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中国电影的一面旗帜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6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谢晋导演走了……2008年10月18日,在浙江上虞,他的家乡,这位85岁的中国电影泰斗,默默地停止了呼吸。消息传开,中国电影界为之震惊……
  
  谢晋,中国电影的一面旗帜
  
  谈起谢晋,我想起了著名作家余秋雨在《足迹》一书中的一段话:“回想一下,在这风风雨雨的半个世纪中,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如果没有谢晋,如果没有他导演的那一大批电影可看,那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失落?在我看来,评论谢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他早已成为了当代中国人集体审美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回望中国电影百年历史,谢晋无论如何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他的作品在中国电影画廊中留下了最光彩夺目的一页,他塑造的一个个富有时代气息的艺术形象长久地在观众心底引起了共鸣。与谢晋初次合作而一举成名的明星很多:祝希娟、陈冲、丛珊、盖克、朱时茂、吕晓禾、姜文……他们都称谢晋是镜头前的魔术师,能在一张白纸上画出美丽的图画,能把一团面粉捏成多姿多彩的艺术品。
  谢晋导演的众多影片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其中有展现女性善良、美丽和圣洁的《女篮5号》、《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有饱含人性、人情和人道精神的《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还有以宏伟场面、雄浑气势和强烈爱国主义情怀令千万观众热泪盈眶的《高山下的花环》、《鸦片战争》……这些影片,生动地、形象地反映了几代人的经历,启迪教育、鼓舞了成千上万观众。
  
  谢晋,投身电影志不渝
  
  谢晋192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部分辖区划给了上虞)的一个书香门第,老家庙台上越剧艺人们的演出给了他最早的艺术启蒙。他的祖父是辛亥革命时期秋瑾、徐锡麟的好友。父亲对作为长房长孙的谢晋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他能进名牌大学,将来留洋成为专家、博士,光宗耀祖。谢晋10岁生日时,祖父的礼物是一套小学生万有文库。谢晋说就是这五百本书影响了他的一生,也是从那时起他的骨子中注入了人文主义的情结。《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伊索寓言》、《鲁宾逊漂流记》,在他眼前打开一个又一个神奇的世界,带给他一个又一个的梦想。
  后来,谢晋随父亲举家迁居到上海。上海,这个热闹繁华的大都市带给他的不仅是眼花缭乱,还有对都市世界的审视和对电影最初的迷恋。他经常跟随母亲去看电影,《渔光曲》、《魂断蓝桥》以及卓别林演的电影,他几乎看遍了20世纪30年代能看到的所有电影作品。从此,电影的魅力深深勾住了谢晋那颗年轻激情的心,坚定了他投身电影的愿望。
  1941年夏天,刚刚读完高中二年级的谢晋,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报考了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这个学校集中了中国戏剧界的一批名流,洪深、曹禺、焦菊隐那熟悉的声音,那扬起粉笔的手势,犹如束束火把,引导他摸索着进入了艺术宫殿之路。谢晋曾经说过:“这些都是大家啊!现在想起来真是师恩难忘。”谈及往事,谢晋满脸充满了对恩师的感激之情。
  
