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国际比较研究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xin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出台,把加快发展我国现代的高等教育并且建设一大批能够培养具有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应用技术型大学作为主要目标。但在借鉴欧洲经验的同时,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建设缺少契合于社会主义的创新与发展。本文通过对欧洲一些国家的具有代表性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历程进行比较和研究,揭示了欧洲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机制、体制,探讨了对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欧洲;应用技术型大学;实践应用;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本文通过比较欧洲国家在高等教育中的不同发展方式,总结了欧洲国家的高教体系的发展规律,并指出了我国在高教建设的不足,提出了建立科学的教育体系、优化教师团队、明确办学定位等观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本文在文中所提出的各项观点,都能较好地反映当前我国应用型大学教育的现状,能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更好更快地建设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机制,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一、国内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现状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不仅在产业结构上进行了改革,更优化了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2014年,关于高等教育新政策的发布, 把加快发展我国现代的高等教育并且建设一大批能够培养具有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应用技术型大学作为主要目标。虽然我国已经明确提出要建设应用技术类型的高校,但仅提出了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政策框架,建设的主体则在地方本科院校,该项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地方本科院校的探索和创新。可以说,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应用技术型大学在人们心中依旧无法立足,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发展是缺乏动力的,是亟待解决的。
  二、国外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经验借鉴
  (一)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
  在欧洲的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新建、改造和升级三种形式,其相应的定位模式也不尽相同。以德国为例,建立高等专业学校,將其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型的专业化大学,而不是作为培养学术型人才的专业化院校。而以荷兰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则是通过对接中职,以学院转型为代表,将原先被视为中等教育的院校也提升到与高等教育相同的地位。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定位于专业技术,培养具有专业化技能的专业性人才,并将其输送到社会上作为新型人力资源的投入。
  针对国内技术型大学建设是由原学术型大学转型而成、教学设施和条件与应用型教育办学不相适应的问题,可以借鉴国外的学院建设形式,将中职大专院校的相近优秀专业与原有学术型大学合并,建立中职院校优秀专业的建设评选机制,促进优秀中职大专专业学科通过与本科院校合并,或与企业合作建立新型技术型本科院校的方式实现晋升。
  (二)专业设置
  在欧洲,应用科技大学几乎没有单科性院校,基本都是多学科、多院系设置模式,以实现办学规模的效益最大化。例如,德国汉堡应用技术大学设有 3个学院,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设计、媒体与信息学院和商务与社会科学学院。在专业设置上,欧洲应用技术型大学更注重对应市场需求,致力于为经济市场提供相对应的人力资源,做到人才与市场的无缝衔接,大大提高了技术技能人才就业率。
  我国大学相对封闭,与企业和社会行业需求相对独立,所以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与社会专业评价机制,使学科应用能够合理适用行业应用需求,合作人才培养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人才技能的符合程度。
  (三)课程体系
  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课程体系不仅仅只有一种,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还是以工科类专业为主,其他专业为辅。总体来说,欧洲课程体系可分为以意大利为代表的“大学主导制”、以奥地利为代表的“双轨制”、以德国、荷兰、芬兰为代表的“二元制”和以英国、西班牙为代表的“联合制”。为便于描述,笔者在此将其分别命名为I型、h型、H型和n型。
  (四)教学实践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I型教育体系下大学以及大学级别的专业学院构成了高教体系,以教学为主的应用技术型大学提供专业化课程,如教师培训、工程技术和护理培训等。h型教育体系下将新型高校也纳入高教体系中的一部分,与大学构成双轨发展,但大学依旧占据主导地位。此类新型高校数量多、规模小,采用三年制学制,专业化课程有限,与大学之间联系薄弱而与劳动市场挂钩,实质上仍旧与大学区别对待。在H型教育体制下,新型高校与大学处于平等地位,在原先建设的基础上,由多个规模小但富有专业化的机构组成,同时也更注重区域内的服务功能、提供多个学科的课程。在n型教育体系下,则是通过增设传统大学的课程或者是新型高校与学术性大学合并构成的,此类合并而成的综合性大学,可同时提供学术和职业两类学习项目。
  三、我国技术型大学建设发展方向
  (一)明确人才培养规格
