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30多个不同专业的同学一起上课

来源 :中学生天地(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anlan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群人,分享着同一间教室,却来自不同专业。
  一群人,用不同的视角看世界,却拥有同一份热忱。
  这样的大学生活,或许是还未进入大学时的我最向往的。然而学习新闻学专业后,我才发现,每次专业课上,遇见的都是熟悉的面孔,大家交流分享的,都是同一学科视角下的见闻。
  几十人的教室,默契有余,碰撞不足。
  也正是在此时,我萌生了再辅修一门学科的想法。我所在的浙江大学,开设了很多辅修课程,选择什么专业作为自己的辅修专业,成了困扰自己很久的事情。
  大二的时候,竺可桢学院下的公共管理强化班开始招生了。这个班和其他辅修学科不同,它招收不同学科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政策分析时,你除了要用上课学习到的公管理论进行分析,还要从自己专业的角度思考,给出和其他伙伴不一样的答案,而这不正是我所盼望的大学学习生活吗?
  40人的课堂上,你身边坐着的,都是和你专业不同的小伙伴。这样奇妙的搭配,一下子吸引了我。
  公共管理强化班和一般的课堂教学稍有不同,老师常常提出各种和公共管理有关的选题,让班里的同学进行讨论。在上社会保障课时,何老师提出了“我国要不要延迟退休年龄”的问题,文科的同学搬出社会舆论,提出延迟退休影响社会稳定;法学的同学用了社会保障法,论述了延迟退休必须“小步慢走”的观点;工科的同学则从科研人才角度支持了延迟退休,留住人才。虽然想法各不相同,但我们仗着退休这事离我们还远,不切实际地空谈着。
  何老师摇摇头:“你们年轻人呀,总是过于理想主义,却从没真正实际地用数据算过这些问题的账。”他边说着边给我们一笔笔算起了养老保险缴纳额,指出了退休金的变化。通过这些确切的数字,我们才真正理解了国家出台“延迟退休年龄”这一决策的原因,也明白了热心人还需冷眼看世界,用清醒理智的头脑去追寻理想。
  除了上课,辅修班还给我们安排了政府部门的暑期实习,而这次我主动承担了实习期间部门的数据录入和分析工作——在无数的报表中找寻规律和差异,通过数据分析部门管理的发展和变化,也让我对在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组织该如何管理的理解更深一层。
  我本身的專业是新闻学,作为一个纯文科类专业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总是感性思维大过理性思维,加之对与事件相关的政策缺乏专业知识基础,往往徒有一副热心肠,少了深入分析的能力。而学习公共管理的课程,让我学会“跳”出文科生感性思维的框框。例如,在写一些热点事件的新闻评论时,我在政治经济理论的支持下,不再人云亦云,而开始有了对事件宏观的认识和自己的思考。
  从大二到大四,3年辅修学习,给了我太多的收获。新闻学和公共管理,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类别,可以碰撞出很多思想火花,让我在思考问题时,既有新闻人的责任意识,又有公管人的开阔视野。
  和高中校园相比,大学校园里同学之间的差异性更大了,接触面更广了。图书馆里一起自习的同学,一个社团的伙伴,甚至一个寝室的室友,都有可能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院、不同专业,而这种不同与不同之间的相互碰撞和交融,却开拓了视野,帮助你体会丰富多元的文化。我们来自不同地方,却会聚在一片天空下;我们张开怀抱,拥抱这些不同和差异。慢慢地,你会发现在此过程中,你正在汲取“营养”,思想和智慧正在“成长”。
  “上课!”
