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包括了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内容,而阅读教学则是其中的主要任务之一。目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按部就班地逐篇逐段地分析课文,而且缺乏课外阅读指导,自然难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那么,如何提高初中生的阅读水平?关键在于教师要运用恰当的阅读教学方法加以指导。对此,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进行了探讨。
一、激发初中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热情,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是要将课文讲得精彩生动,从而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比如,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美猴王》这篇课文讲述了美猴王的来历,活灵活现地展现出美猴王勇敢机智、敢说敢做、深受众望的品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们对家喻户晓的孙悟空故事十分感兴趣。这时,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这篇课文选自罗贯中的《西游记》一书,同学们如果想知道孙悟空更多更精彩的故事,就请大家在课外阅读这本书。”这样,就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到阅读之路上,使他们对阅读有一种向往与期待,这样,阅读起来自然就会有亲切感。反之,如果教师强行摊派阅读任务,就会让学生感到是沉重的负担,就有可能对阅读敬而远之。二是给学生们多讲一些古今中外名人成长与其青少年时期喜爱阅读有密切关系的故事。例如,学生们都十分喜欢冰心的散文,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冰心在七岁时就开始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等课外读物;而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作家黑塞,其阅读生涯是从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开始的,他经常一阅读就是长时间地沉浸在其中。三是恰当运用新型资源引发初中生阅读兴趣。比如,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读书时间》等读书栏目,就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整体阅读与局部品读相结合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觉得将整体阅读与局部品读相结合,不失为一种阅读良策。一是从整体上感知。一般来说,先浏览语言文字,就能形成初步的印象,随后再揣摩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用句,最后落实到文章的整体上,从而获得发展了的整体印象。这就说明,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有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不能无视文章的整体来架空分析。如果将现代系统论引入语文教学之中,用以指导初中语文教学,就是要把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统,平时的单元或单篇学习则是在大系统之下的一个个子系统。所以,初中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也就是要从整体教学的目标出发,由教师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知觉的整体。这样十分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即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这样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在形成了感性认识后,就到了分析与探讨课文的阶段,思考中的形象、概念就会更加生动、具体,原来感知阶段的感受也会变得更加深刻与准确,再开展品读鉴赏,就容易使学生进入美的意境之中,形成真正的阅读能力。二是从局部上品读。品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佳通道。在整体感知阅读内容的基础之上,还要学习文章的语言,这就必须开展局部品读。感知毕竟只是认识的初级阶段,要使感性认识发生质的飞跃,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唯一的办法还是要靠阅读实践。这时的阅读应该是高级阶段的阅读,也可以称为品读,也就是边读边认真品味,揣摩文章的意境,不断学习与理解语言,体味其中的语境,从而形成语感。
三、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勤练笔
在阅读教学之中提倡多动笔,这是古训良言。徐特立先生就曾经说过“不动笔墨不看书”。多动笔可以调动初中生的多种感官,脑口并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认真思考,使其更为深入地阅读文章,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还是以前面所述的《美猴王》为例,当学生们被美猴王的传奇经历深深打动之时,教师就可以趁热打铁,要求学生认真地进行阅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用自己的语言撰写一篇内容与课文相似的作文,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由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十分投入,受到了这篇文章的感染,因此在自己写作的过程中也会全身心地投入,进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
总之,在开展初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看作是平等的主体,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信,在教会学生各种阅读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参考文献:
[1]邱桂华.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J]. 职业圈,2007(8).
[2]张中华.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解答方法[J]. 科技创新导报,2008(8).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阳市石鼓区合江中学)
一、激发初中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热情,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是要将课文讲得精彩生动,从而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比如,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美猴王》这篇课文讲述了美猴王的来历,活灵活现地展现出美猴王勇敢机智、敢说敢做、深受众望的品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们对家喻户晓的孙悟空故事十分感兴趣。这时,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这篇课文选自罗贯中的《西游记》一书,同学们如果想知道孙悟空更多更精彩的故事,就请大家在课外阅读这本书。”这样,就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到阅读之路上,使他们对阅读有一种向往与期待,这样,阅读起来自然就会有亲切感。反之,如果教师强行摊派阅读任务,就会让学生感到是沉重的负担,就有可能对阅读敬而远之。二是给学生们多讲一些古今中外名人成长与其青少年时期喜爱阅读有密切关系的故事。例如,学生们都十分喜欢冰心的散文,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冰心在七岁时就开始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等课外读物;而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作家黑塞,其阅读生涯是从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开始的,他经常一阅读就是长时间地沉浸在其中。三是恰当运用新型资源引发初中生阅读兴趣。比如,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读书时间》等读书栏目,就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整体阅读与局部品读相结合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觉得将整体阅读与局部品读相结合,不失为一种阅读良策。一是从整体上感知。一般来说,先浏览语言文字,就能形成初步的印象,随后再揣摩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用句,最后落实到文章的整体上,从而获得发展了的整体印象。这就说明,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有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不能无视文章的整体来架空分析。如果将现代系统论引入语文教学之中,用以指导初中语文教学,就是要把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统,平时的单元或单篇学习则是在大系统之下的一个个子系统。所以,初中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也就是要从整体教学的目标出发,由教师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知觉的整体。这样十分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即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这样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在形成了感性认识后,就到了分析与探讨课文的阶段,思考中的形象、概念就会更加生动、具体,原来感知阶段的感受也会变得更加深刻与准确,再开展品读鉴赏,就容易使学生进入美的意境之中,形成真正的阅读能力。二是从局部上品读。品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佳通道。在整体感知阅读内容的基础之上,还要学习文章的语言,这就必须开展局部品读。感知毕竟只是认识的初级阶段,要使感性认识发生质的飞跃,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唯一的办法还是要靠阅读实践。这时的阅读应该是高级阶段的阅读,也可以称为品读,也就是边读边认真品味,揣摩文章的意境,不断学习与理解语言,体味其中的语境,从而形成语感。
三、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勤练笔
在阅读教学之中提倡多动笔,这是古训良言。徐特立先生就曾经说过“不动笔墨不看书”。多动笔可以调动初中生的多种感官,脑口并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认真思考,使其更为深入地阅读文章,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还是以前面所述的《美猴王》为例,当学生们被美猴王的传奇经历深深打动之时,教师就可以趁热打铁,要求学生认真地进行阅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用自己的语言撰写一篇内容与课文相似的作文,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由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十分投入,受到了这篇文章的感染,因此在自己写作的过程中也会全身心地投入,进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
总之,在开展初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看作是平等的主体,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信,在教会学生各种阅读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参考文献:
[1]邱桂华.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J]. 职业圈,2007(8).
[2]张中华.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解答方法[J]. 科技创新导报,2008(8).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阳市石鼓区合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