学生交流,相互补充)
师:谁给小猴打电话,说说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角色扮演打电话)
课后座谈时,有老教师认为:教学片断一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角色体验买文具体现了口语交际生活化,这一设计尚可。尽管片段二深化了买文具的内涵,但加入了虚拟的小猴,似乎有些做作。其实站在儿童的角度看,就会发现小猴不是玩花样的教学道具,而是连接教学与儿童世界的桥梁。
追寻适切儿童的语文教学,上出浓浓的儿童味,是反对成人在儿童立场上的越位,决不是主张放弃教师的引导,更不是对儿童的迁就和放任。归根到底,就是追寻真正的有效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