  新的课程马上要开始了,你若问我辅修的乐趣在哪,大概就是像这样见见伙伴、聊聊世界吧。在开放、包容的课堂上,群贤毕至,拥抱彼此独立却又不乏融合交汇的思想。这些思想如潺潺流水汇聚,奔流入海,迸发出澎湃汹涌的力量。
其他文献
有位作家说,人生需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对此我很认同。人生之路漫漫,婴儿时期,我们是一张白纸,故需要“有字之书”来充实我们的内心、丰富知识、开拓眼界;到了青年时代,我们对世界已有了自己的看法,也经历了很多世事变幻,故需要“无字之书”来触发我们,使我们自我反思;在历经沧桑之后,我们更需回归自己的心灵,阅读“心灵之书”来给予升华。  “有字之书”,顾名
期刊
荀子说:“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意思是:懂得许多道理却不付诸实践,即使知识丰厚,也会遇到困厄。虽然战国时期根本还没有“大学”呢,但这种强调知行合一的观点,却极适用于现在的大学。  我就读的是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量大,难度高,除了课表上的专业课,另有大量隐形的实验课,它们“盘踞”了课程表“半壁江山”。周一连续上满13节课;周二连夜赶写实验报告;周三复习课上所学内容;周四改进设计方案,忙碌到深夜…
期刊
有位作家說,人要讀三本大书:有字、无字和心灵之书。诚然,三本书都很重要,但我认为,心灵之书最重要。  德国制造曾是屈辱的代表,然而在德国人痛定思痛后,最终将德国制造变成品质的象征。德国菲士乐生产的锅,用一百年都不会坏。有人问他们:“人家日本人的锅,用十年就要换,你们为什么不做得差一点呢?”他们却说:“我们的锅品质好,有口皆碑,人人都来买,世界还有那么多市场等着,为什么要那样做呢?”  现在的中国,
期刊
书,它如同条条小溪最终汇入大海;它如同片片叶子最终聚于树冠;它如同朵朵白云最终悬挂碧空。它们都是慢慢积累才形成的美丽景观,像一个个字积累起来成为的百科全书。  人必须读书,目的是学知识。有字的那是书,无字的是教育。学到最后还是要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那才是心灵的书。  鲁迅读书写作,心里有一字——国。  学医救不了中国,改行成作家的鲁迅决定通过写作来救中国。他学习外国文化,大胆地改革中国传统的文化,
期刊
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到达时,爷爷看着通知书上的“农学”两字,抱怨:“我们都摆脱农民身份了,怎么孙女又要去种地?”  “我喜欢呀!”我从爷爷手中抽出那张红色的纸,转身笑嘻嘻地看了一遍又一遍。  我是女生,出生在城市,上大学之前,对农田知之甚少。但我从小就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植物种植的浓厚兴趣,让我对学习农学相关知识埋下了渴求的种子。  进入专业学习后,每个班分配到一块地,全班同学一起规划种植蔬菜瓜果
期刊
有字之书以书为载体传承知识,无字之书以生活为土壤积累经验,心灵之书观照精神成长,重在修缮德行。人生能尽读三书固然可喜,然眼不可观两路,三书未必能够并读,迫不得已,何者为先,何者为重?  无字之书是生存所需,应当前置。仓颉造字之前,人类已有刀耕火种。无论采集抑或狩猎,只有总结经验才能提高生产效率。由此可见读无字之书是生存所需。现今看来,搬砖也罢,码字也好,总得先谋得生存。《诗经》之前,民歌不辍,靠的
期刊
高考的严肃性总让人觉得有点害怕,我们认为一纸录取通知书就会决定自己的前程。直到进了校园,许多人纷纷念叨起“我实在是不适合这个专业”“唉,太枯燥了,我当时不应该报这个系的”……闪闪发光的少年逐渐“学会了与生活互相妥协”,困囿于安全圈内,忘却年少时的梦想。  但其实在大学,你还有机会选择。这个机会叫作:“转专业”。而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从法学到建筑学,一个多么巨大的跳跃。  设定方向,导航线路,
期刊
读书何为?黑塞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我以为,读好“有字之书”,读懂“无字之书”,读进“心灵之书”,才能真正“悄悄成为你自己”。这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阶梯式关系,仿佛是王国维的三重境界,需要不断进阶。  有字之书,自然是客观存在于世间的各类有益书籍。莎士比亚说:“书籍对于我,比王位更为宝贵。”唯有广博涉猎各种于我们有益的“有字之书”,才能获得渊博的学识,
期刊
期刊
有人说,人生要读三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固然有其道理,但如果就此认为这三者乃并驾齐驱的关系,甚至将读无字之书、心灵之书凌驾于读有字之书之上,那就大错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