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起因
进入知识时代,互联网上的知识呈爆炸式增长。电脑上网、电视上网、手机上网……丰富多样的信息获取渠道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他们不再愿意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了。这让我们这些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深感压力重重。
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是个性张扬的“小皇帝”。面对压力重重的中考科目,信息技术课堂变成了他们释放压力的理想场所,这使得信息技术课的课堂秩序越来越难驾驭。
我从1999年走上讲台,至今已近13载。从一位充满激情的小伙子成长为一位中年教师,看着年轻教师每天匆忙的身影,感觉自己的节奏明显慢了下来,前进的动力弱了下来。是啊,年复一年单调的教学生涯,无论身或心都有些倦了。
我的实验
网络时代来了,知识的来源更丰富了,我们还有必要站在高高的讲台为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而继续垄断课堂的主动权吗?为此,从2011年开始,我着手对本校七年级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实验。
第1阶段:研究文献,从成功的经验中找思路(4月~9月)
之所以累,是因为每天都在不断重复地讲——嘴累。之所以倦,是因为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学生还是不会——心累。早就厌倦了“先教后学,课后作业”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上课不用讲,那么我们的喉咙该有多舒服啊。如果有一天我们轻轻地点拨一下,学生就能轻易掌握,这样的事情该有多美啊。
这几年来,江苏省的洋思中学、东庐中学和山东省的杜郎口中学这3所学校成功的教学模式成了我们佛山市高明区争相效仿的对象。洋思中学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学习达到“四清”(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收到了效果,让我感悟到了“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这几年,东庐中学因为结合本校实际创造出“讲学稿”模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成为了另一颗冉冉上升的教改新星,让我明白了“死学不如活用”的道理。从杜郎口中学的“拉桌子、挂黑板、分小组、少讲课”课堂现象中,我明白了“开放课堂,打破封闭”的重要性。
回归现实,我们目前的信息技术课堂还找不到以上名校教改的影子,让我感到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模式改革的实验大有可为。憧憬未来,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轻松、高效的课堂正向我招手……
第2阶段:让“提问”贯穿整个课堂(9月~10月中旬)
1.构想与实施
反思教师讲得太多太累、学生听得心烦且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我决定尝试以“问”代“讲”的方式,以“提问”作为切入点,让问题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思考,使学生在思考中主动建构知识、理解知识。我的实践思路是:创设简单的教学情境,引入课堂→教师装作不懂,向学生设疑→请“小老师”到讲台释疑,渗透新知→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例如在学习《丰富多彩的信息》一课中,我先播放短片《走进信息社会之数字时代》,引起学生了解信息社会的兴趣。紧接着,我通过提问“我们已进入信息社会了,但‘信息’在哪里”来引出第一个知识点——无所不在的信息。这时候,我没有像往常一样通过“旁征博引”来给学生讲解定义和举例说明。相反,给学生5分钟思考和讨论,最后随机请学生到讲台上把答案告诉老师和全班同学。上讲台当“小老师”,要是讲错了多丢人啊,学生们一下子都紧张起来了,纷纷认真阅读课本,不懂的又紧张地与同桌交流、讨论。由于有了深度的思考和认真的准备,请到讲台的“小老师”都能基本完成任务。就这样,我把这一节课的4个知识分别拆解为4个问题,交给学生思考并随机请“小老师”到讲台释疑,顺利完成了本课教学任务。最后,我又通过“集体汇报、PPT同步演示”的方式与学生一起梳理本课知识,完成本课的小结。
2.效果与不足
经过一个多月的实践,我惊喜地发现课堂活起来了,学生的神经绷得紧紧的,课堂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并能够主动思考、解答问题了。本学期第1次大考成绩(见表1)出来后,横向比较参加实验的两个班级学习成绩比普通班有了一点进步,但跟理想还有一段距离。
在实验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原来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是从来不预习的,所以与教师的提问配合不好;学生对这种课堂方式不习惯,思考、讨论方向不集中,常常跑题;学生基础起点不一,课堂节奏不好调控,差生明显跟不上学习步伐,致使课堂效率不尽人意。
第3阶段:先学后问,加入课堂拓展(10月下旬~12月)
1.构想与实施
从第一次大考中发现的问题出发,我反思前一阶段实验的不足,调整了课堂模式,适当加入了“学生自学”和“课外知识拓展”两个环节,开启了第2次实验。实验思路是:创设简单的教学情境,引入课堂→教师设疑→学生5分钟自学→请“小老师”到讲台释疑,渗透新知→课堂小结,梳理新知→教师设置拓展问题,学生探索、交流。