  我国在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的道路上,要追求其实质目标,而不应该陷于概念之争。要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应用技术型大学从字面上来说是要培养一新有技术有技能的接轨于社会劳动资源的人才,而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人文素养的提高也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所以,在基础技术、技能培养的同时,要增设人文社科类的专业,培养更为全面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在此基础上所培养的技术型人才,不仅具有专业的知识技能,同时也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人才培养规格也应具有更加宏大的规模,要以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特色为根本,拓展延伸到每一层面的专业知识。
  (二)以课程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具有多元化、分类化、专业化、应用化等特点,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列入同等地位。同时,一些综合性大学要在培养学术性人才的同时重视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理论课程为指导,深化技能训练。要形成开放的“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的课程模式。不仅如此,以课程为中心的培养模式,不仅仅意味着设置对口的专业化的课程,还意味着要在专业化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对应技术性人才的培养,以做到人才与市场相契合。   (三)注重实践
  我国在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发展中应借鉴欧洲经验,注重实践的教学环节。要把专业理论同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地位,把理工科类的专业实习落实到实处,落实到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教师,并且应当设置严格的考试与认可。实践过程有一段很长的时间,鼓励学生假期进入企业进行社会实践,真正地参与到一个企业的运作过程中,在平常的工作中积累实践经验,从而将学生的专业化知识真正应用到实际生产当中。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能只遵循课本知识的储备,要在专业化知识的基础上做到实践中的创新,做到真正地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生产生活中。
  (四)优化教学团队建设
  我国一些新建应用型大学也存在师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人才引进时更是出现了“重学历、轻才能”的现象,教师缺乏实际的应用操作能力,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質量。所以,优化教学团队建设拓展提高教师能力,是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的关键一步。新建高等院校要实施分级管理、分组运行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在引进师资的过程中,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储备,更应有实践应用技能。新建高校的教师,要努力提高综合素质,重视应用能力、实践指导能力的培养,做一名合格的“双师双能”型教师。
  四、结语
  尽管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在发展过程中有着诸多问题,但处于新型高校建设的初期,此类问题都是可被纠正和解决的。在“985”“211”享有优先配置权的现状下,本文对于新建高校的探讨,对处于边缘的新建高校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重构我国的高校体系,在模仿欧洲高教建设的道路上加强自主创新,是我国建设适合国情的应用技术型大学的道路上必需经历的过程。同时,国家政策的支持,也一定会加快我国高教体系的发展,为我国的教育体系的建构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潘懋元.论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问题[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6(1).
  [2]杨东平.治理教育行政化弊端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0(19).
  [3]李硕豪.试论本科教育的基础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9(7).
  [4]贺艳芳,徐国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兴起、特征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6(2).
  [5]朱方来.中德高职实践教学的比较研究[J].高教探索,2015(3).
  作者简介:朱磊(1984-),女,汉族,辽宁大连人,辽宁传媒学院,硕士,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方向:室内设计及施工工艺研究。
其他文献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甘肃分所所长张萍再次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这也是她在全国两会参政议政的第6个年头.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张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蝎毒多肽提取物诱导肿瘤微环境中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分子机制。方法建立小鼠Lew is肺癌皮下荷瘤模型,随机分为荷瘤对照组、化疗组(CTX组)和实验组(CTX+PESV组),每组8只
期刊
去年的一次编委会上,杂志社将发行杂志的任务交给了我,同时组织编委们学习各地如何敲门发行刊物的先进经验,鼓励我像外地敲门发行刊物那样发行,在发行工作中做出点名堂来.发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不断改革和我国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化,全面预算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我国诸多企业的领导者开始逐步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并且努力探究符合我
临床资料本组26例中,男10例,女16例,年龄40岁以下4例,40岁以上22例;病程短者数月,长者1~2年;单纯疼痛15例,跟骨骨质增生11例.
柳州五月,春草碧色,春水绿波。   5月 9日, 70多位代表带着对《中国建材》杂志 20周年华诞的祝福与喜悦;带着对全国建材行业这本唯一综合性期刊今后的谋划与方略,更带着对全国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