  实践,艺术激情铸丰碑
  
  谢晋拍了半个世纪的电影,并开创了以自己命名的电影时代,在中国内地电影史中,他是第三代电影导演中无可辩驳的佼佼者。其自成系列的影片几乎成为相当长一个历史阶段中国电影不可逾越的经典。谈及谢晋的电影甚至有人断言:“如果把20世纪分成前后两半,要举出后半个50年中影响最大的一些中国文化人,那么,即使把名单缩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谢晋。”谢晋曾多次说“要拍能够留得住的电影”,并希望“生命结束在摄影机旁”。在40多年的导演生涯中,他导演的电影,其中不乏里程碑式的传世之作。
  《女篮五号》:1957年,年仅34岁的谢晋执导了《女篮五号》,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彩色体育故事片。从此之后,谢晋成为新中国导演的代表。
  《红色娘子军》:“向前进,向前进……”《红色娘子军》的歌声几代人都耳熟能详,影片获得过第一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演员奖、最佳男配角奖、1995年“中国电影世纪奖”。
  《大李、小李和老李》:谢晋一生中唯一的喜剧片,至今还是中国喜剧电影的经典。
  《舞台姐妹》:“台上悲欢人常见,谁知台外尚有台。”舞台姐妹的悲欢离合,是谢晋炉火纯青之作……
  在谢晋漫长的艺术探索道路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潜心致力于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呼唤被历史扭曲的人性美,呼唤常被遗忘的高尚和正义。电影已经深深融入了谢晋的骨髓,流淌在他的血液中,用他的生命造就着艺术。面对生命和电影,他深信:“艺术高于生命,一部电影必须倾注导演最大的激情,是艺术家人品、修养的结晶,也是一次生命的燃烧。”
  说起艺术高于生命,让我想到了2003年春夏之交。当时北京的“非典”还没有解禁,他因病在上海刚刚出院。这时,他非要来北京与有关方面商谈《我的母亲与末代皇帝》剧本修改一事,有人劝他待北京解除疫情后再去,但他主意已定,毅然决然地登上了飞机。在首都机场,去采访的记者说:“您的这一举动给北京疫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谢晋说:“非典我不怕。我要工作,要看剧本,要拍电影!”
  这就是80岁的谢晋,不安享清福,不止于成就,万难不惧,信念如钢。经寒冬,搏酷暑,闯非典,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对电影艺术竭诚尽忠。
  谢晋用他60年的艺术实践,铸造了丰碑。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2003年,在谢晋80岁生日时,前来祝贺的人送的全是“高帽”:新中国电影的“泰山”、“拓荒者”、“现实主义大师”……当然,他没拒绝。自从1953年拍摄电影以来,他拍摄的诸如《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天云山传奇》、《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等35部影片,几乎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了经典。
  要说谢晋得过的奖,真可谓不胜枚举。光是金鸡奖和百花奖就满满地摆了一大橱子,不过在他的书房里,放的不是奖杯,而是堆积如山的报刊杂志、观众来信。这些年,他记性大不如前,但对时事新闻他了如指掌,每每有自己的见解。人们可能还不知道,谢晋还获有三个意外的奖,这就是“全国先进体育工作者”、“上海妇联挚友”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说到这三个奖,谢晋一直津津乐道:“因为我拍的写中国妇女的影片很多,比如《女篮五号》、《舞台姐妹》、《红色娘子军》、《秋瑾》和《芙蓉镇》等,所以妇联的同志说我们应当给谢导颁一个奖,这就是那个‘上海妇联挚友奖’”。至于那个“五一劳动”奖章,谢晋说:“我是搞艺术的人中唯一得过‘五一劳动’奖章的人,这是观众给我的最朴实的奖励。说到评奖,我自己总结了一句话,得奖是件好事,值得祝贺,但是我认为,金杯也好、银杯也好,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我常常碰到很多观众对我说,谢导,我是从小看着你的电影长大的,我太喜欢你的电影了,我深深感到这话对我的激励比捧回一个奖杯还重啊!”前不久,他重返了当年拍摄《芙蓉镇》的湘西王村,无数的观众将小小的王村挤得水泄不通,乡亲们争着拉他和姜文去家里坐,告诉他现在的日子过得咋样,他一次次流泪了……回程的路上,他对姜文、徐松子等演员说:“做一个电影人,这才是真正的奖杯。”
  回顾自己的电影作品,谢晋充满深情地説:“我每导演一部影片,都是我一次生命的燃烧。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要呼唤自己的英雄,都要为自己的民族塑造形象。如果20世纪中国电影还没有美好的形象留下来,那我们这一代电影人就没有尽到责任。”
  
  晚年,执著的艺术追求
  
  早在2004年,谢晋在四川青城山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发出了“我永不收山”的坚定誓言。他认为:“最能衡量一个艺术家、演员、音乐家的是时间,不是说你今年怎么样,明年怎么样,而是要在3年、5年、10年后能说点什么做点什么。不像现在一些导演,一部片子刚一火就被说成是著名了,我觉得这种现象不可取。我自己的一些电影过了十几年,大家说还那么好看。我也跟他们开玩笑,我最好的戏确实没有拍出来呢,因为在艺术上,我永远年轻,我永不收山。只要身体许可,我就会继续拍下去。”
  如今,大师已经谢幕。不少人还记得他在中国电影百年纪念活动时说的话。“作为一个电影老兵,我一直没有停止过对电影事业的热爱和追求。我们的电影应当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社会的时代的责任,在创作中应当特别注重对人的命运和民族命运的思考,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在新的电影百年里,冀望新一代电影人关注文化、研究历史、投身火热的生活,拍摄出有社会影响力、能让人民群众能记得住的电影。”
  谢晋是不服老的。2006年初,83岁的谢晋出任歌舞话剧《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的总导演,并率领刘晓庆等人走出国门,在新加坡等地进行演出。去年6月,谢晋参加了《2008分之1》公益短片行动,同时还为四川地震灾区拍摄了公益短片《中国站立成树》,不料该片竟成为了他的“封镜”之作。
  现在,谢晋老人已离我们远去了,他走得是如此安详与匆忙。然而,我深信所有喜爱他的人一定不会忘掉他的音容笑貌。所有热爱电影事业的人们也一定会记住他为中国电影书写下的不朽篇章!
  
  相关链接
  谢晋生平
  谢晋(1923-2008),浙江上虞人。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毕业于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导演系。后任大同、长江电影公司助理导演。建国后,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导演、导演,中国影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届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联第五届、第六届执行副主席。是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常委。198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责编/文波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