例如在学习《网络信息的分类与下载》一课中,我以问题“网络上信息浩如烟海,我们如何下载和保存信息”,引出了这堂课的学习目标。紧接着,我提出了“网络上的信息如何分类”、“收藏夹如何使用”、“如何下载和保存信息”3个问题(明确目标),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明确学习内容来自学,接下来给学生5分钟的自学时间(明确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的第20页至23页(明确范围),在自学过程中可进行小组讨论(明确方法)。当学生自学完毕后,我请“小老师”到讲台释疑(对比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突破知识难点,让学生在质疑“小老师”的讲解中学习、巩固知识。本课中,我还预留了5分钟,在“课堂小结,梳理新知”环节结束后,设置了两个拓展问题:(1)除了WinRAR外,还有其他的压缩工具吗?(2)有比FlashGet更好用的下载工具吗?让学生自由讨论和上网探索,以拓展他们的知识和眼界。
2.效果与不足
经过实验改进,教师给学生明确了学习要求,留给了他们足够的自学时间,学生配合课堂的效果明显好多了,讨论质量提高了,教师的讲解时间进一步减少,差生基本能跟上课堂的步伐。另外,加入课外拓展环节后,优生的求知欲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实验效果进一步提高(见表2)。
在第2次实验中,我又发现了一些新问题。例如,操作任务较多时,课堂时间未能调控好;学生的主动性还未能得到有效激发;小组讨论效率相对不高。基于此,我计划开展第3次的实验(2011年12月中旬~2012年7月)进一步优化此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模式初步确定为“一学、二论、三问、四释、五拓展”。“一学”是指学生自学,“二论”是指在教师设疑后学生交流、讨论,“三问”是指学生讨论后仍不能释疑再向教师提问,“四释”是指教师针对上一环节不能解决的难点问题予以解释,“五拓展”是留部分时间供优生拓展课外知识及学困生巩固本课知识。
我的反思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和数据分析,我有了以下心得体会。
第一,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依然重要,课堂改革能否顺利开展,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实验证明,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只有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学生才有适度的紧张感。学生紧张了,头脑进行思考了,学习效果也好了,而我们教师也轻松了。
第三,由于有了许多成功案例的借鉴,可以及时修正实验中出现的意外或偏差,这使得课堂模式改革实验推进得十分顺利。
第四,由于我校是重点中学,学生素质较好,学习自觉性高,能较好地配合教师开展课堂改革实验,所以课改的实验收效较好,但能否在更大范围内验证和推广,还有待考证。
在学科地位不断被弱化的时候,许多同行觉得信息技术的教研活动犹如鸡肋,也失去了奋斗动力。但我始终认为,尽管实验过程是单调、苦涩的,实验成果却是令人欢欣鼓舞的。同行们,当你们在进行繁忙、紧张工作的时候,请不要忘记继续教研,成果与成绩才是我们学科壮大的根本。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高明区沧江中学)
进入知识时代,互联网上的知识呈爆炸式增长。电脑上网、电视上网、手机上网……丰富多样的信息获取渠道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他们不再愿意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了。这让我们这些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深感压力重重。
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是个性张扬的“小皇帝”。面对压力重重的中考科目,信息技术课堂变成了他们释放压力的理想场所,这使得信息技术课的课堂秩序越来越难驾驭。
我从1999年走上讲台,至今已近13载。从一位充满激情的小伙子成长为一位中年教师,看着年轻教师每天匆忙的身影,感觉自己的节奏明显慢了下来,前进的动力弱了下来。是啊,年复一年单调的教学生涯,无论身或心都有些倦了。
我的实验
网络时代来了,知识的来源更丰富了,我们还有必要站在高高的讲台为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而继续垄断课堂的主动权吗?为此,从2011年开始,我着手对本校七年级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实验。
第1阶段:研究文献,从成功的经验中找思路(4月~9月)
之所以累,是因为每天都在不断重复地讲——嘴累。之所以倦,是因为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学生还是不会——心累。早就厌倦了“先教后学,课后作业”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上课不用讲,那么我们的喉咙该有多舒服啊。如果有一天我们轻轻地点拨一下,学生就能轻易掌握,这样的事情该有多美啊。
这几年来,江苏省的洋思中学、东庐中学和山东省的杜郎口中学这3所学校成功的教学模式成了我们佛山市高明区争相效仿的对象。洋思中学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学习达到“四清”(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收到了效果,让我感悟到了“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这几年,东庐中学因为结合本校实际创造出“讲学稿”模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成为了另一颗冉冉上升的教改新星,让我明白了“死学不如活用”的道理。从杜郎口中学的“拉桌子、挂黑板、分小组、少讲课”课堂现象中,我明白了“开放课堂,打破封闭”的重要性。
回归现实,我们目前的信息技术课堂还找不到以上名校教改的影子,让我感到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模式改革的实验大有可为。憧憬未来,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轻松、高效的课堂正向我招手……
第2阶段:让“提问”贯穿整个课堂(9月~10月中旬)
1.构想与实施
反思教师讲得太多太累、学生听得心烦且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我决定尝试以“问”代“讲”的方式,以“提问”作为切入点,让问题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思考,使学生在思考中主动建构知识、理解知识。我的实践思路是:创设简单的教学情境,引入课堂→教师装作不懂,向学生设疑→请“小老师”到讲台释疑,渗透新知→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例如在学习《丰富多彩的信息》一课中,我先播放短片《走进信息社会之数字时代》,引起学生了解信息社会的兴趣。紧接着,我通过提问“我们已进入信息社会了,但‘信息’在哪里”来引出第一个知识点——无所不在的信息。这时候,我没有像往常一样通过“旁征博引”来给学生讲解定义和举例说明。相反,给学生5分钟思考和讨论,最后随机请学生到讲台上把答案告诉老师和全班同学。上讲台当“小老师”,要是讲错了多丢人啊,学生们一下子都紧张起来了,纷纷认真阅读课本,不懂的又紧张地与同桌交流、讨论。由于有了深度的思考和认真的准备,请到讲台的“小老师”都能基本完成任务。就这样,我把这一节课的4个知识分别拆解为4个问题,交给学生思考并随机请“小老师”到讲台释疑,顺利完成了本课教学任务。最后,我又通过“集体汇报、PPT同步演示”的方式与学生一起梳理本课知识,完成本课的小结。
2.效果与不足
经过一个多月的实践,我惊喜地发现课堂活起来了,学生的神经绷得紧紧的,课堂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并能够主动思考、解答问题了。本学期第1次大考成绩(见表1)出来后,横向比较参加实验的两个班级学习成绩比普通班有了一点进步,但跟理想还有一段距离。
在实验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原来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是从来不预习的,所以与教师的提问配合不好;学生对这种课堂方式不习惯,思考、讨论方向不集中,常常跑题;学生基础起点不一,课堂节奏不好调控,差生明显跟不上学习步伐,致使课堂效率不尽人意。
第3阶段:先学后问,加入课堂拓展(10月下旬~12月)
1.构想与实施
从第一次大考中发现的问题出发,我反思前一阶段实验的不足,调整了课堂模式,适当加入了“学生自学”和“课外知识拓展”两个环节,开启了第2次实验。实验思路是:创设简单的教学情境,引入课堂→教师设疑→学生5分钟自学→请“小老师”到讲台释疑,渗透新知→课堂小结,梳理新知→教师设置拓展问题,学生探索、交流。
例如在学习《网络信息的分类与下载》一课中,我以问题“网络上信息浩如烟海,我们如何下载和保存信息”,引出了这堂课的学习目标。紧接着,我提出了“网络上的信息如何分类”、“收藏夹如何使用”、“如何下载和保存信息”3个问题(明确目标),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明确学习内容来自学,接下来给学生5分钟的自学时间(明确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的第20页至23页(明确范围),在自学过程中可进行小组讨论(明确方法)。当学生自学完毕后,我请“小老师”到讲台释疑(对比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突破知识难点,让学生在质疑“小老师”的讲解中学习、巩固知识。本课中,我还预留了5分钟,在“课堂小结,梳理新知”环节结束后,设置了两个拓展问题:(1)除了WinRAR外,还有其他的压缩工具吗?(2)有比FlashGet更好用的下载工具吗?让学生自由讨论和上网探索,以拓展他们的知识和眼界。
2.效果与不足
经过实验改进,教师给学生明确了学习要求,留给了他们足够的自学时间,学生配合课堂的效果明显好多了,讨论质量提高了,教师的讲解时间进一步减少,差生基本能跟上课堂的步伐。另外,加入课外拓展环节后,优生的求知欲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实验效果进一步提高(见表2)。
在第2次实验中,我又发现了一些新问题。例如,操作任务较多时,课堂时间未能调控好;学生的主动性还未能得到有效激发;小组讨论效率相对不高。基于此,我计划开展第3次的实验(2011年12月中旬~2012年7月)进一步优化此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模式初步确定为“一学、二论、三问、四释、五拓展”。“一学”是指学生自学,“二论”是指在教师设疑后学生交流、讨论,“三问”是指学生讨论后仍不能释疑再向教师提问,“四释”是指教师针对上一环节不能解决的难点问题予以解释,“五拓展”是留部分时间供优生拓展课外知识及学困生巩固本课知识。
我的反思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和数据分析,我有了以下心得体会。
第一,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依然重要,课堂改革能否顺利开展,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实验证明,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只有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学生才有适度的紧张感。学生紧张了,头脑进行思考了,学习效果也好了,而我们教师也轻松了。
第三,由于有了许多成功案例的借鉴,可以及时修正实验中出现的意外或偏差,这使得课堂模式改革实验推进得十分顺利。
第四,由于我校是重点中学,学生素质较好,学习自觉性高,能较好地配合教师开展课堂改革实验,所以课改的实验收效较好,但能否在更大范围内验证和推广,还有待考证。
在学科地位不断被弱化的时候,许多同行觉得信息技术的教研活动犹如鸡肋,也失去了奋斗动力。但我始终认为,尽管实验过程是单调、苦涩的,实验成果却是令人欢欣鼓舞的。同行们,当你们在进行繁忙、紧张工作的时候,请不要忘记继续教研,成果与成绩才是我们学科壮大的根本。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高明区沧江中学)